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泥土芬芳,在這個暑假沁入身心

發布時間:2022-08-30 09: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大學生暑期社會(hui) 實踐】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殷澤昊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為(wei) 李坪村的孩子們(men) 拍一張照片留住這個(ge) 夏天吧!”快門按下,又一張幸福的笑臉被定格。

  拍照片、練書(shu) 法、畫牆畫,用心陪伴著村裏的兒(er) 童……這個(ge) 夏天,西南大學“西小蘭(lan)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團的大學生在重慶市城口縣鹹宜鎮李坪村,度過了一個(ge) 不同尋常的暑假。

  和他們(men) 一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暑假時間,放下書(shu) 本,走出校園,走進鄉(xiang) 村,親(qin) 近鄉(xiang) 土中國的廣袤大地。觀察、傾(qing) 聽、行動,他們(men) 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深入交流,在田間地頭思考鄉(xiang) 村的發展之路,用不一樣的視角發現原始和自然的美。

  發揮才華和想象力,他們(men) 給留守兒(er) 童帶去知識和快樂(le) ,為(wei) 他們(men) 種下夢想的種子;一家一戶實地調研,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建言獻策;學以致用,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實現科技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每一個(ge) 暑期實踐小隊隻有一個(ge) 主題,隻能去到一處,隻能影響一方。但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實踐小隊一起出發,就像千百條河流匯入大海,必將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不竭動力。

  關(guan) 心這片土地,便嗬護盛放在此的童年

  西南大學“西小蘭(lan) ”實踐隊隊長周瑾和副隊長周曉甌都是參加過多次支教實踐的“老教師”。這一次,除了給孩子們(men) 上課、輔導作業(ye) ,她們(men) 還想帶去不一樣的東(dong) 西。周曉甌想:對於(yu) 城市的孩子來說,拍寫(xie) 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鄉(xiang) 村裏的孩子卻鮮有機會(hui) 。作為(wei) 新聞傳(chuan) 媒學院的學生,可以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給他們(men) 拍照啊!

  大家一拍即合,從(cong) 學校借來閃光燈、背景布,一並帶去了城口。

  拍攝的日子接近支教實踐的尾聲。這天,孩子們(men) 陸陸續續來到這間“臨(lin) 時攝影棚”。鏡頭下,孩子們(men) 顯得有些害羞。“你們(men) 喜歡李坪村的什麽(me) ?”周瑾和其他隊員與(yu) 孩子們(men) 交流、說笑。說著說著,大家就活躍了起來,麵對鏡頭也更加自然。

  不一會(hui) 兒(er) ,一年級的小浩也來到了攝影棚,走到鏡頭前。可不論周瑾怎麽(me) 逗小浩,他都低著頭。

  小浩是大家公認的“匪娃”,父母外出打工,平時他由爺爺照看,經常調皮搗蛋,身上有很多磕磕碰碰的傷(shang) 疤。有一次課間,他拿著易拉罐的薄片到處亂(luan) 晃,周瑾當即製止他。可小浩卻嬉皮笑臉地說:“你去告爺爺我也不怕!”無奈,周瑾耐著性子和小浩講道理。爺爺的“棍棒教育”對讓小浩變得有些“油鹽不進”,而此刻周瑾的耐心溝通反倒讓這個(ge) 頑皮的孩子突然“聽話了”。

  拍照的時候,小浩知道這些天闖了不少禍,竟有些不好意思。不隻隊員們(men) ,其他小朋友也一起鼓勵他。“我喜歡李坪村自由的生活!”小浩的手比了一個(ge) “V”,大聲喊出這句話,鏡頭也記錄下這一時刻。

  “一天下來跟著他們(men) 笑,我的蘋果肌都酸了。”“我也是!”拍攝結束後,正在收拾現場的周瑾和周曉甌又發出一陣笑聲。走出攝影棚,抬頭一望,天幕布滿了星辰。

  隻有在鄉(xiang) 村才能看到如此美的星空,她們(men) 不想錯過這樣的機會(hui) 。走上山坡,躺在草地上,呼吸新鮮空氣,兩(liang) 人互相講著以前支教的趣事。她們(men) 知道,孩子們(men) 和星星一樣:雖然星光有明有暗,但都散發著自己的光芒。不論未來孩子們(men) 會(hui) 走得多遠,他們(men) 都值得擁有幸福的童年。

  切換一種新狀態,獲得一片新視野

  一個(ge) 急轉彎,睡夢中的李亞(ya) 迪突然驚醒。望向窗外,懸崖就在車底,嚇得她趕緊縮回來;環顧車內(nei) ,同學們(men) 大都不適應陡峭的山路,神情疲憊。一路沉默,車輛朝著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臨(lin) 翔區邦東(dong) 鄉(xiang) 行駛。

  “到啦!”華中科技大學社會(hui) 學院“地域特色產(chan) 品走出去調研”暑期社會(hui) 實踐隊隊長刁玲敏、隊員李亞(ya) 迪和隊友們(men) 一同興(xing) 奮地下車,四處張望眼前的鄉(xiang) 村景象。“在腳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路程上的倦怠就一掃而空。整個(ge) 人像是切換到另一種狀態。”李亞(ya) 迪說。

  2011年,在政策鼓勵下,邦東(dong) 鄉(xiang) 開始發展咖啡產(chan) 業(ye) ,許多農(nong) 戶開始嚐試種植咖啡。獨特的自然條件使邦東(dong) 鄉(xiang) 成為(wei) 種植咖啡的優(you) 質地帶,可前幾年邦東(dong) 鄉(xiang) 咖啡產(chan) 業(ye) 的發展有些不溫不火。如今,咖啡市場需求回暖,產(chan) 業(ye) 發展又進入一個(ge) 窗口期。

  “既然占盡天時地利,如何抓住機遇,把咖啡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呢?”沒有休息,隊員們(men) 分成小組,帶著疑問,即刻開展入戶訪談工作。

  山間的風雨來得快,走得也快。和一戶人家聊天的這會(hui) 兒(er) 功夫,一陣大雨已過。李亞(ya) 迪趁著晴天,趕往下一家。途中,一大叢(cong) 被狂風吹倒的竹子攔住了她通往下一戶人家唯一的路。

  “我幫你把竹子砍掉。”李亞(ya) 迪聞聲望去,從(cong) 旁邊一戶農(nong) 家走來一位拿著鐮刀的大叔。她怔了一下,還沒等回過神來,大叔手起刀落,砍斷竹子,打通了這條路。“大叔很瘦,有些佝僂(lou) ,可動作熟練有力。這是多麽(me) 淳樸善良的人啊!”李亞(ya) 迪回憶,“我鼻尖有些酸,但內(nei) 心更堅定了,我要努力給大山帶來改變。”

  夜晚,隊員們(men) 回到了住處,聚在一起討論一天的收獲。“程叔叔家的咖啡種得太晚,又趕上霜凍,收成不好。”“王大姐家的咖啡種植海拔高,長得好卻熟得晚,沒趕上企業(ye) 收購的時間……”刁玲敏認真聽取大家的訪談成果,作為(wei) 隊長,她希望能和隊員們(men) 一起幫助當地抓住咖啡產(chan) 業(ye) 發展新機遇。

  除了走訪農(nong) 戶,兩(liang) 周的調研實踐中,他們(men) 與(yu) 當地相關(guan) 部門座談、走訪咖啡企業(ye) ,全方位了解當地咖啡產(chan) 業(ye) 的過去與(yu) 現狀。“未來可期,我們(men) 認為(wei) 邦東(dong) 鄉(xiang) 的咖啡產(chan) 業(ye) 能越來越好。”根據在基層一線掌握到的信息,刁玲敏和隊員們(men) 正在編寫(xie) 調研報告,“我們(men) 會(hui) 把分析和建議呈送當地相關(guan) 部門,哪怕是一點點小的改變都有價(jia) 值。”

  把信息技術的汩汩清泉注入田野鄉(xiang) 間

  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如汩汩清泉,悄然注入曾經閉塞的鄉(xiang) 間田野。廣袤鄉(xiang) 村有了數據這個(ge) “新農(nong) 資”的加持,激發出更加充沛的發展活力。

  2017年,北京郵電大學一支計算機專(zhuan) 業(ye) 背景的青年實踐隊,在定點幫扶的契機下來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他們(men) 在調研中發現,這個(ge) 小山村有頂呱呱的風景,響當當的農(nong) 產(chan) 品,隻是苦於(yu) “信息不對稱”無法打開市場。

  自那時起,“助順郵我”科技助農(nong) 就成為(wei) 實踐隊每年固定開展的社會(hui) 實踐項目。教授、研究生、本科生,一代代師生接續參與(yu) ,先後為(wei) 長順打造了“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係統”“藍牙旅遊導覽係統”等信息化平台,為(wei) 昔日的貧困縣打通了信息化之路。

  後來,實踐隊轉化為(wei) 學生社團“藍圖創新工作室”,來自計算機學院網絡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大四學生徐晨淇現為(wei) 負責人之一。初入團隊時,他便參與(yu) 了為(wei) 當地景區研發智能導覽機器人的工作,不過對長順知之甚少,僅(jin) 限於(yu) 圖文資料和前輩口述。遠在北京的實驗室裏,他為(wei) 這個(ge) 千裏之外的山村苦思一套套方案,敲下一行行代碼。那時,這代碼隻意味著字符本身。

  直到今年暑假,當徐晨淇踏足這片陌生的土地時,才真正感到手中代碼的價(jia) 值。

  “文淵文淵,給我講講長順有什麽(me) 好玩的?”“你好文淵,景區服務中心怎麽(me) 走?”長順縣神泉穀景區裏,不斷有遊客前來跟AI導遊“文淵”互動。它,就是徐晨淇團隊所敲代碼的實體(ti) ,一款專(zhuan) 為(wei) 神泉穀景區室外導覽研發的AI交互機器人。

  看著測試中的“文淵”成了景區“小明星”,團隊成員們(men) 生出了為(wei) 人父母般的自豪。在與(yu) 景區運營經理、當地導遊的交流中徐晨淇得知,機器人對他們(men) 的意義(yi) 不隻是添了個(ge) 幫手。業(ye) 務層麵,它解決(jue) 了景區導遊少且大多口音重的問題,能服務更多外地遊客、提高景區口碑,還能幫助培訓本地導遊;宣傳(chuan) 層麵,它是景區現代化形象的代言,意味著這個(ge) 深山裏的景區也可以新潮起來,和更廣闊的市場接軌。

  “原來,自己手中的設計對使用者而言如此重要!”徐晨淇感到胸中多了一股力量——或許他曾經將實踐項目視作簡曆上的“錦上添花”,但他當下立誌,要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

  “過去做項目,我是接受需求,現在我學會(hui) 了發現需求。”對徐晨淇而言,這次社會(hui) 實踐走出校園、走進鄉(xiang) 村、走向用戶的紮實體(ti) 驗,已化作走好研學之路的路標。

    (本期選題支持 劉博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