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高校勞動教育課“最後一公裏”
作者:刀慧娟 譚文斌(分別係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北京林業(ye) 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師)
勞動教育作為(wei) “五育”之基礎,具有綜合育人價(jia) 值,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一環。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勞動教育“是什麽(me) ”認識不足,“做什麽(me) ”千篇一律,“怎麽(me) 做”缺乏新意的短板,出現重“德智”輕“美勞”、重理論輕實踐、重勞動輕勞育、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因此,探索創新勞動育人路徑,提升勞動育人水平,需要高校要在育人體(ti) 係、長效機製、文化意識等方麵下足功夫。
探索建立理論和實踐雙軌並行、縱向交互,打通勞動教育的“最後一公裏”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探尋真理。創新高校勞動育人體(ti) 係,需堅持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並行,貫穿始終,並與(yu) 人才培養(yang) 、思政工作、管理服務縱橫交錯、深度融合。
一是將勞動教育與(yu) 人才培養(yang) 橫向融合,推進勞動教育“三進工作”。以學生為(wei) 中心,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優(you) 化勞動課程建設,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和考核評價(jia) 機製。打通專(zhuan) 業(ye) 教學和勞動教育之間的界限,充分調動專(zhuan) 業(ye) 課程中的勞動平台資源,充實到專(zhuan) 業(ye) 課程教學之中。加強勞動教育教材建設,形成學校統一領導、專(zhuan) 家全麵指導、師生共同參與(yu) 的教材管理體(ti) 係,選用、編寫(xie) 適合各高校特色的專(zhuan) 門性勞動教材。推進高校勞動教育虛擬教研室的建設,編製勞動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大綱,推動區域化勞動教育的發展。創新勞動課堂教學模式,如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等,優(you) 化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體(ti) 驗感。
二是將勞動教育與(yu)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橫向融合,在勞動教育中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推進高校勞動教育二課堂建設,完善勞動教育思政評價(jia) 體(ti) 係,將“二課堂成績單”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體(ti) 係,設立勞動專(zhuan) 項獎助學金。發揮團學工作人員、輔導員的特殊角色定位和思政教育作用,開展“宿舍文化周”“勞動技能大賽”等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指導大學生勞動實踐類社團建設,鼓勵開展“輔導員指導-社團引領-學生參與(yu) ”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將心理輔導中的“運動減壓”與(yu) 勞動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大學生通過勞動“走出去、動起來、笑開懷”。
三是勞動教育與(yu) 管理服務橫向融合,開創師生共同參與(yu) 的管理服務勞動育人新格局。探索建立高校勤工助學大數據體(ti) 係,通過搭建網絡平台,確保高校“三助一輔”崗位需求與(yu) 大學生專(zhuan) 業(ye) 背景、課餘(yu) 時間、家庭狀況、工作意願、專(zhuan) 業(ye) 技能等信息雙向匹配,創新專(zhuan) 職與(yu) 兼職相結合的管理服務工作模式,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獲得感”。
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勞動育人模式,形成“深層次、全周期、多維度”的勞動育人長效機製
一是堅持全員勞動育人,充分發揮高校教學及教輔人員、思政工作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主體(ti) 作用,並在組織協調、教育教學、考核評價(jia) 等層麵,為(wei) 高校勞動教育主體(ti) 提供激勵保障。加強組織保障,統籌勞動育人資源,構建由黨(dang) 委統一領導,教學人員為(wei) 主、家庭人員為(wei) 輔、思政人員引領、行政人員保障、社會(hui) 企業(ye) 支持的“五位一體(ti) ”多主體(ti) 參與(yu) 的勞動育人保障機製。
二是堅持全過程勞動育人,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高等教育“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各階段,實現勞動教育的全周期管理。深化勞動育人,是一項久久為(wei) 功、馳而不息的工程,需要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予以保障。各高校要從(cong) 大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需求著手,分階段規劃好勞動教育的整體(ti) 安排,實現勞動教育的精細化、過程化管理。各高校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可根據大學不同階段的培養(yang) 需求,探索建立全過程的勞動育人保障機製:大一學年開展集體(ti) 勞動實踐,將勞動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課程或社會(hui) 實踐相結合;大二學年開展個(ge) 人服務性勞動實踐,包括假期返鄉(xiang) 參與(yu) 農(nong) 活、工活、家務活等各類勞動實踐;大三學年開展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勞動實踐,包括學生根據專(zhuan) 業(ye) 特色進行課程實習(xi) 、創新創業(ye) 、科研創新等等;大四學年開展實習(xi) 就業(ye) 勞動實踐,引導大學生在職業(ye) 環境下積累工作經驗,樹立正確的就業(ye) 觀。
三是堅持全方位勞動育人,聚焦校內(nei) 、校外各種不同類型的勞動資源,形成集創新創業(ye) 、實習(xi) 實踐、誌願服務、手工勞作、科研創新為(wei) 一體(ti) 的全方位勞動實踐育人體(ti) 係,為(wei) 高校勞動教育提供多維度的平台保障。依托高校“雙創”平台,以項目建設、技能競賽、企業(ye) 孵化等為(wei) 抓手,在創新創業(ye) 中推動勞動育人。以冬奧會(hui) 誌願服務為(wei) 契機,完善高校誌願服務獎勵嘉許製度,提升大學生誌願服務的參與(yu) 度。針對學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學生,側(ce) 重於(yu) 開展科研創新的勞動實踐教育,鼓勵學生提前“進科研、進項目、進團隊”,保障科研創新平台的育人效果。完善大學生職業(ye) 生涯規劃課程,設立“求職班”“技能班”等實踐平台,推動“產(chan) 學研”合作在勞動育人方麵的創新。
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推動勞動教育從(cong) “量”到“質”的轉變
一是弘揚青春“工匠精神”,傳(chuan) 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至今的勞動文化傳(chuan) 統,深化大學生關(guan) 於(yu) 勞動價(jia) 值的思想認識。所謂“工匠精神”,是愛國精神、時代精神、勞動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在勞動實踐中的體(ti) 現,具有“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哲學思想內(nei) 涵。大學生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刮起“工匠精神”青春風暴的青年主力軍(jun) ,高校應承擔起培養(yang) 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時代責任,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從(cong) 思想上認識勞動的目的和價(jia) 值,培養(yang) “工匠精神”。
二是弘揚青春“勞動精神”,加深新時代大學生對勞動價(jia) 值的理解。加強勞動教育,首先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精神,打造高校特色的勞動育人模式。其次,通過勞動教育,培育高校大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wei) 大、勞動最美麗(li) ”的新時代勞動觀,養(yang) 成良好的勞動習(xi) 慣,提升勞動素養(yang) 和技能。
三是弘揚青春“勞模精神”,強化高校勞動文化氛圍,推動勞動教育從(cong) 量變到質變。高校通過創新開展“勞動實踐月”和“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宣傳(chuan) 展”等文化宣傳(chuan) 活動,進一步提升校園勞動文化氛圍,有利於(yu) 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推進勞動育人與(yu) 文化育人同向融合。勞動育人的核心在於(yu) “育”,高校要在解決(jue) 勞動教育“從(cong) 無到有”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強信念、抓精髓、保目標,堅持文化引領,推進勞動教育“從(cong) 有到精、從(cong) 量到質”的轉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