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好新時代教育公益慈善之路

發布時間:2022-09-16 09: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王名(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教育曆來是公益慈善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ye) 蓬勃發展,其中教育公益慈善尤為(wei) 突出,表現在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公益慈善的供給側(ce) 改進,在法治建設和監管體(ti) 係不斷完善的基礎上,以基金會(hui) 為(wei) 主體(ti) 、各類公益項目為(wei) 載體(ti) 的製度性資源投入加大。近五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基金會(hui) 中有七成活躍在教育領域,新增公益項目的一半以上是教育公益項目。另一方麵是公益慈善的需求側(ce) 變化,隨著各級教育財政的改善,公益慈善越來越轉向直接麵向受益者提供資助,受益麵和受益規模持續擴大。據統計,十年來,全國各級各類學生接受助學資助額累計逾2萬(wan) 億(yi) 元,年受助人次1.5億(yi) ,形成投入上以政府為(wei) 主、慈善為(wei) 輔,方式上以無償(chang) 為(wei) 主、有償(chang) 為(wei) 輔,對象上以助困為(wei) 主、獎優(you) 為(wei) 輔的中國特色助學體(ti) 係。

  進入新時代,教育公益應在兩(liang) 方麵深耕:一是深耕公益慈善的供給側(ce) ,拓展、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公益捐贈—受托機製,增強基金會(hui) 的能力專(zhuan) 有性、透明度和公信力,確保教育公益的製度性資源供給穩步擴大;二是深耕公益慈善的需求側(ce) ,深入探訪需要資助的鄉(xiang) 村與(yu) 學校,探索建立穩定的合作機製,發現和拓展新的受助者,完善助學公益的資助—受益機製,在提供必要公益資助的同時,激發受益者的內(nei) 在動力,探索建立從(cong) “助學”到“助心”、從(cong) “學以脫貧致富”到“學以達仁致道”的公益轉化機製,讓財富的第三次分配通過教育公益慈善的行動者,真正落實到受益者通過受教育提升其生命價(jia) 值的“務民之義(yi) ”上來。

  十年前,從(cong) 趙家和教授到甘肅興(xing) 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hui) ,愛心和奉獻精神得以傳(chuan) 承。今天,此類基金會(hui) 在需要更多陽光雨露的基礎上,要著重處理好如下六對關(guan) 係,相應地建立六種機製:一要處理好基金會(hui) 與(yu) 受益人的關(guan) 係,建立長期穩定的資助—受益機製;二要處理好基金會(hui) 與(yu) 捐贈人的關(guan) 係,建立長期穩定的捐贈—受托機製;三要處理好基金會(hui) 與(yu) 捐贈財產(chan) 的關(guan) 係,建立透明高效的財產(chan) 運作保值增值機製;四要處理好基金會(hui) 理事會(hui) 與(yu) 各執行團隊間的關(guan) 係,探索建立多元民主治理結構與(yu) 高效專(zhuan) 業(ye) 運營體(ti) 製之間密切配合的機製;五要處理好捐贈、運作與(yu) 受益三種行為(wei) 之間的關(guan) 係,探索建立慈善捐贈、市場化運作與(yu) 公益資助三者間既協調配合又有序區隔的機製;六要處理好公益存量與(yu) 公益增量之間的關(guan) 係,探索建立以留本用息為(wei) 核心的基金會(hui) 可持續發展機製。

  公益之道,重在深耕篤行,明在正心誠意,遠在迭代升維。興(xing) 華探索的公益之道,展現的正是新時代教育公益慈善發展的基本道理。公益乃人間大道,唯其仁重德明道遠,才能越走越寬廣,走的人也才能越來越多,公益的每位當事人才能在公益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也才能一步步實現。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