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學數學像遊戲闖關一樣過癮

發布時間:2022-09-21 09:4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居家學習(xi) 期間,在上完一節線上心理課之後,小Y媽媽向我發送了加微信好友的邀請,之後便開始向我訴苦。小Y是初一學生,本來升入初中後狀態不錯,但就在進入居家學習(xi) 階段後,他在家學習(xi) 的狀態直線下降,沉迷於(yu) 手機遊戲。媽媽的嘮叨已經無濟於(yu) 事,隻要一談學習(xi) 他就“嗷嗷叫”。

  媽媽發現他課間總要拿手機玩一會(hui) 兒(er) ,就跟他一起上課,結果小Y故意把課外書(shu) 擺在桌上邊聽課邊看。無奈之下,媽媽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告狀,小Y會(hui) 收斂一點兒(er) ,但隻要看媽媽過來,就故意地又拿起課外書(shu) 。

  一天下午,小Y媽媽邊做家務邊監督孩子上課,順便旁聽了一節心理課,於(yu) 是想到向我求助。我安撫了家長的情緒,對她幹著急又無計可施的狀態表達了理解,也對她解釋,青春期的孩子“獨立”和“被尊重”是他們(men) 的心理剛需,媽媽目前“城管”式的監督隻會(hui) 讓孩子更叛逆,跟家長更對立。小Y之所以提起學習(xi) 就“嗷嗷叫”,說明他還是很在乎學習(xi) 的,也希望學好,但又不希望家長因為(wei) 這個(ge) 事多嘮叨自己。

  小Y的媽媽聽後反思了一下,表示自己之前光顧著急,的確跟孩子的關(guan) 係有些對立。但也不無擔憂地問:“那他玩遊戲沒完沒了我也先不幹預嗎?我真是看著著急啊。”

  我再次表達了共情,也請家長先別著急強行幹預,先試著了解孩子玩遊戲是出於(yu) 什麽(me) 樣的心理需要,比如:有的孩子玩遊戲是滿足社交需要,通過遊戲跟同伴建立共同話題;有的孩子是在學習(xi) 中反複受挫,所以隻能從(cong) 遊戲中獲得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有的孩子是因為(wei) 在學習(xi) 和考試方麵焦慮水平太高,自己無法處理,所以才通過遊戲調節情緒,緩解焦慮。小Y媽媽很受啟發,說自己的確沒考慮到這些方麵,願意靜下心來想想,再跟孩子溝通。

  過了幾天,小Y媽媽再次找到我,希望我跟孩子聊聊,並且在沒有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撥通了我的電話,要求小Y直接跟我對話。

  剛接過電話的時候,小Y有些不自在,說了一句:“老師好。”之後,半天沒說話。

  我問他:“小Y,跟我通話是你願意的,還是媽媽要求的呢?”

  小Y說:“我之前不知道的。”

  我說:“我明白你的意思,現在如果你願意,可以請媽媽先回避一下,留下你單獨跟我通話,可以嗎?”

  小Y說:“媽媽不在旁邊,已經離開了。”

  於(yu) 是,我嚐試邀請小Y主動溝通,我說:“那你知道媽媽為(wei) 什麽(me) 會(hui) 要求你跟我通話嗎?”

  小Y說:“不太知道。”他依然有些抗拒。

  我又說:“那你能不能試著猜一猜,你覺得媽媽要求你找我聊聊,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麽(me) 呢?”

  小Y說:“可能是我跟家長溝通得不太好吧。”他終於(yu) 開始了跟我的互動。

  “哦,你感覺到了你跟家長的溝通不太順暢,是什麽(me) 原因呢?”我繼續邀請他來做這個(ge) 問題的主人,思考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jue) 辦法。

  “就是玩遊戲。我去學校上學的時候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任務,回來寫(xie) 完作業(ye) 也有時間複習(xi) 加強一下,遊戲就是周末有時間才玩一會(hui) 兒(er) 。現在天天居家學習(xi) ,打破了上學時候的規律,做完作業(ye) 就不想再拿起書(shu) 複習(xi) ,於(yu) 是就打遊戲,一打就有些收不住了。”小Y說。

  “你說的這些是你自己的觀點,還是媽媽對你的評價(jia) 呢?”我問。

  “都有。”小Y說。

  “那說明在這個(ge) 問題上,其實你們(men) 是有共識的。那為(wei) 何還會(hui) 溝通不順暢呢?”我問。

  “其實我的問題我自己也知道,就是有點兒(er) 控製不住自己,我知道我媽說我的話也對,可是我控製不了。”小Y說。

  “看來遊戲對你的吸引力還是蠻大的哈。”我回應他,“那到底是哪個(ge) 方麵最吸引你呢?玩遊戲讓你感到最快樂(le) 的一點是什麽(me) 呢?”

  “每打完一關(guan) 會(hui) 有各種獎勵,特別有成就感,就想繼續攻克下一關(guan) 。”小Y描述道。

  “也就是說,遊戲中設置了難度梯度合適的任務,並且每完成一個(ge) 梯度就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會(hui) 讓你很有成就感,願意繼續下去。那如果可以選擇,你更願意在遊戲裏獲得成就感,還是在現實學習(xi) 中呢?”

  “當然是學習(xi) 中,可是做不到啊,我現在一學數學就頭大,不會(hui) 不懂的問題越積越多,有點兒(er) 跟不上了。”小Y說。

  “小Y,聽你這麽(me) 說我還挺替你開心的,因為(wei) 你並不是放棄了自己,隻是暫時找不到方法而已。那剛才我們(men) 所說的遊戲的設計模式是不是也可以適用在學習(xi) 中呢?讓學數學就像打遊戲闖關(guan) 那麽(me) 過癮。”我說。

  “如果真是這樣就太好了。可是我覺得不太可能,數學太難了。”小Y有些失落地說。

  “你說‘太難’了,隻是因為(wei) 知識的難度太大,就像你剛打完第一關(guan) ,就跳到第二十關(guan) ,肯定拿不下來。你可以給自己補充中間的關(guan) 口做過渡期啊。而且你可以求助,比如求助數學老師,告訴老師你現在哪個(ge) 知識點是會(hui) 的,哪裏有些模糊,哪裏完全不懂。讓老師協助你設定一些有梯度的習(xi) 題和資料,或者求助學習(xi) 好的同學,或者求助父母。歸根到底,你需要有攻克難點的勇氣和行動,積極想辦法去解決(jue) ,而不是隻躲在遊戲裏尋找成就感。”

  小Y隻“嗯”了一聲,似乎在思考,沉默了一會(hui) 兒(er) 後,他說:“老師,我願意試試您說的方法,但萬(wan) 一我又控製不住去打遊戲怎麽(me) 辦呢?”

  “適度遊戲並沒有錯,隻是需要注意有節製。比如你可以給自己製訂計劃,你希望用多長時間來將玩遊戲調整到可控範圍呢?”我說。

  “一個(ge) 月吧。”小Y說。

  “那這一個(ge) 月期間,遊戲時間要循序漸進地減少,比如你現在每天總共花在遊戲上的時間有多久呢?包括上課走神想遊戲的時間哦。”我說。

  “那估計得好幾個(ge) 小時吧。”小Y說。

  “到底是幾個(ge) 小時,你實實在在地估計一下。”我說。

  “最少也得3個(ge) 小時。”小Y說。

  “你理想中,每天花在遊戲上的時間上限是多少呢?”我問。

  “半個(ge) 小時以內(nei) ,或者20分鍾以內(nei) 。”小Y說。

  “第一周,你可以先嚐試,將每天玩和走神兒(er) 想遊戲的時間控製在兩(liang) 個(ge) 小時之內(nei) ,如果上課總走神想遊戲,真正能玩的時間就要相應扣減。”我說,“第二周就要控製在一個(ge) 半小時。需要真實記錄每天花在遊戲上的時間,如果比前一天有進步,可以給自己一些其他方麵的獎勵,比如吃好吃的,周末給自己放半天假之類。”

  “老師,這個(ge) 方法我可以試試,一邊控製花在遊戲上的時間,一邊嚐試把學習(xi) 設計成遊戲。”小Y的聲音裏有一絲(si) 興(xing) 奮,“謝謝老師”。

  之後,我又跟小Y的媽媽做了反饋,轉達了小Y真實的心理需求,以及希望媽媽給予孩子的協助和支持,小Y的媽媽很高興(xing) ,表示會(hui) 積極配合孩子,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並且幫助孩子尋找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半個(ge) 月後,班主任老師和家長紛紛跟我反饋,小Y的學習(xi) 狀態有了很大改善,加上即將返校複課,小Y也充滿了期待,狀態很不錯。

  谘詢師感悟:

  小Y是個(ge) 很有心理資源的學生,暫時在數學學習(xi) 上受挫的他,選擇了用遊戲來逃避和消遣,同時他也在積極尋找攻克學習(xi) 難關(guan) 的方法。但是,這時候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做法產(chan) 生焦慮,不能給予理解和科學的支持,會(hui) 發生一些讓青春期孩子感到不被尊重的行為(wei) 。可以說,家長的“過度焦慮”不但沒能很好地幫助小Y克服困難,反而成了“絆腳石”。

  當我們(men) 停止對孩子的批評指責,不再用焦慮情緒去“淹沒”他們(men) ,而是邀請他們(men) 成為(wei) 解決(jue) 問題的主角,並且給他們(men) 必要的支持和輔助,孩子在得到恰當資源後的成長和改變往往會(hui) 讓我們(men) 很驚喜,因為(wei) ,在解決(jue) 自己生命中的問題方麵,他們(men) 自己才是專(zhuan) 家。(小月兒(er)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