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支付的快與慢
作者:孫昌嶽
手機掃一掃,就能收付款,如今在國內(nei) ,“無現金”出門已是家常便飯。把目光轉向國外,隨著信用卡和移動支付等替代性支付方式的發展,繼續使用現金的人也越來越少。近年來持續反複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這一趨勢。
從(cong) 全球來看,各國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邁向“無現金時代”。根據德國零售業(ye) 最新統計,目前約有60%的德國人使用銀行卡或智能手機付款,2021年這一數字為(wei) 56%,疫情前隻有47%。挪威、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無現金支付的步伐邁得更快。作為(wei) 最早嚐試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瑞典在過去的10年中,居民使用現金的比例從(cong) 40%下降到9%,平均每人每年的非現金交易達260次。而挪威人隻有3%到4%的交易使用紙幣或硬幣,距離進入“無現金社會(hui) ”僅(jin) 有一步之遙。在大西洋的另一邊,信用卡支付普及率達70%的加拿大也在朝著“現金終結”邁進,2021年其現金交易量已降至17%。
紙幣“失寵”的背後,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年輕消費者希望支付手段可以更加多元化;銀行、金融機構等供應商也在不斷開發便捷好用的支付技術,以獲得更多用戶數據和服務費用。
與(yu) 傳(chuan) 統支付相比,數字支付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麵,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數字支付既繼承了現金點對點支付、即時結算、方便快捷的優(you) 點,又彌補了現金在數字化流通和多渠道支付上的缺點,極大降低了發行和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麵,數字支付還能提升普惠金融水平,改善貨幣政策有效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liang) 麵性。“無現金經濟”前景光明,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通信網絡可能出現故障的風險。2017年9月,波多黎各被颶風“瑪麗(li) 亞(ya) ”摧毀,風暴中斷了電力供應,銀行自動取款機和信用卡驗證停止工作,人們(men) 隻能用現金購買(mai) 商品,最終美聯儲(chu) 不得不租用一架裝載巨額現金的噴氣式飛機,前往該島解決(jue) “現金困境”。
其次是對弱勢群體(ti) 的影響。據世界銀行估計,全球仍有約14億(yi) 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即便在無現金支付十分完備的瑞典,窮人和老年人也沒有完全適應新技術。倘若這些社會(hui) 弱勢群體(ti) 被迫依賴數字支付技術,他們(men) 的生存將變得更加艱難。正是考慮到這一問題,瑞典政府開始減緩轉型速度。
最後是對數據安全的挑戰。人們(men) 在享受無現金帶來便利的同時,個(ge) 人數據也存在被泄露和濫用的風險,而且越來越複雜的網絡環境以及相對滯後的技術和監管還會(hui) 擴大這種風險。
雖然支付交易的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在具體(ti) 實踐中仍不能操之過急。一些國家如果沒有技術上的探索與(yu) 儲(chu) 備,急於(yu) “消滅”現金,到頭來反而可能給其國內(nei) 金融體(ti) 係造成衝(chong) 擊。唯有掌握好快與(yu) 慢、急與(yu) 緩的辯證法,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才能走得更穩、行得更遠。(孫昌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