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青春在“科技小院”裏拔節生長
【一線講述】
編者按
科技小院是一種集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社會(hui) 服務於(yu) 一體(ti) 的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把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xi) 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著力培養(ya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農(nong) 業(ye) 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近日,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ge) 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的780個(ge) 科技小院建設予以支持。
在新學年新學期到來之際,我們(men) 邀請五位科技小院中的青年學子,在他們(men) 知農(nong) 、愛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故事中感受科技小院的魅力和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
用智慧與(yu) 汗水“點綠成金”
講述人:福建農(nong) 林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雷仁清
當導師吳良泉為(wei) 我規劃未來三年的專(zhuan) 業(ye) 型碩士培養(yang) 方案時,我被眾(zhong) 多方案中的科技小院深深吸引了。
去年春節一過,我就來到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我:蜜柚園星羅棋布,一片片規整的綠色鋪展開來。蜜柚產(chan) 業(ye) 是平和縣經濟發展的支柱和農(nong) 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這裏,90%的農(nong) 業(ye) 人口從(cong) 事的都是與(yu) 蜜柚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
初來乍到,我有點手足無措。師兄師姐熱情地帶我了解科技小院,第一站就是拜訪科技農(nong) 民林新民。2016年之前,林師傅與(yu) 身邊很多柚農(nong) 一樣,盲目追求高產(chan) ,大量投入化肥,造成蜜柚園土壤嚴(yan) 重酸化、品質急劇下降。據他回憶,2016年前的施肥量為(wei) 16斤/棵。針對這種情況,科技小院師生提出了“減少50%化肥投入”的方案。一開始,他很懷疑:“你們(men) 懂蜜柚嗎?要是減產(chan) 了我們(men) 全家就顆粒無收了!”經過師生們(men) 耐心科普、勸解,林師傅才半信半疑地繼續與(yu) 科技小院合作。
師生們(men) 選用林師傅家100棵樹做對比試驗。在大家的熱切期待中,收獲季終於(yu) 來了。測產(chan) 發現,減少施肥量後,蜜柚產(chan) 量並沒有下降,品質反而提高了,每斤蜜柚多賣了1毛錢,每畝(mu) 柚園可節本增收1600元。喜得兩(liang) 眼放光的林師傅,此後便一心跟著科技小院,不斷優(you) 化各項管理措施。
師兄師姐畢業(ye) 後,我成了蜜柚科技小院的新一任院長,感覺擔子一下子重了許多。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們(men) 開始了蜜柚提質增效技術入村入戶培訓。一次培訓中,柚農(nong) 問我:“這個(ge) 葉子是缺什麽(me) 元素呀,有點黃黃的。”拿不定主意的我隻得掏出手機問師兄,盡管解答了柚農(nong) 的疑問,可自己感覺一下子被“揭了短”,下定決(jue) 心要加強學習(xi) 。於(yu) 是,我逐漸掌握了蜜柚環割剪枝、疏花疏果、施肥、割草、常見病蟲害防治等一係列管理技術,明白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義(yi) 。
我們(men) 還聯合平和縣相關(guan) 部門,通過科普培訓和田間觀摩,組織了一批批柚農(nong) 學習(xi) 新技術,帶動了一批懂科學、愛分享的科技農(nong) 民,推動蜜柚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
今年6月,福建農(nong) 林大學與(yu) 平和縣人民政府共建的平和蜜柚研究院揭牌成立,將為(wei) 平和縣柚類產(chan) 業(ye) 的綠色優(you) 質發展與(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更多科技支撐。作為(wei) 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一批科技小院的常駐研究生,我深深感到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yu) 擔當,願把智慧和汗水灑在這片土地上,點綠成金、造福一方。
我的科研陣地在羊群裏
講述人:寧夏大學農(nong) 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高昌鵬
初到中寧肉羊科技小院時,還是炎熱的夏季。我們(men) 在導師周玉香教授的帶領下,開始了與(yu) 羊的“親(qin) 密接觸”。
入門第一件事就是學習(xi) 打掃圈舍、清理羊糞、修剪羊毛等。聽起來跟科技不搭邊,可卻是養(yang) 羊的基本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抓羊。修剪羊毛和羊隻免疫得先趕羊,就是把羊趕到圈舍的某一處,再用圍欄圈起來。但總有那麽(me) 幾隻“不聽話”的羊,逼著你動手抓。第一次抓羊,我瞅準一隻就衝(chong) 了上去,眼看就要抓到,它卻來了個(ge) 360度大轉彎,跑掉了。最後,在飼養(yang) 員王師傅的指導下,我才逐漸掌握了要領,一抓一個(ge) 準兒(er) 。
寧夏灘羊養(yang) 殖曆史悠久,飼料的高效安全非常重要,我們(men) 聚焦這個(ge) 問題開展科研。由於(yu) 灘羊發病率高、養(yang) 殖綠色化水平低,研製或篩選出能夠增強動物免疫功能的無抗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提出切實可行的“替抗”方案,成為(wei) 當前亟待解決(jue) 的技術難題。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現在我們(men) 正在“攻關(guan) ”新型替抗單寧產(chan) 品和複合中草藥替抗添加劑的係統集成研究、區域示範開發,並通過生產(chan) 實習(xi) 和飼養(yang) 試驗逐步推進。
養(yang) 羊,首先得挑羊。我們(men) 在心中默念書(shu) 本知識:灘羊體(ti) 格中等,公羊有螺旋形大角,母羊多無角或有小角……再結合王師傅的講解,挑選出試驗所需的羊隻並分組。羊有了,我們(men) 參照《肉羊營養(yang) 需要量》(NY/T 816-2021)並結合灘羊生產(chan) 實踐進行了日糧配方的設計,在當地一家飼料公司進行了全混合日糧的加工處理。
飼養(yang) 試驗期間,我們(men) 幾次跟隨周玉香教授和飼料公司技術負責人前往中寧縣徐套鄉(xiang) 和喊叫水鄉(xiang) ,進行養(yang) 殖技術服務與(yu) 指導。誰家的羊生病了、該吃什麽(me) 藥、打什麽(me) 針,飼料缺少什麽(me) 成分、該怎樣補,羊有哪些應激反應、該怎樣調理,都在我們(men) 服務指導的範圍內(nei) 。眼看著我們(men) 的服務奏了效,養(yang) 殖戶緊鎖著的眉頭舒展開來,我們(men) 心裏別提多高興(xing) 了。原來在科技小院,知識、科研與(yu) 實踐結合得這麽(me) 緊!我們(men) 期待著在小院裏收獲更多成果與(yu) 驚喜……
做一枚種子,讓三湘金果累累
講述人: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吳健筆
今年3月,完成了一個(ge) 學期的理論知識學習(xi) 後,導師王仁才教授將我派駐到位於(yu) 湖南鳳凰菖蒲塘村的獼猴桃科技小院。
初到小院時,獼猴桃正處於(yu) 萌芽期,我們(men) 跟著基地技術員,找到了一塊設施完善、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果園作為(wei) 小院示範試驗園。
初夏,是獼猴桃潰瘍病高發季。當地果農(nong) 習(xi) 慣露天栽培獼猴桃,極易感染風雨中的病菌。我們(men) 在小院裏進行避雨設施示範,為(wei) 果農(nong) 們(men) 講解、普及避雨設備相關(guan) 知識,幫他們(men) 搭建避雨設施,讓果農(nong) 的收益更有保障。
6月的一天,果農(nong) 老王發來兩(liang) 張照片,照片中獼猴桃枝條樹皮破裂、葉片枯死,植株整體(ti) 已經“奄奄一息”。我們(men) 立即趕往基地,發現這些獼猴桃靠近溝渠,下雨後積水未及時排除,根部長期處於(yu) 水淹狀態。我們(men) 對症下藥,修整排水溝,挽救了相應片區的獼猴桃。
授粉及疏果工作也是獼猴桃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由於(yu) 當地果農(nong) 授粉、疏果不規範,經常出現坐果率低、畸形果多的現象。我們(men) 組織果園技術人員,上門為(wei) 周邊果農(nong) 講解理論知識、開展實踐培訓。授粉規範了,果實品質也上去了。今年一坐果,果農(nong) 田師傅便主動邀請我們(men) 參觀他的果園,心中的喜悅溢於(yu) 言表。
我們(men) 就像一顆顆“科技興(xing) 農(nong) 、科技強農(nong) 、科技富農(nong) ”的種子,借助科技小院的東(dong) 風,飄到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紮根,為(wei) 的就是三湘沃土飄滿金果香。
為(wei) 了“大紅棗兒(er) 甜又香”
講述人:塔裏木大學園藝與(yu) 林學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謝金超
去年7月本科畢業(ye) 後,我就來到昆玉紅棗科技小院,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十四師224團跟師兄們(men) 一起做調研、做研究。
在團場,看到部分果園的棗樹因土壤鹽堿化死亡、因裂果嚴(yan) 重減產(chan) 後,我心裏像壓了個(ge) 秤砣那樣沉重。回到學校後,我一邊上課,一邊查閱文獻資料,跟老師同學探討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之道。
我利用寒假初步確定了試驗方案,次年3月來到小院,開始了紅棗水肥管理試驗。由於(yu) 水肥管理缺乏統一標準,農(nong) 戶僅(jin) 憑經驗管理,造成棗果品質參差不齊。結合調研和文獻資料,我持續優(you) 化試驗方案,給棗樹施肥、澆水、摘心、抹芽,心裏充滿希望。
六七月份,位於(yu) 塔克拉瑪幹邊緣的昆玉白天氣溫在40℃以上,頂著酷暑,我和農(nong) 戶在田間勞動、探討,晚上回來抓緊時間整理當天的材料數據。那段日子,我把心紮在了棗園。7月,我發現棗樹上紅蜘蛛特別多,立即查找資料並聯係老師尋求幫助,及時處置,把病蟲害扼殺在萌芽狀態;一段時間後,我發現紅蜘蛛又出現了,便立即在老師指導下對棗園和林帶進行二次噴藥,效果顯著。
作為(wei) 農(nong) 戶與(yu) 專(zhuan) 家溝通的橋梁,我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實踐水平。在老師們(men) 的帶領下,越來越多園藝方向研究生通過昆玉紅棗科技小院,赴團場、駐連隊,針對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生產(chan) 實際問題開展課題研究。
在科技小院中,紮下根是前提,融進來是關(guan) 鍵。作為(wei) 一名農(nong) 科學子,我將努力為(wei) 南疆紅棗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讓“大紅棗兒(er) 甜又香”。
多年小院經曆,一生土地情深
講述人: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田培雨
2016年,正讀大一的我加入了學校科技小院協會(hui) ,次年夏天,就隨暑期社會(hui) 實踐“三下鄉(xiang) ”臨(lin) 潁科技小院小分隊開始了為(wei) 期一周的科技小院生活。剛到小院不久,遇上一個(ge) 辣椒種植戶向我谘詢種養(yang) 問題,我頓時慌了神,好在,身邊的李瑞珂師姐胸有成竹地給出了答案。看著師兄師姐們(men) 和農(nong) 戶順暢交流,我心想:“什麽(me) 時候,我也能像他們(men) 一樣啊。”
2020年,考上研究生的我正式入駐禹州科技小院,成了小院負責人。每年5月,大三實習(xi) 生們(men) 的到來使小院變得熱鬧起來。我們(men) 要一邊緊盯大田試驗,一邊調研出診做社會(hui) 服務,生活很累但很充實。
7月的一個(ge) 午後,一位農(nong) 戶上門,說家裏有一塊玉米地長得不好,希望我們(men) 幫忙找出原因。經過田間查看、詢問老師後,我們(men) 確診為(wei) 玉米金針蟲害,建議傍晚打殺蟲劑。農(nong) 戶佩服地說:“科技小院真厲害,一來就解決(jue) 了問題。要是能多教教我們(men) ,那該多好!”說幹就幹,我們(men) 立即在他家門口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培訓會(hui) ,講述玉米常見病蟲害的識別與(yu) 預防。農(nong) 戶們(men) 聽得非常用心,結束後,紛紛為(wei) 我們(men) “點讚”。
兩(liang) 年來,我時常與(yu) 導師葉優(you) 良和汪洋老師溝通,確定在當地開展社會(hui) 服務的主要內(nei) 容;時常與(yu) 當地村委會(hui) 交流,商量以何種形式開展活動最為(wei) 有效;時常與(yu) 當地農(nong) 戶拉家常,了解他們(men) 最想學習(xi) 哪些方麵的技術。
麵對2019年以來當地持續幹旱、玉米產(chan) 量受損的情況,科技小院主動請纓,提出改種耐旱作物小米。我們(men) 積極引進多個(ge) 優(you) 良小米品種,開墾50畝(mu) 小米示範田,並提供肥料、農(nong) 藥、灌溉等田間管理技術作為(wei) 支撐。推出種植體(ti) 係改革第一年,我們(men) 就得到了當地的認可,目前小米種植麵積已達500畝(mu) ,而禹州科技小院也作為(wei) 重要一環被記錄在康城村村史館中。
從(cong) 大一到研三,我始終和科技小院緊緊相連。如今,我即將畢業(ye) 。希望有更多學弟學妹繼續緊握這根接力棒,讓我們(men) 目標明確,接力服務“三農(nong) ”。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禹愛華、龍軍(jun) 、李慧、王勝昔、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庹煉、陳璽)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3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