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成長
作者:陶 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hui) 機器人分會(hui) 委員會(hui) 委員)
不久前落幕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集中展示了機器人在製造、建築、醫療、農(nong) 業(ye) 、礦山、物流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wei) 透視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其技術、產(chan) 品和規模等方麵均實現了重要的突破。
機器人被譽為(wei) “製造業(ye) 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已成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高端製造業(ye) 水平的重要標誌。據《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預計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yi) 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機器人前沿創新技術方麵,醫療微創機器人、新一代協作機器人、高端仿生機器人等技術保持國際前沿水平,未來有望在家庭服務機器人、醫療康複機器人、工業(ye) 視覺、雲(yun) 服務機器人等更多領域實現國際先進水平。工信部等多部委也先後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十四五”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等一係列相關(guan) 規劃,將機器人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給予重點支持,對人才培養(yang) 、技術進步、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等均帶來重要的引領與(yu) 促進作用。
在產(chan) 業(ye) 和技術發展麵臨(lin) 良好機遇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也麵對諸多挑戰。在機器人核心技術層麵,目前部分核心技術尚未有效突破,部分關(guan) 鍵技術存在短板,“卡脖子”現象依然存在;在機器人的產(chan) 品定位層麵,部分產(chan) 品的功能定位還不夠清晰,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足,同類產(chan) 品紮堆,機器人功能單一,解決(jue) 的痛點問題不夠明確;在機器人企業(ye) 規模層麵,當前龍頭企業(ye) 規模有限,與(yu) 工業(ye) 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龍頭企業(ye) 整體(ti) 營收規模偏低。對此,須多角度施策。
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形成機器人核心技術創新生態,促進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的良性循環和發展。需持續攻克相關(guan) 核心技術,以實現自主可控,進一步攻克智能感知、人機交互、柔順控製、操作係統、機器人編程與(yu) 仿真、係統集成與(yu) 應用工藝等核心關(guan) 鍵技術。大學、科研院所等單位與(yu) 機器人企業(ye) “產(chan) 學研用”應密切結合,協同攻關(guan) 。根據機器人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特點,可形成多種“產(chan) 學研用”轉化的新模式,加速前沿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
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機器人龍頭企業(ye) 帶動作用,加速產(chan) 品的應用推廣。應發揮龍頭企業(ye) 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快醫療健康、社區服務、電商無人配送、無人售貨、商業(ye) 清掃與(yu) 巡檢等服務機器人場景的建設,使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具備更大市場空間。圍繞疫情防控、醫療康複、特種服務等領域的緊缺需求,建立機器人市場準入的綠色通道機製,簡化招投標流程,在滿足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審批周期。加強監管規範,優(you) 先鼓勵符合一定門檻條件的智能機器人產(chan) 品上市銷售和推廣應用,保障機器人產(chan) 業(ye) 長效穩定發展。
再次,要加強機器人領域的人才培養(yang) ,探索產(chan) 教融合的機器人教育新模式。針對機器人亟需的專(zhuan) 業(ye) 領域,加強跨學科複合背景的高水平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在高校機器人相關(guan) 學院、專(zhuan) 業(ye) 設置上予以創新探索,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等研究平台,構建機器人學術型人才教育新型模式。加強機器人領域的校企交流合作,打破校園與(yu) 市場間的需求壁壘,在機器人龍頭和優(you) 勢企業(ye) 設立實習(xi) 基地,提升機器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ang) 規模與(yu) 質量水平。
最後,要進一步加強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與(yu) 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實現產(chan) 業(ye) 鏈自主可控。依托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區域、成熟園區載體(ti) 和活躍資本的介入,促進機器人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和發展,以便提供完善的機器人本地供應、產(chan) 品認證和質量檢測等服務。應充分發揮機器人的行業(ye) 平台和聯盟協會(hui) 作用,推進大學、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主體(ti) 與(yu) 機器人應用企業(ye) 的高效對接,以問題和需求為(wei) 導向,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的協同創新。
[ 責編:鄭芳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