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詩與樂
作者:麻文廣(臨(lin) 沂大學講師)
《春江花月夜》既是一支被不斷演奏的古典民族樂(le) 曲,也是樂(le) 府詩題,唐代詩人張若虛曾以此為(wei) 題寫(xie) 出了以“孤篇冠絕全唐”的長歌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wan) 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這是一幅煙波浩渺、純淨澄澈的春江之景。不論彈奏者用琵琶、古箏,還是鋼琴,當《春江花月夜》音符從(cong) 指間流淌出,琴聲淙淙中,一幅絕美的畫卷徐徐展開,在聽者頭腦中,詩、樂(le) 、舞、畫交相輝映,共同演繹著江南的良辰美景,勾起人們(men) 對宇宙、人生的哲思。
《春江花月夜》可以說將詩、樂(le) 、畫融為(wei) 一體(ti) ,但追根溯源,它和唐詩《春江花月夜》貌似並無直接關(guan) 聯。
據中國民族音樂(le) 學家楊蔭瀏的文章《從(cong) “春江花月夜”的標題談起》,我們(men) 可以了解,樂(le) 曲《春江花月夜》於(yu) 20世紀20年代初在上海公開演奏中,常用的兩(liang) 個(ge) 名字是《夕陽簫鼓》和《潯陽琵琶》,該樂(le) 譜首見於(yu) 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的琵琶新譜,名字是《潯陽琵琶》。在1924年出版的沈浩初的養(yang) 正軒琵琶譜中被稱為(wei) 《夕陽簫鼓》。總之,在抗戰之前,楊蔭瀏沒有聽到過《春江花月夜》這一樂(le) 譜名稱。據他推斷,這一名稱是1930年左右,上海大同音樂(le) 會(hui) 為(wei) 求新而改的名字。
那麽(me) 此曲的名稱變化,是單純追求新奇嗎?
據相關(guan) 資料,在琵琶演奏家李芳園的曲譜上,這個(ge) 曲子有10個(ge) 小標題:夕陽簫鼓、花蕊散風、關(guan) 山臨(lin) 卻月、臨(lin) 山斜陽、楓笛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裏、臨(lin) 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裏一歸舟。單從(cong) 樂(le) 曲題目以及標題來看,李芳園的曲譜似乎暗合《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意境。上海大同音樂(le) 會(hui) 將此曲取名為(wei) 《春江花月夜》時,小標題也有所變化:江樓鍾鼓、月上東(dong) 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雲(yun) 深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一般來講,音樂(le) 以聲音作為(wei) 媒介,其含義(yi) 指向比文字更模糊。音樂(le) 標題可以比較具體(ti) 地展示創作者的心境和藝術追求,也是創作者留給聽眾(zhong) 的欣賞線索。如果有標題的限定,聽眾(zhong) 的聽覺、視覺等的想象和聯想也更加有據可依。比如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被稱為(wei) 《命運交響曲》,第一樂(le) 章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樂(le) 曲在緊張、嚴(yan) 峻而悲愴的氣氛中展開,這是作曲家內(nei) 心的寫(xie) 照。當聽眾(zhong) 了解到標題以及音樂(le) 創作背景之後,便越加能夠體(ti) 會(hui) 到樂(le) 曲中人與(yu) 命運的搏鬥。
我國的古典曲目也是如此,題目往往是點睛之筆,比如《漢宮秋月》的清冷寂寥,《平沙落雁》的恬靜優(you) 美,《十麵埋伏》的慷慨恢宏。《潯陽琵琶》也如此,第一段,也就是引子,為(wei) “夕陽簫鼓”。簫鼓據推測是一種軍(jun) 用樂(le) 器,聲音想必嘹亮肅然,以夕陽簫鼓開場,意境可謂寒涼悲愴。其後的花蕊散風、關(guan) 山臨(lin) 卻月,楓笛秋聲等節,也給人一種蕭瑟漂泊、思鄉(xiang) 悲涼之感,符合樂(le) 曲引子提挈的整體(ti) 氛圍。《春江花月夜》中第一樂(le) 段標題改為(wei) “江樓鍾鼓”,意為(wei) 在碧波蕩漾的江邊,鼓樓之上,鍾聲幢幢,少了很多悲愴意味,而接下來是月上東(dong) 山等標題,也顯然營造了一種滿月升起、江天一色、微波粼粼、花影搖動的江南夜景。現在我們(men) 聽到的曲子,總體(ti) 意境更貼合後者,清麗(li) 澄澈而富於(yu) 生機。但如果仔細品味,曲子中似乎也遺留著《潯陽琵琶》的韻味。比如《春江花月夜》中開始的鍾鼓之聲,又仿佛內(nei) 含著些許殺伐之氣。我想,這種微妙的聽覺感受,也許印證了兩(liang) 首曲子之間的承繼關(guan) 係。
由此可見,兩(liang) 首曲子不僅(jin) 是題目的差別,也有音樂(le) 內(nei) 容、風格、意蘊的變化。作曲者之所以用“春江花月夜”為(wei) 名,在改編過程中,也許頭腦中始終縈繞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為(wei) 樂(le) 府吳聲曲名,相傳(chuan) 為(wei) 南朝陳後主所作,詞已逸失。隋煬帝也曾以此為(wei) 題,描寫(xie) 江南之春的絢爛、靜謐之美:“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此詩清麗(li) 明快,一反當時宮廷文臣輕豔靡靡的奉和之風。而將“春江花月夜”詩題長留在詩歌史上的經典作品,無疑是唐代張若虛。他生活在初唐和盛唐之交,與(yu) 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wei) “吳中四士”,僅(jin) 有兩(liang) 首詩存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大家地位,也為(wei) 盛唐群星璀璨的詩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這首詩於(yu) 純淨透徹的自然描寫(xie) 中注入了對無邊宇宙與(yu) 短暫人生的哲理思考,營造出詩情畫意交融、明淨悠遠的意境,讀之令人回味不盡,成為(wei) 詩歌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
古曲《春江花月夜》經久不衰的生命力跟這首長歌行應該密切相關(guan) ,倘若對詩歌和音樂(le) 內(nei) 容頗熟悉,在欣賞音樂(le) 過程中,我們(men) 也確能感受到這首曲子典型的江南月夜味道:輕盈、婉轉、空明、澄淨,甚至隨著音樂(le) 節奏,我們(men) 仿佛看到,江天一色中,空中緩緩升起的一輪皎月,聽到江岸邊詩人發出的天問和慨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仿若能看到一位年輕的思婦遙望明月,希望追逐著月光照到遠方的遊子身上,一時有相見的歡愉,一時又意識到相見的虛幻,悵然若失。曲子最終由悵然轉為(wei) 平靜,落月搖情,思婦入夢,戛然而止。
當然,我們(men) 也不必一一對應地去尋找兩(liang) 者之間的聯係,畢竟兩(liang) 者所采用的藝術語言完全不同,一個(ge) 是聲音,一個(ge) 是文字,所塑造的意象性質,也不能像給一個(ge) 具象的東(dong) 西貼標簽一樣對應。音樂(le) 是一種言外之象,也是“非象之象”。唐代呂溫《樂(le) 出虛賦》中所講的“其始也,因妙有而來,向無間而至……根乎寂寂 ,故難辯於(yu) 將萌,率爾熙熙,亦不知其所自”,也正是說明了這一內(nei) 在特質。從(cong) 宇宙萬(wan) 象中來,生發音樂(le) 之象,以天籟之音、玄黃之象啟迪律動之心,這也恰恰是《春江花月夜》這支古曲以及中國古典音樂(le) 的文化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