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門裏的“中國哲學”景象
作者: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曆經一個(ge) 多世紀的北京大學哲學門,創造的景象豐(feng) 富多彩,引人入勝。其中“中國哲學”的景象也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審視它需要古今貫通的眼光。這裏說的“中國哲學”有兩(liang) 個(ge) 所指:一是指過去發生在中國的經曆了誕生、突破和不斷演變的源遠流長的曆時中的一種哲學(相對於(yu) 西方哲學、印度哲學等),它也被稱為(wei) “中國哲學史”;一是指以主題化(如根源、宇宙、認知、秩序、人生、倫(lun) 理和審美等各種論域)呈現出來的共時性的中國智慧的義(yi) 理結構和體(ti) 係。北大哲學係裏的中國哲學就是這兩(liang) 種意義(yi) 上的複合體(ti) 。
建製:哲學和中國哲學
幾乎是清末戊戌革新唯一遺產(chan) 的京師大學堂(1898年),1912年正式改名為(wei) 北京大學。隨之而來的一個(ge) 變化是之前的“經學科”改為(wei) “哲學門”,下屬所設的“中國哲學”是哲學門類之一。曆史上中國沒有“哲學”之名,但很早就有“明哲”的概念;沒有“哲學家”之名,但很早就有“哲人”一詞。漢代典籍分類中的“諸子略”和後來四庫分類中的“子部”典籍都屬於(yu) 哲學著作;南朝的分科之學“儒玄”(並行於(yu) “文史”),明代的“通幾”(並行於(yu) “質測”“宰理”),清代的“義(yi) 理”(並行於(yu) “辭章”“考據”)等概念,都是中國曆史上大約能對應於(yu) 哲學的學問。
張之洞對哲學有偏見,故清末學製隻設“經學科”而沒有哲學科。經學課中有子學課目。1901年,張鶴齡受聘大學堂副總教習(xi) ,所著《倫(lun) 理學講義(yi) 》,是舊學儒家倫(lun) 理與(yu) 新學西方倫(lun) 理融合的產(chan) 物,所說倫(lun) 理學屬於(yu) 哲學。王國維對哲學有高明的眼光和視界,認定哲學是中國曆代學術和學問中的固有之學。他批評張之洞設的經學科沒有哲學,而將經學、理學同哲學統一起來,將大學經學科變為(wei) 大學文學科中的一科,並行設理學科,與(yu) 經學科大同小異,兩(liang) 者的科目都有哲學概論、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心理學、倫(lun) 理學、名學、美學、社會(hui) 學、教育學和外國文等(見《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shu) 後》)。王國維心目中的經學和理學就是哲學。1912年的《大學令》,取消經學科,設立文學科,其中就有哲學。1912年正式建製的北大哲學門,從(cong) 誕生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經曆了一係列的發展。1952年學科大調整,再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北大中國哲學的先賢們(men) ,智慧的傳(chuan) 薪者們(men) ,在中國哲學不同意義(yi) 和維度上不懈追求和探索,成就非凡。
學科發展:史料學和方法論下的中國哲學
對中國哲學史史料的整理、甄別和認定,是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任務,也是研究和闡釋中國哲學的基礎。北大的中國哲學研究一開始就注重史料,注重史論的統一,注重言之有據,注重論之有證。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卷上)中以萬(wan) 餘(yu) 言討論中國哲學史的史料問題,說哲學史的明變、求因和評判等三個(ge) 目的,都需要準確地敘述哲人們(men) 的學說及沿革等,這必須建立在準確可靠的哲學史史料的基礎上。這些史料距離今人近的,一般不發生問題。距離遠的,則需要加以審定,需要從(cong) 史事、文字、文體(ti) 、思想和旁證等方麵進行求證,需要進行校勘、訓詁和貫通加以辨認和確認,隻有如此哲學史才能建立在準確和可靠史料的基礎之上。
北大的中國哲學方向開設史料學課程,前後編寫(xie) 有三部史料學教材,對哲學史料的重視可見一斑。20世紀50年代,朱謙之在北大哲學係任教時,為(wei) 進修教師及北大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開設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課程,講稿後經整理出版。全書(shu) 共有十講,有的討論比較詳細,今天仍有參考價(jia) 值。60年代,馮(feng) 友蘭(lan) 編寫(xie) 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更係統地考察中國哲學史的史料;80年代,張岱年為(wei) 研究生開設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課程,在課程講義(yi) 的基礎上修改補充,整理成書(shu) 出版,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體(ti) 係。在《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中,張岱年也有專(zhuan) 章考察中國哲學的史料問題。同時,北大的中國哲學教學也十分重視哲學史史料,中國哲學教研室編選出版有《中國哲學史資料選編》(上下)。特別是湯一介主持編纂的儒家大型類書(shu) 《儒藏》,集學界之力,精選精校,精編精刊,規模浩大,令人歎為(wei) 觀止。樓宇烈的《王弼集校釋》及他參與(yu) 編輯和統稿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十冊(ce) ),許抗生的《帛書(shu) 老子注譯與(yu) 研究》等,皆為(wei) 學界所稱道。
哲學通史和斷代史:曆時下的中國哲學
北大哲學門創立之初就開設有“中國哲學史”課程,陳黻宸、陳漢章是最初講授這一課程的兩(liang) 位老師。按照當時的課程要求,他們(men) 都準備有講義(yi) ,但沒有編成教材。對中國哲學史的書(shu) 寫(xie)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具有開拓之功。蔡元培評價(jia) 胡適的這部著作有四個(ge) 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和“係統的研究”。1952年,馮(feng) 友蘭(lan) 到北大後,主要工作是不斷重寫(xie) 《中國哲學史新編》。改革開放後的“新編”,成了他一生最後的著述。它的特點之一是跨度大,他一直寫(xie) 到了現代,也寫(xie) 到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年(1989年)。當時筆者去燕園拜訪馮(feng) 友蘭(lan) 先生,看到了最後一卷的定稿。此書(shu) 可以說是時間跨度最大的一部中國哲學史。20世紀30年代,張岱年在抗戰時期完成了以概念史為(wei) 線索的《中國哲學大綱》,開創了中國哲學問題史範式。1989年,一方麵是壓縮,一方麵是補充,張岱年出版了《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成為(wei) 學習(xi) 和研究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必讀書(shu) 。北大中國哲學教研室集體(ti) 編寫(xie) 的《中國哲學史》,於(yu) 20世紀70年代開始試用,正式出版於(yu) 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後經修訂,成為(wei) 哲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中國哲學史教學一直通用的教材。
除了通史,在不同時期,北大的中國哲學史家們(men) 還撰寫(xie) 了中國哲學的專(zhuan) 題史和斷代史。朱伯崑獨自撰述的多卷本《易學哲學史》具有開創性;湯一介主編、中國哲學教研室王博等共同參與(yu) 完成的《中國儒學史》,蔚為(wei) 大觀;胡適1922年出版了著名的《先秦名學史》;湯用彤通曉梵語、巴利語等,借助考據的方法研究中國佛教史,其《漢魏兩(liang) 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久負盛名;湯一介的《早期道教史》、許抗生主編和李中華等參與(yu) 的《魏晉玄學史》、張學智的《明代哲學史》,等等,是幾個(ge) 不同時期重要的中國哲學斷代史著作。
專(zhuan) 題研究:共時下的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體(ti) 是各種專(zhuan) 題研究,它是圍繞概念、義(yi) 理、學說等展開的各種理論化形態的研究。相比於(yu) 中國哲學通史、斷代史和類別史來說,這類研究占據了中國哲學研究的絕大部分。在這方麵北大的中國哲學研究可謂是碩果累累。
按照不同時期的專(zhuan) 題劃分,在總體(ti) 方麵和先秦哲學方麵的研究,有張學智的《中國哲學概論》《心學論集》、安樂(le) 哲的《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一套特色倫(lun) 理學詞匯》《“生生”的中國哲學——安樂(le) 哲學術思想選集》《儒家角色倫(lun) 理——21世紀道德視野》、朱伯崑的《先秦倫(lun) 理學概論》、許抗生的《老子與(yu) 道家(上下冊(ce) )》、陳來的《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思想》、王博的《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莊子哲學》《易傳(chuan) 通論》、王中江的《簡帛文明與(yu) 古代思想世界》《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鄭開的《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道家形而上學研究》《道家政治哲學發微》、楊立華的《莊子哲學研究》和孟慶楠的《哲學史視域下的先秦儒家〈詩〉學研究》等。
在漢唐哲學方麵的研究,有湯用彤的《魏晉玄學論稿》、湯一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郭象與(yu) 魏晉玄學》、許抗生的《魏晉南北朝哲學思想研究概論》《三國兩(liang) 晉玄佛道簡論》、李中華的《緯書(shu) 和漢代文化》、楊立華的《郭象〈莊子注〉研究》等。
在宋明哲學研究方麵,有鄧艾民的《朱熹王守仁哲學研究》、陳來的《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張廣保的《全真教的創立與(yu) 曆史傳(chuan) 承》《宗教教化與(yu) 西南邊疆經略——以元明時期雲(yun) 南為(wei) 中心的考察》(合著)、楊立華的《氣本與(yu) 神化:張載哲學述論》《一本與(yu) 生生:理一元論綱要》等。
在近現代中國哲學專(zhuan) 題研究方麵,有王守常等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李中華的《馮(feng) 友蘭(lan) 評傳(chuan) 》、胡軍(jun) 的《道與(yu) 真:金嶽霖哲學思想研究》《分析哲學在中國》、王中江的《進化主義(yi) 在中國的興(xing) 起》《自然和人:近代中國兩(liang) 個(ge) 觀念的譜係探微》、幹春鬆的《重回王道——儒家與(yu) 世界秩序》《康有為(wei) 與(yu) 儒學的“新世”》《儒學的近代轉型》等。
此外,在東(dong) 方文化和哲學方麵的研究,有魏常海的《日本文化概論》《東(dong) 方哲學概論》、李中華的《中國文化概論》、王鑫的《日本近世易學研究》等。
可以看出,這些不同方麵的專(zhuan) 題和主題研究,分布在中國哲學的各個(ge) 時期,論域廣泛,視點和方法多樣。從(cong) 子學到三教和出土文獻,既有百家子學特別是儒家和道家哲學的研究,也有佛學和道教哲學方麵的研究,還有新出土文獻方麵的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作為(wei) 東(dong) 西方哲學的一大傳(chuan) 統和形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百多年來,北大哲學門中的中國哲學世界,通古今,貫中西,學思合一,史論合一,相承相續,曆久彌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