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時評】高職院校與產業鏈的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

發布時間:2022-08-30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羅容海(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yu) 教師培訓學院副研究員)

  前不久結束的世界職業(ye) 技術教育發展大會(hui) 上,各國與(yu) 會(hui) 者形成《天津倡議》,向全世界發出呼籲,共同推動全球職教務實合作,為(wei) 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倡議強調,職業(ye) 教育要與(yu) 終身教育相結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條相契合,與(yu)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相融合,要進一步擴大高質量的技能人才供給,促進人才培養(yang) 模式、評價(jia) 方式、組織形式變革,提高職業(ye) 教育適應性。

  進入新時代,職業(ye) 教育被擺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不僅(jin) 規模居世界首位,而且實現了從(cong) 規模擴張發展到高質量內(nei) 涵發展的重要轉變。在天津、山東(dong) 、廣東(dong) 等職業(ye) 教育發展重要省份,一些高職院校不斷加強與(yu) 產(chan) 業(ye) 鏈條的結合,在產(chan) 業(ye) 鏈的推力下優(you) 化學校各項工作,學校走上了產(chan) 教融合的快車道。以近期媒體(ti) 關(guan) 注的山東(dong) 商業(ye) 學校為(wei) 例,學校恪守將專(zhuan) 業(ye) 建在產(chan) 業(ye) 群上,堅持科研立校,5年間承擔17個(ge) 國家級項目,在產(chan) 教深度融合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導向下,學校辦學產(chan) 出了高水平成果。

  高職院校身兼類型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性質,作為(wei) 類型教育,與(yu) 普通教育相比更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具有鮮明的就業(ye) 、創業(ye) 、從(cong) 業(ye) 和服務產(chan) 業(ye) 導向;作為(wei) 高等教育,具有培養(yang) 高級專(zhuan) 門人才,研究高深學術學問的基本屬性。所以對於(yu) 高職院校來說,這雙重性質猶如鳥之兩(liang) 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ye) 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ju) 辦為(wei) 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hui) 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ye) 社會(hui) 參與(yu) 、專(zhuan) 業(ye) 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ye) 教育現代化水平,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zheng) 力提供優(you) 質人才資源支撐。高職院校在這場轉變中應當起到關(guan) 鍵性、決(jue) 定性作用,為(wei) 中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職教的力量。

  與(yu) 產(chan) 業(ye) 鏈條的全方位結合,是當前高職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科設置是教學和育人的核心,聚焦產(chan) 業(ye) 鏈而不是按照科學門類來設置專(zhuan) 業(ye) 和二級學院,可以直接促進學生就業(ye) ,為(wei) 校企合作鋪平道路,更能加強專(zhu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的結合,實現理論更好地服務實踐、指導實踐,實踐更好地完善和生成理論。從(cong) 科研角度來說,聚焦產(chan) 業(ye) 鏈條,可以為(wei) 高職院校科研找準空間領域,發揮相對優(you) 勢,與(yu) 普通高校科研實現錯位發展。從(cong) 社會(hui) 服務來說,聚焦產(chan) 業(ye) 鏈條,更能發揮高職院校在服務社會(hui) 經濟發展中的近距離優(you) 勢,促進高職院校社會(hui) 地位的提高,形成尊重職業(ye) 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hui) 氛圍。

  高職院校與(yu) 產(chan) 業(ye) 鏈條的深度融合,一方麵要在投入和分配機製上下功夫,用好政府統籌和社會(hui) 多元兩(liang) 種力量,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建立完善讓團隊和個(ge) 體(ti) 都受益的體(ti) 製機製,激發知識和科技對生產(chan) 力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麵要探索建立適應高職院校作為(wei) 類型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屬性的有效評價(jia) 機製,做好學校評價(jia) 、學科評價(jia) 和師生評價(jia) ,發揮教育評價(jia) 的“指揮棒”作用,為(wei) 學校發展和師生發展減負、賦能、增勁,促進高職院校和產(chan) 業(ye) 鏈的全方位融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