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嫦娥”飛天月壤來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月壤樣品可能是重量最輕的展品了——隻有100毫克。它的文字介紹也很簡單:“嫦娥五號作為(wei) 探月三期主任務,成功將1731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月壤外觀與(yu) 地球土壤相似,呈灰黑色粉末狀。此月壤樣品質量為(wei) 100毫克。”
但月壤又是如此厚重。
說它厚重,是因為(wei) 月壤中蘊藏著月球的奧秘。通過研究月壤,我國科學家正逐漸給出答案:2021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台,聯合多家研究機構,在月球岩漿活動停止時間、月球晚期岩漿活動成因、月球上是否含有“水”等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2022年8月,中核集團核工業(ye) 北京地質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礦物——嫦娥石;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又提出新的月球熱演化模型,揭示了月球年輕火山的成因……這些成果豐(feng) 富了人類對月球的了解,受到國際學界高度評價(jia) 。
說它厚重,是因為(wei) 取回月壤的曆程,凝結著全國2000多家單位、數十萬(wan) 名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熱情和汗水。從(cong) 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啟動,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16年中,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穩紮穩打、團結協作、集智攻關(guan) ,六次探測任務“六戰六捷”。
“我是來接嫦娥回家的!”在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的那一天,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就守候在位於(yu) 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的前方指揮所。“向黨(dang) 中央承諾的‘三步走’,終於(yu) 從(cong) 設想變成了現實!”欒恩傑說,“嫦娥”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工程能圓滿收官,我個(ge) 人感覺到黨(dang) 的偉(wei) 大、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舉(ju) 國體(ti) 製的偉(wei) 大!”
說它厚重,還因為(wei) 從(cong) 工程到科研,有關(guan) 月壤的每一個(ge) 信息、每一點進步,都能讀出中國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飛躍和提高。航天工程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材料、製造、信息技術、測控等方麵的協同,是一個(ge) 國家創新能力、科研水平、工業(ye) 發展水平的集中體(ti) 現。
在月壤研究中,最讓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驕傲的,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在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的,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
這在40多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是中國最早進行月球研究的地質學家之一,也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如今,他仍然記得當初是如何絞盡腦汁跟蹤發達國家研究的,“真的很困難”。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科學家隻能接觸到1克美國贈送的月球岩石樣品,而研究隻用了0.5克。如今的成果,讓歐陽自遠激動不已:“這是我們(men) 自己取回來的樣品,取得的成果又很有價(jia) 值,所以我的心情跟當時完全不一樣。”
有關(guan) 月壤的研究仍在繼續,探月工程也在逐步推進。完成“無人月球探測”之後,“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介紹,探月四期已全麵啟動,將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國航天事業(ye) 正全麵開啟星際探測的新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