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賦能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
作者:劉嗣方(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推進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信息化越來越成為(wei) 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數字化將深刻改變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麵貌
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是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而數字化改革創新是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孕育興(xing) 起,大數據智能化加速創新發展,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快速融入城鄉(xi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廣泛應用,推動城鄉(xiang) 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ti) 加速融合、各類組織模式加速重構,鄉(xiang) 村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悄然改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轉型發展明顯加快,數字化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帶來了新變量、注入了新動力、拓寬了新路徑。
一是數字技術引領城鄉(xiang) 生產(chan) 力變革。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服務業(ye) 、工業(ye) 、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形態,帶來了數字金融、智能製造、智慧農(nong) 業(ye) 等新業(ye) 態、新模式。在這一背景下,鄉(xiang) 村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在“三農(nong) ”領域得到廣泛運用,農(nong) 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對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而言,最為(wei) 突出的變化就是智慧農(nong) 業(ye) 的快速發展,體(ti) 現在生產(chan) 智能化、加工自動化、管理標準化,數字化工具正在成為(wei) 農(nong) 民手中的“新農(nong) 具”。
二是數字技術貫通城鄉(xiang) 消費市場。隨著數字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深入應用,農(nong) 村電商、直播帶貨、流量經濟等新業(ye) 態活力顯現,農(nong) 副產(chan) 品銷售渠道極大拓寬,帶動了優(you) 質工業(ye) 消費品下鄉(xiang) ,進而促進了城鄉(xiang) 消費。全國範圍內(nei) 農(nong) 村電商爆發式增長,淘寶村、數字農(nong) 業(ye) 基地等蓬勃發展。網上外賣、在線教育、網約車、在線醫療等數字服務為(wei) 城鄉(xiang) 消費升級提供了新的窗口。
三是數字技術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數字技術深刻影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及其配置,促進生產(chan) 要素雙向流動、資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數字化交易平台構建了城鄉(xiang) 一體(ti) 的建設用地、資本等市場,進一步暢通了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通渠道。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多樣化的融資籌資渠道降低交易成本,為(wei) 涉農(nong) 生產(chan) 提供更加靈活的金融服務,緩解了融資難問題。
四是數字技術提升城鄉(xiang) 生活品質。“互聯網+”在農(nong) 村政務服務、教育、醫療、鄉(xiang) 村旅遊等領域快速延伸,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助力高品質生活。城鄉(xiang) 智慧教育加快普及,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設,我國廣大中小學普遍實現聯網,“互聯網+課堂”等城鄉(xiang) 智慧教育發展模式成效顯著。城鄉(xiang) 醫療智慧化水平快速提升,“互聯網+醫療”有力促進了城市優(you) 質醫療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提高了優(you) 質醫療服務的可獲得性和共享性。“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村務”等創新舉(ju) 措有力促進了農(nong) 村基層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
數字化有助解決(jue)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新難題
數字化廣泛滲透、創新運用,有助於(yu) 倒逼農(nong) 村改革、激發鄉(xiang) 村活力,打破區域發展界限,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加速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進程。
一是有助於(yu) 突破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瓶頸”。數字技術具有極強的滲透性特點,可以打破各產(chan) 業(ye) 間的邊界區隔和空間束縛。一方麵,通過產(chan) 業(ye) 邊界融合,加快農(nong) 業(ye) 數字化轉型,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流通、消費有效銜接,讓農(nong) 業(ye) 實現與(yu) 現代工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的深度鏈接,促進農(nong) 文旅、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麵,通過城鄉(xiang) 空間融合,以數字化手段推動訂單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車間、製造農(nong) 業(ye) 、創意農(nong) 業(ye) 等業(ye) 態發展,重塑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鏈分工和價(jia) 值鏈分配,有效化解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粗放、產(chan) 業(ye) 融合層次低等瓶頸,支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二是有助於(yu) 打破城鄉(xiang) 要素市場化配置“阻隔”。要素雙向流動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目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仍存在產(chan) 業(ye) 周期長、行業(ye) 收益低、風險不確定性多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資源要素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困局。數據作為(wei) 新要素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特點,對土地、資金、技術等傳(chuan) 統要素配置具有指向性作用。加強數字鄉(xiang) 村、智慧城市建設,搭建城鄉(xiang) “數字橋梁”能夠使得兩(liang) 者流動的邊界逐漸模糊,以數據流促進城鄉(xiang) 關(guan) 鍵信息要素的交互共享,從(cong) 而破除城鄉(xiang) 要素流動障礙,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合理雙向流動和要素紅利釋放。以數據流帶動人流,構建城鄉(xiang) 數字化人才市場,以放鬆落戶限製、實現同城同待遇、提高就業(ye) 能力為(wei) 切入點,增強城市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包容性,引導各類人才帶科研成果入鄉(xiang) 轉化和回鄉(xiang) 創業(ye) ,激發城鄉(xiang) 新型人口紅利。以數據流帶動物流,充分利用各類電商消費平台,推動供給與(yu) 需求緊密對接,加快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和工業(ye) 品下鄉(xiang) 。以數據流帶動資金流,推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等模式創新,通過大數據挖掘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控製農(nong) 業(ye) 金融風險,讓各類資本在鄉(xiang) 村投資興(xing) 業(ye) 。
三是有助於(yu) 破除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障礙”。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是根本保障。依靠原有的手段和方式很難打破體(ti) 製機製障礙,必須以技術創新為(wei) 切入點,實現技術創新與(yu) 製度創新的雙輪驅動。比如,由於(yu) 人口流通頻繁,要實現常住地管理意味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核實、更新和服務,導致地方政府不願意改變傳(chuan) 統戶籍製度。隨著數字政府建設的推進,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技術廣泛應用,戶籍遷移、管理、變更實現了全麵線上化、智能化辦理,為(wei) 戶籍製度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應以技術創新倒逼製度創新,突破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束縛,切實提升城鄉(xiang) 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是有助於(yu) 破解實現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難題”。我國農(nong) 村麵積廣闊、交通不便、居民散居,城鄉(xiang) 公共服務不均衡問題較為(wei) 突出。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yang) 老等模式的興(xing) 起,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讓城市服務向鄉(xiang) 村低成本延伸,打破了傳(chuan) 統公共服務的空間局限。必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打破城鄉(xiang) 居民戶籍限製,加快布局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保等公共服務平台,推進城鄉(xiang) 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化規劃、標準化建設、均等化分布、異地化辦理,推動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差距。
統籌謀劃數字化全麵賦能新時代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數字化改革創新賦能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係統布局、綜合施策、對症下藥。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堅持鄉(xiang) 村優(you) 先、以城帶鄉(xiang) 、以工補農(nong) 的原則,深化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鄉(xiang) 村治理、政務服務、區縣經濟等領域的融合應用,謀劃特色應用場景,推動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智能化、村民生活智慧化、鄉(xiang) 村治理數字化,促進城鄉(xiang) 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豐(feng) 富鄉(xiang) 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城鄉(xiang) 居民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
一是注重統籌謀劃、夯實基礎。堅持把城鄉(xiang) 數字化布局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統籌謀劃,從(cong) 戰略層麵精準把握數字化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總體(ti) 趨勢、主攻方向以及重點領域,著眼重塑新型城鄉(xiang) 關(guan) 係,一體(ti) 規劃、同步實施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xiang) 村建設。加快城市數字化智能化設施向鄉(xiang) 村延伸覆蓋,大力推動鄉(xiang) 村信息基礎設施優(you) 化升級,加快鄉(xiang) 村公路、電網、水網等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提升智能化應用水平,豐(feng) 富“三農(nong) ”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暢通城鄉(xiang) 技術、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彌合城鄉(xiang) 之間的數字鴻溝,實現城鄉(xiang) 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以數字化創新發展促進城鄉(xiang) 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chan) 業(ye) 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麵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逐步實現高水平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
二是注重聚焦重點、精準發力。聚焦產(chan) 業(ye) 發展、公共服務、社會(hui) 治理等重點領域,突出以城帶鄉(xiang) 、城鄉(xiang) 互動,帶動鄉(xiang) 村全麵數字化轉型。加快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加工、流通、文旅等業(ye) 態結合,搭建物聯網感知平台、供需對接平台、農(nong) 產(chan) 品反向定製等平台,打造新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融合業(ye) 態,提高農(nong) 業(ye) 附加價(jia) 值,拓展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條。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打造城鄉(xiang) 居民業(ye) 務在線申報、集中審批、統一結辦的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保等公共服務雲(yun) 平台,實現城鄉(xiang) 數據全麵感知,業(ye) 務辦理跨界集成,業(ye) 務流程整合再造,業(ye) 務事宜協同審批,不斷提高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社會(hui) 治理數字化,加強“城情”“鄉(xiang) 情”的治理雲(yun) 平台建設,實施鄉(xiang) 村文化傳(chuan) 承、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等數字化工程,推進基於(yu) 數字鄉(xiang) 村的黨(dang) 務、政務、財務的信息公開和居民意見數字表達機製,提升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的綜合性和協調性。
三是注重引領示範、以點帶麵。數字化轉型是係統工程,必須突出抓好區縣城這個(ge) 重點和鄉(xiang) 鎮這個(ge) 節點數字化改革創新,促進智慧城市與(yu) 數字鄉(xiang) 村協調並進,實現城鄉(xiang) 數字資源統籌配置、整合共享、功能互補。支持有條件的區縣開展城鄉(xiang) 數字化融合試點示範,推動城市5G、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平台等服務在區縣重點布局,鼓勵區縣開展數字化創新試點,圍繞田間管理、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等領域打造智慧應用,統籌進行規範標準、數據匯聚、業(ye) 務協同等工作,推動縣域數字化“百花齊放、各領風騷”。推動有條件的鄉(xiang) 鎮推廣數字化應用,喚醒鄉(xiang) 村“沉睡的資源”,讓數字化轉型見到效益、釋放紅利。
四是注重應用牽引、厚植生態。數字化改革是一段長期曆程,既需要以應用來牽引,也需要以企業(ye) 、人才等生態為(wei) 支撐。加強應用場景策劃,組織區縣、鄉(xiang) 鎮開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應用場景,加大資金、政策等支持力度,鼓勵互聯網企業(ye) 開發適應“三農(nong) ”特點的信息終端,提供精準數字服務幫扶,幫助鄉(xiang) 村加快應用數字化技術。大力開展信息化人才下鄉(xiang) 活動,培養(yang) 鄉(xiang) 村數字化人才,重點提高農(nong) 村老年人、留守兒(er) 童和婦女等農(nong) 村特殊人群信息化素養(yang) 和技能。加快構建城鄉(xiang) 創新協同、錯位互補、供需聯動的數字化發展生態,正確引導平台經濟賦能“三農(nong) ”發展,依法規範使用平台企業(ye) 獲得的海量數據,規範平台經濟不合理行為(wei) ,推動農(nong) 村平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