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將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22-08-31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作者:嶽巍(首都師範大學講師)

  日前,大型國際合作係列項目“徒步國家文化公園”合作發布會(hui) 在京舉(ju) 辦。該項目旨在采用沿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線徒步旅行的方式,以紀錄片、短視頻、網上雲(yun) 社區、圖書(shu) 等形式麵向全球傳(chuan) 播中國國家文化公園理念,打造具有代表性、創新性、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

  近年來,隨著《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等相繼出台,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全國多地陸續展開。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所涉沿線省份,從(cong) 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到重點項目建設、文旅融合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各段落遊人如織,建設成效顯著。接下來,如何講好國家文化公園故事,擦亮國家文化公園名片,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chuan) 播度和影響力,將成為(wei) 重要課題。

  一項重大文化工程

  2019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強調以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一係列主題明確、內(nei) 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wei) 主幹,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jia) 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chuan) 承、合理利用。近兩(liang) 年,黃河、長江又相繼被納入國家文化公園體(ti) 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舉(ju) 措,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文化工程,越來越受到國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

  根據相關(guan) 負責人的解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yi) 、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閑娛樂(le) 、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ti) ,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這也意味著,國家文化公園作為(wei) 一項國家頂層設計,擁有不可替代的複合功能,將成為(wei) 文化資源的寶庫與(yu) 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交流與(yu) 展示的平台以及文化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舞台。

  今年暑假期間,不少人直觀感受到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帶來的顯著變化。比如一些標誌性項目陸續開放或封頂:位於(yu) 杭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放一年有餘(yu) ,館中基本陳列和各專(zhuan) 題展集中呈現大運河的千年底蘊、時代價(jia) 值和當代形象,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近日,山海關(guan) 中國長城博物館主體(ti) 結構封頂,黃河國家博物館也即將整體(ti) 建成,在鄭州矗立起一個(ge) 新地標,它們(men) 成為(wei) 講述“長城故事”“黃河故事”,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再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相關(guan) 段落綠色廊道和景觀帶陸續建成、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項目相繼開門迎客,“詩與(yu) 遠方”讓中華優(you) 秀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而在這些顯性變化背後,還有更多係統工程正在積跬步以至千裏。保護傳(chuan) 承工程通過修繕和集中連片保護,搶救瀕危損毀文物、加大管控力度,通過展覽展示等提高傳(chuan) 承活力;數字再現工程利用現有設施和數字資源,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和數字雲(yun) 平台,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對曆史名人、詩詞歌賦、典籍文獻等關(guan) 聯信息進行實時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空間。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以空前力度發掘好、利用好豐(feng) 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一批文學藝術經典

  “黃河在咆哮這句歌詞有畫麵了!”不久前,黃河進入主汛期,壺口瀑布奔騰奇觀多次登上熱搜,網友直言:麵對咆哮的黃河,《保衛黃河》這首經典音樂(le) 不由得在腦海中打轉,激昂澎湃,鼓舞人心。麵對黃河,我們(men) 腦海中湧現的又何止“大合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黃河遠上白雲(yun) 間,一片孤城萬(wan) 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流傳(chuan) 千年的詩句也如畫般浮現於(yu) 我們(men) 眼前。這些名篇佳作是母親(qin) 河的偉(wei) 大饋贈,更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相關(guan) 文學藝術經典同樣需要保護傳(chuan) 承,並在繼承傳(chuan) 統中不斷推陳出新。

  國家文化公園是承載著中華文化內(nei) 涵的公共文化載體(ti) ,是國家的象征。“萬(wan) 裏長城”“千年運河”“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長征”“九曲黃河”等,每一個(ge) 都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相關(guan) 文學藝術經典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提到長城,“萬(wan) 裏長城永不倒”縈繞耳邊,“不到長城非好漢”響徹中外;提到長征,“紅軍(jun) 不怕遠征難,萬(wan) 水千山隻等閑”的精神感天動地,《飛奪瀘定橋》《紅軍(jun) 過草地》等油畫作品讓人刻骨銘心;提到長江,“滾滾長江東(dong) 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古詩今韻曆久彌新。

  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各地展開,這些文藝經典勢必煥發出新的生機,新的時代力作也會(hui) 在火熱的現實土壤中生根發芽、不斷湧現。比如近期熱播的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men) 》,聚焦京杭大運河的沿岸環境治理,書(shu) 寫(xie) 大運河的綠色之路,呈現大運河順應時代、繼往開來,聯通曆史與(yu) 現在、中國和世界的大氣象,成為(wei) 講好新時代大運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題材庫,聚焦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線變化,從(cong) 中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必能創造出深入人心的精品佳作。而這些精品佳作一方麵為(wei) 打響中國文化品牌鼓與(yu) 呼,另一方麵也會(hui) 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走近國家文化公園打開一扇窗、一扇門。

  一張中國文化名片

  一項重大文化工程,一批文學藝術經典,最終將匯成一張閃亮的中國文化名片。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總體(ti) 建設布局,這項重大文化工程強調還生態、還文化、還園於(yu) 民的理念,突出創新性、公益性、開放性和國際性,對內(nei) 強調民族化和本土化,對外適應國際化和普遍化,從(cong) 創新立意到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文化標識,無不彰顯著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與(yu) 中國風範。因此,向世界講好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擦亮這張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十分必要。

  講好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是一項係統工程、長期工程,容不得浮躁和應付。具體(ti) 來說,首先要形成中國國家文化公園品牌意識,它是無數張中華文化名片的集成,是國家依托深厚的曆史積澱、磅礴的文化載體(ti) 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著力構建和強化的中國國家象征,它代表著一個(ge) 國家的形象;其次要深入挖掘國家文化公園相關(guan) 文物和文化資源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動人故事,並將其具象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展現給世界人民,增強文化的存在感、傳(chuan) 播力及影響力,逐漸形成諸如《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的傳(chuan) 播品牌;再次要著眼文藝全門類,實現創作聯動,形成國家文化公園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矩陣,通過文藝作品講好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並以此為(wei) 窗口,傳(chuan) 播中國好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級,講好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必須要運用好新技術、新手段為(wei) 內(nei) 容建設服務。互聯網時代,通過文藝創作講故事,既要挖掘好故事、新故事,還要在形式和手段上緊盯互聯網及其相關(guan) 技術前沿,高度關(guan) 注互聯網傳(chuan) 播的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特征,不斷以數字化、數智化等新技術新應用引領講好中國國家文化公園故事的方式,在創新思維和觀念上發力,才能形成被中外觀眾(zhong) 接受的好故事。比如同樣是以徒步形式一覽長城風貌,今天徒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從(cong) 拍攝視角、數字產(chan) 品等各方麵都注定是別開生麵的。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