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圈粉” 絲綢“出圈”
絲(si) 綢,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也是中國享譽世界的一張名片。絲(si) 綢,既讓古代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互鑒有了紐帶和橋梁,也讓絲(si) 綢之路穿越曆史,洗盡鉛華,走向未來。
“絲(si) 綢之府”浙江湖州,種桑養(yang) 蠶的曆史如絲(si) 一般綿長,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湖州先民們(men) 就創造出“塘中養(yang) 魚、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湖州“桑基魚塘”係統,2017年這一係統列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殘絹片和絲(si) 織品見證了五千多年絲(si) 綢文明的開端;2009年“中國蠶桑絲(si) 織技藝”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作為(wei) 湖州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對外交流最廣的綜合性大學——湖州師範學院,如何依托地域和學術優(you) 勢將中國蠶絲(si) 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蠶絲(si) 綢文化的故事呢?
機會(hui) 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20年9月,教育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蠶絲(si) 綢)傳(chuan) 承基地花落湖州師範學院。用世界蠶絲(si) 綢文化發祥地身份講述中國璀璨的蠶絲(si) 綢文化故事,播撒蠶絲(si) 綢文化種子,既要登高望遠,又要積微成著。
學院麵向校內(nei) 開展蠶絲(si) 綢文化科學研究、課程建設與(yu) 教材開發、社團建設等;麵向長三角開展蠶絲(si) 綢文化相關(guan) 節慶、專(zhuan) 題展示和中小學生研學等形式傳(chuan) 播;麵向全國開展中國蠶絲(si) 綢文化的研究與(yu) 交流;麵向世界,通過與(yu) 校合作的近百所孔子學院等載體(ti) ,向世界講好中國蠶絲(si) 綢文化故事。學院設立刺繡學院,開設豐(feng) 富的課程,並成立蠶花藝術團、蠶花禮儀(yi) 隊、“大家歸繡”漢服社、蠶花研學社、絲(si) 路蠶花社,製訂手工繡標準,開發刺繡係列文創產(chan) 品。
蔡穎萍博士是湖州師範學院“兩(liang) 山”理念研究院院長助理,因一篇養(yang) 蠶日記“圈粉”200萬(wan) 而成為(wei) “網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蠶絲(si) 綢)傳(chuan) 承基地常務副主任餘(yu) 連祥介紹,在得知蔡穎萍女兒(er) 按學校要求養(yang) 蠶的消息,就請她把女兒(er) 養(yang) 蠶的點點滴滴寫(xie) 出來,於(yu) 是一篇桑養(yang) 蠶、繭成蛹、蛹化蛾、蛾產(chan) 卵和蠶結繭、繭抽絲(si) 的日記,發表在校內(nei) 《我愛蠶寶寶》公眾(zhong) 號上,由於(yu) 寫(xie) 得妙趣橫生,引起廣泛關(guan) 注。
鑒此,連續兩(liang) 年養(yang) 春蠶期間,餘(yu) 連祥與(yu) 一批在校大學生,在“我愛蠶寶寶”基地公眾(zhong) 號開設了“春蠶日記”、《跟小天蟲一起春蠶》專(zhuan) 欄,滿足了“蠶粉”需求。
在寓教於(yu) 樂(le) 中尋找到激發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後,基地趁熱打鐵,派出大學生誌願者指導20多所小學近萬(wan) 名三年級學生飼養(yang) 春蠶。在校大學生積極創新,今年暑假,謝曉敏、郭鎧飛等12位同學,用蠶絲(si) 綢文化創作出一個(ge) 跌宕起伏的故事,短視頻呈現後立即“刷屏”,校蠶花藝術團、絲(si) 綢旗袍禮儀(yi) 隊則用亮麗(li) 的英姿閃現舞台。學校把蠶絲(si) 綢文化通過藝術表演展現出動人魅力,蠶絲(si) 綢文化煥發青春,不僅(jin) “活”了起來,還“火”了起來。
線上講座“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視域下蠶桑領域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開發”在湖州師範學院和與(yu) 其密切合作的35個(ge) 國家近百所學校的孔子學院同步開講,“遺產(chan) 不是陳年舊物,蘊含著曆史魅力和民族智慧彌足珍貴,我要弘揚和傳(chuan) 承好”,湖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洪瑒晗同學聽完講座體(ti) 會(hui) 多多。
蠶絲(si) 綢文化傳(chuan) 承基地成立兩(liang) 年多來,學校已邀請國內(nei) 名家授課13次,開設《中國蠶絲(si) 綢文化賞析》等公選課程,向學生提供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國蠶絲(si) 綢文化》《絲(si) 綢之路漫談》。湖州師範學院以國際化視角進行深度挖掘,聘請雙林綾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周康明、蠶花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潘靜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掃蠶花地”傳(chuan) 承人徐亞(ya) 樂(le) 等校外專(zhuan) 家指導學生的選修課和勞動實踐課,帶領學生做蠶繭文創產(chan) 品。(陳毛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