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京城的老會館,“活”啦!

發布時間:2022-10-12 10: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光明日報記者 殷泓 張景華

  秋日裏的北京城,是金色的。金色擁裹中的京城胡同,以往,靜是主基調。瞧嘛,汪曾祺筆下北京胡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不過,如今你再漫步北京的胡同,曲徑通幽的古樸四合院,總會(hui) 傳(chuan) 出縷縷戲音——氣韻頓時生動起來。

  讓胡同“生動”起來的,是點綴其間“活”起來的會(hui) 館。

  顏料會(hui) 館、正乙祠(銀號會(hui) 館)、湖廣會(hui) 館、臨(lin) 汾會(hui) 館、台灣會(hui) 館、安徽會(hui) 館、福州新館……這些承載曆史記憶的會(hui) 館,是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如今,京劇、昆曲、評劇、北京曲劇、民樂(le) 在這裏輪番上演,雕梁畫棟間縈繞的音符,撣去塵埃,不獨喚醒了這些沉睡已久的“老房子”,也讓那些很有些年頭的國粹活蹦亂(luan) 跳地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

  今年的中秋夜,史家小學五年級學生李依澤,過得與(yu) 往年很不一樣。

  隨媽媽一起走進有300多年曆史的“中國戲樓活化石”——正乙祠,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戲台頂上高高的木雕花罩迷住了。更讓她意外的是,這平生第一次接觸昆曲,演員卻不在戲台上。

  粉墨登場,行腔婉轉,顧盼生輝……一曲《牡丹亭》,就在會(hui) 館中庭上演。觀眾(zhong) 在旁或坐或站,靜靜欣賞。青磚灰瓦、明月當空,“杜麗(li) 娘”舉(ju) 手投足衣袂可及,婉轉低唱近在耳畔……觀眾(zhong) 前所未有地融入其中。

  20分鍾的演繹,轉瞬即逝,觀眾(zhong) 皆感意猶未盡。“好美!”李依澤被深深震撼了。

  這個(ge) 中秋夜,除了昆曲體(ti) 驗,李依澤還在正乙祠親(qin) 手做了月餅、畫了兔兒(er) 爺……她愛上了這個(ge) 既能聽戲又能玩耍的老房子。

  自2021年9月以來,涵蓋戲曲、曲藝、民樂(le) 、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門類的演出在京城多個(ge) 會(hui) 館輪番上演。名劇名家名段與(yu) 曆史建築相得益彰。

  同李依澤一樣,通過“會(hui) 館有戲”,愛上“活”起來的京城會(hui) 館的人,越來越多。

  散落在京城各處的會(hui) 館,如同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散發著獨特的曆史文化之光。

  “敦親(qin) 睦之誼,敘桑梓之樂(le) ”,明清以來,各地會(hui) 館匯聚京城,為(wei) 來北京參加科舉(ju) 考試、經商、寓居的旅人提供食宿之便,同時也將地方戲劇、方言、飲食、習(xi) 俗等引入京城。自明永樂(le) 十三年(1415年)至1949年,北京興(xing) 建的會(hui) 館共計647處。

  然而,歲月如梭,曾經車水馬龍的京城會(hui) 館,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有的隻聞其名,舊址已無處可尋;有的則成了大雜院,建築主體(ti) 大部分損毀,私搭亂(luan) 建嚴(yan) 重;有的雖掛上“文保”牌,卻人跡罕至滿目蕭條……

  如何讓沉睡的會(hui) 館舊址“活”起來?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產(chan) 重新煥發光彩?北京打破常規,用活化利用會(hui) 館舊址來探路。

  坐落於(yu) 北京市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的安徽會(hui) 館,是舊時京城最大的會(hui) 館。這裏,曾是京城有名的四大戲樓之一所在地,亦是京劇的發祥地。“三慶、四喜等四大徽班,都曾借住安徽會(hui) 館。三慶班名角陳長庚、劉趕三等常在此演出,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也曾經在此登台。”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館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王學偉(wei) 介紹。

  過去,安徽會(hui) 館曾被工廠、民居所占用,建築一度破損嚴(yan) 重。而今,被列為(wei)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徽會(hui) 館,中、東(dong) 、西三路庭院中最具特色的中路建築,經過騰退、完成修繕,重獲新生。

  修繕一新的戲樓上,京劇名段連演不輟,讓人不禁遙想當年洪昇創作的《長生殿》在此上演的盛況;古色古香的文聚堂中,戲曲講座、非遺展示、文化沙龍輪番開展。

  “周末帶孩子去探訪北京城裏不同特色的會(hui) 館,是今年我們(men) 家新的休閑方式。”打開手機,許薇向記者展示她所關(guan) 注的“正乙祠戲樓重啟”“顏料會(hui) 館”“福州新館”等多個(ge) 會(hui) 館的公眾(zhong) 號。一有感興(xing) 趣的演出預告上線,她就會(hui) 第一時間預約“搶票”。

  “會(hui) 館的演出都是‘小而精’,觀眾(zhong) 人數有限,每次都得拚手速呢。”許薇笑著說。

  “各具特色的會(hui) 館,正成為(wei) 多風格的建築形態、多樣態的沉浸體(ti) 驗所建構的演藝新空間。”在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係副教授胡娜看來,它的出現,讓表演藝術以另一種方式走進人民群眾(zhong) 的日常生活,從(cong) 而滿足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戲曲、民樂(le) 在會(hui) 館這樣的新空間上演、奏響,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不僅(jin) 如此,“活”起來的會(hui) 館,將活力引向周邊,以打造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為(wei) 基點,鏈接周邊演藝、旅遊、文化服務等資源,積極培育、孵化新功能。

  來湖廣會(hui) 館看戲的遊客,沿著“探訪湖廣會(hui) 館的前世今生”微旅行線路,還能進一步探訪周邊的福州新館、京華印書(shu) 局、1920藝術咖啡館等場所,將文化體(ti) 驗升級翻倍。

  生活在會(hui) 館周邊的百姓也從(cong) “活”起來的會(hui) 館中受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顏料會(hui) 館與(yu) 周邊的臨(lin) 汾會(hui) 館、汀州會(hui) 館、春風習(xi) 習(xi) 雜誌圖書(shu) 館、三裏河公園等貫通風格、關(guan) 聯場景,市民不僅(jin) 能在前門地區逛胡同、賞美景,還能走進會(hui) 館舊址聽戲觀演、看展讀書(shu) 。滿眼皆是景,充耳便是曲,生活在周邊的市民笑意盎然。

  “我們(men) 正努力探索曆史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北京路徑’。”北京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莫高義(yi) 強調,要加強文物價(jia) 值深入研究和展示傳(chuan) 播,推動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在豐(feng) 富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活”起來的會(hui) 館,不僅(jin) 開拓了文物古建保護利用新模式,而且為(wei) 市民生活帶來更多文化精品,成為(wei)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嶄新渠道。“我們(men) 將持續推進有機更新,落實減量提質要求,下足‘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既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積極探索‘會(hui) 館有戲’等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機製,以‘老北京新氣象、老胡同新生活’保障首都功能、增進群眾(zhong) 福祉。”莫高義(yi) 表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