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為哪般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龐君芳(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不少老師和家長發現,孩子存在“喜歡體(ti) 育卻不喜歡體(ti) 育課”的情況:喜歡自由活動,不喜歡體(ti) 育課上一個(ge) 技術動作反複練;喜歡多一點足球、排球等比賽,不喜歡體(ti) 育課上動不動跑步……因此,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卻不願在體(ti) 育課上鍛煉,總是找各種理由請假或逃課——“就是覺得體(ti) 育課沒什麽(me) 意思,一年學下來,足球、籃球、排球……一樣也沒真正學會(hui) 。”仔細分析,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把“運動訓練”等同“運動技能教學”,致使體(ti) 育課程式化。部分體(ti) 育教師對學情掌握不充分,隻管教不管會(hui) ,對運動技能知識的講解缺少整體(ti) 性、係統性,對真實運動情境中問題解決(jue) 的把握不夠專(zhuan) 業(ye) ,上課流程往往是程式化的“準備活動—講解示範—模仿學練”,死板重複的單點運動訓練由於(yu) 缺少係統化整合,致使學生的體(ti) 育技能碎片化,久而久之對體(ti) 育課生厭,大大弱化了體(ti) 育課的活動效果。
二是把“體(ti) 能成績”視作“體(ti) 育能力”,致使體(ti) 育課形式化。很多教師一堂體(ti) 育課從(cong) 開始到結束,大部分時間都在強調考試標準和注意事項,考什麽(me) 就練什麽(me) ,更多強調體(ti) 育考試科目的分數,對學生的體(ti) 育素養(yang) 、運動技能則不太關(guan) 注。對學生體(ti) 育能力的評價(jia) 更多指向體(ti) 能成績,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少,受到的限製越來越多。課堂上很少安排學生進行完整真實的實際比賽,卻出現越來越多的“假足球”“假排球”“假籃球”現象,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活躍性不強,對體(ti) 育運動失去自信,上體(ti) 育課常常流於(yu) 形式。
三是把“教師體(ti) 育專(zhuan) 長”視同“學生體(ti) 育需求”,致使體(ti) 育課無趣化。部分體(ti) 育教師上課較為(wei) 隨意,體(ti) 育課的內(nei) 容首先考慮的是教師自身的專(zhuan) 業(ye) 特長,把學生的興(xing) 趣特長、選擇需求片麵地和教師體(ti) 育特長畫上等號,對上課內(nei) 容是否為(wei) 學生所需要和喜愛關(guan) 注不夠,對學生的差異化、個(ge) 性化需求缺乏關(guan) 心,學生的真正需要得不到滿足。一節節體(ti) 育課成為(wei) 一個(ge) 個(ge) “煎熬”的訓練過程,不僅(jin) 讓學生對體(ti) 育課失去興(xing) 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體(ti) 育核心素養(yang) 的發展。
如何破解這種難題,使體(ti) 育課變得受學生歡迎呢?“五育融合”背景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探索給出了答案。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堅持基礎性、適切性、整合性和選擇性的原則,以國家課程為(wei) 主體(ti) ,根據學生的選擇,設置真正適合學生需要的課程項目,幫助學生選到滿足自己興(xing) 趣的課程內(nei) 容,通過“跨學科”整合、項目化學習(xi) 等方式,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學校體(ti) 育工作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增強體(ti) 育的遊戲性,尊重學生的運動興(xing) 趣和需要,激發學習(xi) 動機。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對體(ti) 育課感興(xing) 趣,課堂上首先要讓孩子能選擇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學習(xi) 內(nei) 容,符合自身的運動需要。孩子一旦在運動中感受到了愉悅,就會(hui) 激發學習(xi) 熱情和運動潛能,對運動項目越加感興(xing) 趣,對“主動運動”時間的投入就會(hui) 增加,運動積極性及體(ti) 質健康水平就會(hui) 提高。為(wei) 此,要改變以往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式,挖掘體(ti) 育本身所具有的遊戲性娛樂(le) 性,在體(ti) 育課的教學中加強遊戲化、趣味性,讓體(ti) 育課成為(wei) “帶孩子有目的的玩兒(er) ”的課,不把體(ti) 育課扭曲為(wei) 訓練課。
其次,重視音樂(le) 元素融入,創新體(ti) 育運動方法,提升運動技能和核心素養(yang) 。在體(ti) 育課教學中融入音樂(le) ,利用音樂(le) 的節奏性規律進行運動技能教育,可以極大增強運動的吸引力。將音樂(le) 引入足球、籃球、武術、啦啦操等一些體(ti) 能性、技術性運動項目的學習(xi) 中,不但有利於(yu) 提升運動技能,還能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增強學生的意誌力與(yu) 自信心。
再次,整合教材重構體(ti) 係,推動教學模式轉型,關(guan) 注差異因材施教。對體(ti) 育國家教材重新整合,根據項目分類,將一些原本分散但密切相關(guan) 的知識點抽離出來,單獨整合,然後形成項目式學習(xi) 、主題式學習(xi) 等。例如,以足球、籃球、氣排球、健美操、武術等項目為(wei) 中心,在課堂中圍繞這些項目的樂(le) 趣要素展開教學,幫助學生體(ti) 驗各項運動的獨特樂(le) 趣,促進學生參與(yu) 運動。分類分層,學生走班,配合“選擇性課堂”改革,嚐試70分鍾的體(ti) 育大課,使落實“一生一策”成為(wei) 可能,有效促進運動技能的結構化整合,幫助學生避免“學了12年的體(ti) 育課卻一項運動也未掌握”的遺憾。
第四,開展體(ti) 育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能力水平,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能力、表演能力、口令指揮能力、隊形調動能力、幽默能力、激情投入等等,都是提高運動效率的潤滑劑,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的基礎。體(ti) 育教師要定時開展教研工作,切實提升自身專(zhuan) 業(ye) 水準,在體(ti) 育課程與(yu) 教學的關(guan) 鍵環節上下功夫,加強對體(ti) 育課教學方法、運動內(nei) 容、運動模式、健康促進等主題的設計和實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an) 係,主動參與(yu) 到學生的運動、遊戲當中,引導學生牢記規則意識,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
第五,完善體(ti) 育評價(jia) 機製,拓展體(ti) 育運動科目,重視對體(ti) 育鍛煉的投入。根據需要適當調整體(ti) 育考試類別及評分標準,配齊配強體(ti) 育師資,補齊短板,避免出現受考試類別、教師數量、場館器材等因素的限製,體(ti) 育課隻能教考試科目,教師無法拓展體(ti) 育專(zhuan) 長的現象。如有些省份嚐試增加體(ti) 育在中考中的分值,豐(feng) 富體(ti) 育科目的考試類別。還有些地方將“運動參與(yu) +體(ti) 質健康測試+運動技能測試”作為(wei) 體(ti) 育科目的考試成績,打破了傳(chuan) 統體(ti) 能成績的單一評價(jia) 標準,推動以體(ti) 育人綜合評價(jia) 機製的完善。
第六,開展“真體(ti) 育”活動,增強自信健全人格,培養(yang) 優(you) 秀體(ti) 育人才。優(you) 質的體(ti) 育課,要求“有密度、有強度、有對抗”的真體(ti) 育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既有競技又有對抗,能夠得到真正的訓練和成長。有些學校根據學生的體(ti) 育興(xing) 趣和專(zhuan) 長,組建專(zhuan) 門的運動隊,甚或與(yu) 校外的俱樂(le) 部、體(ti) 校等合作,開展專(zhuan) 業(ye) 體(ti) 育特長訓練,讓學生有充分的體(ti) 育訓練機會(hui) 和場所,學精學透。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運動能力,譬如以賽代教,以賽促練,以賽育人,促進新型團隊協作和溝通,提升學生對運動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運動自信,錘煉意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麵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