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古城更好造福於民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用繡花的功夫實施精準扶貧”“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從(cong) 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到精準實施脫貧攻堅,再到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微改造”,各項工作都需要下足“繡花”功夫,用心用情、嚴(yan) 謹細致、精益求精,以紮實的“繡花”功夫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周刊“體(ti) 驗”欄目從(cong) 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通過“一條街”“一道路”“一個(ge) 村”“一張網”等的治理故事,反映地方在治理精細化、科學化、智慧化等方麵的“繡花”功夫、探索實踐,敬請關(guan) 注。
——編 者
千年回響,福建泉州古韻悠長。
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古城自盛唐興(xing) 建,宋元時期發展成為(wei) “東(dong) 方第一大港”,帆檣林立、梯航萬(wan) 國之中,留下了“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2021年7月25日,泉州申遺成功——“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wei) 我國第五十六項世界遺產(chan) 。
東(dong) 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沿著泉州中軸線,2公裏長的中山路縱貫古城南北,沿街廊柱式騎樓,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chuan) 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業(ye) 街建築典範,更是泉州城市發展的曆史見證。
當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遇,如何為(wei) 古城注入新活力?泉州創新實施中山路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傳(chuan) 承項目,以“繡花”功夫開展活態化保護,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xiang) 愁”。
背街小巷改造,實現一場“不打麻藥的微創手術”
傍晚時分,陽光和煦,迎著微風,75歲的鄭衛治走出家門。巷口,老鄰居們(men) 早已擺好茶具,等待著與(yu) 鄭衛治閑話家常;巷內(nei) ,剛剛開業(ye) 的咖啡館設計精致,吸引著絡繹遊客。
“這樣舒適的生活,在一年多前想都不敢想。”鄭衛治說,她所居住的金魚巷與(yu) 中山路相交,基礎設施破舊、生活不便等老城區的通病,在這裏格外明顯。“抬頭‘蜘蛛網’,低頭怕摔跤。”談及過去,鄭衛治記憶猶新,“天上密密麻麻的電線,地上的石板路坑坑窪窪,一到雨天更是泥濘難走。”
2017年10月,作為(wei) 泉州首個(ge) 古城背街小巷改造示範項目,金魚巷改造工程啟動。
“短短271米的金魚巷,動工前我就走了上百次。”負責改造工作的泉州市古城辦建設組副組長莊勝宏說,上百次的探訪,源於(yu) 對改造方案的反複考量,最終確定“微改造”,通過微擾動、低衝(chong) 擊的“繡花”功夫改造提升。
維護生活形態、降低文化衝(chong) 擊,這場“不打麻藥的微創手術”如何實現?縱觀金魚巷改造全過程,民生優(you) 先、精細提升的細節處處可見。
“金魚巷最寬10米,最窄處隻有2米。”莊勝宏說,針對小巷特點,施工中運用了小型鉤機、小型三輪運輸車等“微縮版”設備。為(wei) 節省空間,還創新了管線立排法,即雨水管置於(yu) 汙水管之上,在檢修位隻建一個(ge) 檢修井,形成“井中井”“蓋中蓋”,方便後期維修。
修複工藝的選擇同樣煞費苦心。“不求一味複古,我們(men) 特別保留了從(cong) 唐宋到民國乃至上個(ge) 世紀的各個(ge) 建築元素,甚至是纏繞在破壁上的綠榕,也保留為(wei) 一道風景。”莊勝宏介紹。
為(wei) 了凸顯閩南文化中的古樸韻味,改造中采取了海蠣殼、出磚入石等十幾種閩南古建築傳(chuan) 統工藝,使用的一磚一瓦也都是真正的老舊材料。
2018年5月,金魚巷“微改造”示範項目竣工。改造後,管線全部下地,實行雨汙分流;對供電、供水設施進行升級,實現質量數量雙提升;在巷內(nei) 的犄角旮旯空間,則見縫插針地引入綠化。
“原本以為(wei) 這個(ge) 生活了一輩子的老舊街巷,會(hui) 慢慢破敗消失。”走上修繕後的石板路,鄭衛治特別激動。如今,200多位老居民仍在金魚巷生活,煙火氣和人情味依舊。以收儲(chu) 租賃等方式整合,臨(lin) 街民居則化身店鋪,曾經緊閉冷落的宅門漸次被打開,冷清的街巷再次變得熱鬧。
以金魚巷為(wei) 範例,2020年下半年,泉州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要求,分期分批對29條古城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提升。“微改造的修複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建立了參與(yu) 式和可持續再生的‘泉州模式’。”莊勝宏表示。
“見人見物見生活”,打造沒有圍牆的文化展示館
下午4點,泉州天後宮門前準時迎來手藝人陳學珍的身影。隻見他執勺在手,手腕一抖一動,金燦燦的糖水自勺子裏流下,行雲(yun) 流水的動作間,各種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躍然板上……以勺為(wei) 筆,陳學珍展示著糖畫這一非遺技藝。
出生於(yu) 糖畫世家的陳學珍,自10歲起便跟著爺爺學習(xi) 糖畫。“以前大多是輾轉各個(ge) 景區擺攤,時間地點都不固定。”陳學珍笑著說,“現在我也是‘持證上崗’的正規軍(jun) 了。”
陳學珍口中的“持證上崗”,正是泉州以街頭文化點亮古城的創新實踐。“民間藝人是推廣古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往卻麵臨(lin) 流動經營、不穩定等困境。”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體(ti) 育和旅遊局副局長林菲介紹,鯉城區文旅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鯉城區街頭藝人演出管理辦法》,吸引廣大民間藝人走上街頭參與(yu) 文化建設。
化“遊擊隊”為(wei) “正規軍(jun) ”——麵向擁有樂(le) 器、演唱、非遺技藝展示等各類才藝技能的街頭藝人,通過招募、登記、輔導,對符合條件的發放文化誌願者服務證。目前,已招募優(you) 秀街頭文化藝術能人近50人。
變“無規矩”為(wei) “有章法”——在中山路周邊的13個(ge) 代表性場所設立街頭表演示範點,建立檢査評估激勵機製,目前已組織開展街頭藝人表演約150場。
護其貌、鑄其魂、揚其顏、顯其韻,以街頭藝人點亮古城的文化實踐,正體(ti) 現了泉州在曆史文化街區改造中,致力於(yu) 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xiang) 愁”的街巷文化活樣本。
中山路通政巷4號,清代四川總督蘇廷玉的故居曆經百年風霜,而今這裏成為(wei) 一處富含閩南文化特色的文創空間。印記閩南文化驛站總經理上官誌鵬介紹,他們(men) 2015年租下這塊場地,經過一年時間修繕,2016年元宵節正式對外開放。
手拿繡針,纏繞起明豔繡線,手起手落間,一隻鮮豔立體(ti) 的刺繡老虎活靈活現。泉州金蒼繡技藝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今年初,技藝老師吳心治入駐蘇廷玉故居成立工作室。“以前隻能在家刺繡,現在有了展示的大平台。”吳心治說。
“以文化為(wei) 核,古建築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保護,手藝人有了展示舞台,我們(men) 經營者也能從(cong) 各項活動中獲利。”上官誌鵬說。經過6年多經營,從(cong) 展覽展示,到文化研學,再到引進閩南傳(chuan) 統工藝項目,蘇廷玉故居如今已經成為(wei) 小有名氣的文化場館。
“古城改造過程中,不僅(jin) 僅(jin) 是改善人居環境,更以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彰顯文化特色為(wei) 目標,著力提升挖掘文化元素,重塑傳(chuan) 統街區的曆史文化肌理,打造沒有圍牆的文化展示館。”林菲表示,當前,鯉城區正加快策劃實施遺產(chan) 保護、文旅融合、古街古巷等六大提升工程,撬動古城文旅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
以文化濃度稀釋商業(ye) 密度,曆史文化街區在保護中發展
晚上6點,天還沒有完全黑透,中山路高高掛著的紅燈籠亮了起來。紅彤彤的夜燈下,坐落於(yu) 中山中路37號、39號的一棟擁有四層空間的建築尤為(wei) 亮眼。這座今年7月開放的中山驛館,目標是打造成中山路的遊客服務中心。
“說是遊客服務中心,實際上遠沒有這麽(me) 簡單。”談及建設過程,泉州文旅集團副總經理洪明海打開了話匣子,“如何利用好這700多平方米麵積,前期規劃就經曆了10多稿的精心打磨。”
深思熟慮源自對業(ye) 態植入的反複思量。“驛站位於(yu) 古城關(guan) 鍵節點,如何平衡商業(ye) 與(yu) 文化屬性尤為(wei) 重要。”洪明海表示,“我們(men) 希望通過業(ye) 態活化引導,在營造高品質文化空間的同時,實現連接市場環境、開發綜合功能,形成可持續發展。”
跟隨洪明海的腳步走進中山驛館,這座集旅遊打卡、非遺體(ti) 驗、文創產(chan) 品購買(mai) 於(yu) 一體(ti) 的一站式複合空間業(ye) 態,處處體(ti) 現了規劃巧思——
1層的谘詢中心提供遊客服務,沿牆搭建的青年創客文化平台則成為(wei) 文創產(chan) 品的展銷櫃;
走上2層,一場名為(wei) “D調泉州”的藝術展正在上演,這裏不定期舉(ju) 辦各類公益文化活動,發揮空間的社會(hui) 效益;
3層及4層天台則為(wei) 文創商業(ye) 區,為(wei) 遊客提供更多服務。“目前引進的甜品店,租金僅(jin) 為(wei) 市場價(jia) 的60%,但驛站對其文化屬性有著更高要求。”洪明海說,“結合當地文化,商家利用泉州特產(chan) 芋頭、石花膏等做出彰顯閩南特色的產(chan) 品,受到市場歡迎。”
如何既保留文化韻味,又布局符合現代發展的商業(ye) 業(ye) 態,是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的必答題。中山驛站的創新設立,正是泉州推動曆史文化街區業(ye) 態培植的縮影。
為(wei) 了引導古城業(ye) 態發展、避免過度商業(ye) 化,泉州出台規定,詳細列出經營項目正負麵清單,引導古城核心區業(ye) 態規範發展,重點培育特色文創產(chan) 業(ye) 。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人、大師工作室、傳(chuan) 統老字號企業(ye) 等,給予不同程度的優(you) 惠扶持。“業(ye) 態和商品同質化突出,是困擾全國不少古城業(ye) 態發展的難題。”中山路及周邊商圈管委會(hui) 常務副主任劉勇表示,“這樣的‘大禮包’彰顯了泉州政府以文化業(ye) 態活化古城的信心和決(jue) 心。”
以文化濃度稀釋商業(ye) 密度,兼具體(ti) 驗感和文化味的多元複合文化空間不斷湧現。“像中山驛站這樣的公益空間已形成19處,各公益空間以‘新型業(ye) 態+公益活動’模式,針對各空間點位曆史溯源、區位優(you) 勢等因素,探索植入新型業(ye) 態,開發綜合功能,讓曆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和傳(chuan) 承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洪明海表示。(本報記者 鍾自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