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中發現特大假藥案”的警示與啟示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
涉案金額2.1億(yi) 元,涉及全國31個(ge) 省、直轄市、自治區,涉案犯罪嫌疑人達50餘(yu) 人……近日,由公安部掛牌督辦的四川省最大一起生產(chan) 、銷售假藥案被宜賓警方破獲。9月28日,當地召開新聞通氣會(hui) ,宜賓市公安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了“2·25”特大生產(chan) 、銷售假藥案總體(ti) 情況和案件偵(zhen) 破情況。目前,公安機關(guan) 已抓獲犯罪嫌疑人38名,移送檢察院起訴26人。
論案件的規模與(yu) 嚴(yan) 重程度,這起案件在同類案件中顯得尤為(wei) 突出。除了“特大”“公安部掛牌督辦”等信息可以證實案情嚴(yan) 重外,涉案金額高達2.1億(yi) 元,案件波及全國31個(ge) 省份,且假藥生產(chan) 窩點4處,倉(cang) 儲(chu) 窩點3個(ge) ,生產(chan) 設備40餘(yu) 套,查獲原料藥品、包裝材料、成品藥丸不計其數,假藥生產(chan) 銷售鏈條完整、持續時間長,也都表明該案的確非同小可。
若論案件的獨特之外,“在快遞中發現”則是更鮮明的特點。今年2月22日,宜賓市公安局敘州區分局通過寄遞物流排查,在當地發現一個(ge) 郵政快遞點正在大量發送藥品包裹,隨即對該線索開展核查,案情從(cong) 此浮出水麵。原來自2019年起,有團夥(huo) 從(cong) 當地向全國各地郵寄以“九龍中藥丸”為(wei) 內(nei) 容的包裹數量多達10萬(wan) 餘(yu) 個(ge) ,僅(jin) 支付的快遞費用,就高達125萬(wan) 元。小小包裹牽出全國性的特大案件,讓人感到特別新鮮。
這起案件的查處,讓人對互聯網時代的辦案方式與(yu) 效率充滿期待。快遞是網購服務的一個(ge) 環節,是互聯網經濟的產(chan) 物,通過這一渠道發現特大假藥案線索,具有啟示意義(yi) 。因為(wei) 網購、物流等,均可產(chan) 生大數據,任憑假藥經網絡銷售時如何偽(wei) 裝,也總會(hui) 留下蛛絲(si) 馬跡,強化對寄遞物流的日常排查,發現線索後運用物流數據分析歸納,網售假藥線索就容易被發現。網絡具有跨地域性和隱匿性強等特點,未來應該多開發類似的監督與(yu) 辦案方式。
但也要看到,發現這起案件帶有偶然性,若想讓偶然變成必然,還有不少短板要補齊。比如自2019年起,該團夥(huo) 就在向全國郵寄內(nei) 含假藥的包裹,說明所涉及的幾個(ge) 快遞點,包裹查驗形同虛設,除了查驗走過場之外,快遞人員沒有能力識別假藥,也是重要原因。此外,網售可以讓生產(chan) 和倉(cang) 儲(chu) 假藥的窩點處於(yu) 十分偏僻的地方,但仍然可以賣得很火,且一個(ge) 地方生產(chan) 的假藥,可以麵向全國撒網式銷售。非法生產(chan) 更為(wei) 隱蔽,非法銷售又點多麵廣,使執法取證變得更加艱難。假如不更新執法取證方式,類似案件就很難被及時發現,小案也可能因長期失察變成大案。
藥品關(guan) 乎健康和生命,互聯網消費和新經濟業(ye) 態客觀上又加大了打擊假藥的難度,且網售處方藥即將解禁,讓藥品監督麵臨(lin) 更加複雜的局麵。從(cong) “在快遞中發現特大假藥案”等新現象中總結經驗,用創新守護健康,摸索出更多契合信息時代的藥品監督新方式,方能將假藥帶來的社會(hui) 危害降至最低,進一步築牢藥品安全堤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