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拔尖人才早期培養的實踐模式

發布時間:2022-09-22 09: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秦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康建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拔尖人才的培養(yang) 是連續性、係統性、動態發展的過程。超常兒(er) 童不一定都能成長為(wei) 拔尖人才,但不可否認,那些具有超常智商和智能,在數學和科學等領域展現出突出天賦的天才學生,經過係統的教育培養(yang) ,更有潛力發展成為(wei) 未來的拔尖人才,這也是很多國家重視超常兒(er) 童教育的重要原因。經過近半個(ge) 世紀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很多國家形成了拔尖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yang) 的特色模式。

  超常兒(er) 童教育共有的基本原則

  超常兒(er) 童的發展成長具有一定規律性,各國超常兒(er) 童教育雖然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實踐模式,但都遵循分組、加速、充實等共同的教育原則。

  分組是將超常學生作為(wei) 一個(ge) 特殊群體(ti) ,設立專(zhuan) 門學校或特別班級對其進行專(zhuan) 門培養(yang) ,例如以色列通過國家超常兒(er) 童教育項目支持一部分學校設立超常兒(er) 童班,並貫穿基礎教育各個(ge) 學段。韓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都設有專(zhuan) 門的科學英才高中。普通學校在常規課程之外,為(wei) 高天賦學生提供補充性學習(xi) ,或者進行分層教學,也是分組教育模式的一種組織形式。

  加速是通過一定的評估機製,允許他們(men) 提前入學、跳級或者跨年級學習(xi) 、超前學習(xi) ,以滿足其特殊學習(xi) 需求。澳大利亞(ya) 、法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都有針對英才學生的加速安排,允許學生跳級,或者在某個(ge) 學科跳級學習(xi) 。但從(cong) 支持學生長遠發展來看,加速模式不能隻考慮超常學生智力和認知方麵的天賦,還要綜合考慮他們(men) 情感和社會(hui) 性能力的發展情況。

  充實是最普遍的英才教育模式。針對高天賦學生學習(xi) 中常見的“吃不飽”問題,通過課程、學習(xi) 內(nei) 容或者教學形式的延伸拓展,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學習(xi) 支持。例如,在美國一些州高天賦學生可以選擇參加綜合課程、研究型課程以及自主選課。德國鼓勵教師為(wei) 高天賦學生設計差異化作業(ye) 、提供難度更高的學習(xi) 和閱讀材料。

  更多時候,英才教育是以融合教學的方式組織,綜合運用多種不同教育原則。例如,法國英才學生占比較小的學校裏,英才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上課,但教師會(hui) 適時為(wei) 其量身布置學習(xi) 任務,提供學習(xi) 資料,進行個(ge) 別輔導,並鼓勵他們(men) 自主學習(xi) 。德國支持中學教育階段的教師采用整合的教育策略,綜合運用差異化作業(ye) 、分層教學、跨學科教學、選修課、社團活動、綜合實踐、競賽活動等,讓高天賦學生獲得適宜的個(ge) 性化支持。

  基於(yu) 國情特色形成多樣化組織模式

  在超常兒(er) 童教育實踐中,幾乎每個(ge) 國家都基於(yu) 其教育體(ti) 製和教育傳(chuan) 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組織模式。在美國,英才教育的組織體(ti) 現為(wei) 豐(feng) 富多樣的實踐模式與(yu) 全方位的“天才搜索”計劃相結合。各州設立英才教育管理部門,學區和學校製定甄別標準和流程,通過學習(xi) 加速、能力分組以及靈活的課程方案、課外活動等給予超常學生特殊教育支持。美國高校積極參與(yu) 超常兒(er) 童教育,是實施超常兒(er) 童教育的重要主體(ti) 。多所大學設有超常兒(er) 童教育中心,實施“天才搜索計劃”,基於(yu) 自願參與(yu) 原則麵向超常兒(er) 童和資優(you) 學生提供測試評估和暑期課程等多種形式的補充教育。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超常兒(er) 童教育中心(CTY)曆史最久、影響力最大。西北大學、杜克大學、丹佛大學等美國知名院校均設有類似的超常兒(er) 童教育項目,累計惠及上百萬(wan) 學生。一些院校的天才教育項目麵向全球搜索和招收學生,有項目吸收的外國學生達總數的1/3。

  俄羅斯的超常兒(er) 童教育以補充教育為(wei) 特色。依托校外公共資源開展超常教育在俄羅斯已有百年曆史,例如由少年宮等機構開展數學、自然科學、科技等領域補充教育。目前,俄羅斯在聯邦政府支持下建立了80多個(ge) “天狼星”教育中心,專(zhuan) 門為(wei) 7年級以上的高天賦學生集中提供補充教育課程,以及科研、競賽和文化活動;還依托高校、科技園區等在全國建立了200多個(ge) “量子智慧”兒(er) 童科技園,麵向高天賦兒(er) 童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俄羅斯政府還建立了“英才兒(er) 童國家信息資源庫”,把全國各類英才教育活動組織情況以及英才兒(er) 童信息納入統計和監測。

  韓國和以色列都形成了專(zhuan) 門的超常學生貫通培養(yang) 模式。出台超常兒(er) 童教育專(zhuan) 門法律,自上而下構建了專(zhuan) 門的超常兒(er) 童教育管理體(ti) 係,和貫通各學段的培養(yang) 機製。韓國頒布《英才教育振興(xing) 法》,建立中央英才教育振興(xing) 委員會(hui) ,製定英才教育綜合計劃,以色列教育部設超常兒(er) 童和優(you) 秀學生部門,後又成立超常兒(er) 童教育指導委員會(hui) ,統籌全國的英才教育項目。韓國超常兒(er) 童教育機構包括超常兒(er) 童學校、超常兒(er) 童班、超常兒(er) 童教育院三種類型,數量分別為(wei) 28所、1308個(ge) 和368個(ge) 。小學和初中階段設超常兒(er) 童班,利用放學後、周末或者假期開展彈性教學。高中階段設立科學天才高中,深化學生在某一特定科學領域的才能。超常兒(er) 童教育院是校外學習(xi) 機構,以大學設立為(wei) 主,主要利用課後、周末或假期為(wei) 英才學生提供補充教育。以色列的超常兒(er) 童教育包括特殊班級、超常兒(er) 童中心、導師計劃、虛擬學校等多種形式。特殊班級設在普通學校內(nei) ,可以跨校和跨地區招生,從(cong) 小學到高中均有設置,實現貫通培養(yang) 。超常兒(er) 童中心設在校外,經過選拔的英才兒(er) 童在學校和中心的協調下每周一天在中心集中學習(xi) 。導師計劃主要由高校教授、資深科學家為(wei) 超常兒(er) 童提供輔導,虛擬學校則是麵向超常兒(er) 童提供豐(feng) 富的線上學習(xi) 資源。

  科學高中在拔尖人才早期培養(yang) 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

  在多樣化的超常兒(er) 童教育組織形式中,在高中階段建立專(zhuan) 門的以數學、科學教育為(wei) 特色的高中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在小學、初中階段以興(xing) 趣培養(yang) 、能力定向、潛力開發為(wei) 目標的係統培養(yang) 基礎上,科學高中能夠讓那些高天賦和資優(you) 學生深入發展在某一科學領域的興(xing) 趣,築牢知識基礎,培養(yang) 探究能力,也能夠更好地與(yu) 高校的專(zhuan) 業(ye) 教育、研究訓練相結合,真正實現拔尖人才的貫通培養(yang) 、重心下移。

  美國的STEM高中以培育STEM學科領域的卓越學生為(wei) 目標,致力於(yu) 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ge) 學生的智力、技能和情感潛力。科學和工程技術課是學校的核心課程,無論是課程門類還是課時數都相對於(yu) 普通學校更多。在教學模式上,通過項目式學習(xi) 、跨學科學習(xi) 、研究性學習(xi) 以及大學先修課程等,培養(yang) 學生的思辨能力、問題解決(jue) 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

  在德國以數學-科學以及科技為(wei) 特色的文理高中,學生連續三年學習(xi) 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科目,其中有兩(liang) 到三門要達到高級課程難度要求並必須作為(wei) 畢業(ye) 選考科目。學生日常課程成績也會(hui) 按一定比例計入畢業(ye) 考試同時也是高校入學資格考試的總成績。此外,學校開展大量的研究性學習(xi) 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數學、科學競賽等。這種模式有助於(yu) 那些在數學和科學領域有興(xing) 趣和高潛力的學生較早定向,在相關(guan) 學科持續深入學習(xi) 並達到較高水平。

  韓國全國設有8所以培養(yang) 理工科領域優(you) 秀人才為(wei) 目的超常兒(er) 童學校,另有20所科學高中。科學高中重點開展科學及數學教學,也承擔著早期發掘科學天才和開發其潛在能力的特殊功能。科學高中有較大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可以選擇不同於(yu) 國家大綱的課程,一年級以必修課為(wei) 主,二、三年級以選修課程為(wei) 主,還有的學校還開設大學先修課程。一些高中采用學分製,學生修滿學分即可申請提前畢業(ye) 。

  俄羅斯在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烏(wu) 拉爾大學、新西伯利亞(ya) 大學建立了專(zhuan) 門實施高中教育的專(zhuan) 業(ye) 教育和科學中心(數理學校)。這些學校享有聯邦專(zhuan) 項預算撥款,以培養(yang) 自然科學和精確科學人才為(wei) 目標,經選拔錄取對自然科學表現出濃厚興(xing) 趣和傑出能力的中學優(you) 秀畢業(ye) 生。學校注重創設有益於(yu) 培養(yang) 科學興(xing) 趣、探究精神的自然和學術氛圍,實施差異性教學;自主開發部分教材;一半以上的教師同時是大學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學生在專(zhuan) 業(ye) 導師引領下參與(yu) 實際的研究和工程項目。這些學校取得了很好的培養(yang) 成績,如新西伯利亞(ya) 國立大學附屬數理學校畢業(ye) 生的四分之一成長為(wei) 科學副博士,聖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學校培養(yang) 了兩(liang) 位菲爾茨數學獎獲得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