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微視頻丨【奮鬥者 正青春】艾超:“土”專家可不土

發布時間:2022-11-14 09:57:00來源: 光明網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整天和泥土打交道,會(hui) 不會(hui) 很土?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區劃研究所植物營養(yang) 創新團隊青年助理首席艾超卻說:“土疙瘩在我們(men) 科研人員眼中,那可是寶貝,不僅(jin) 不土,還洋氣著哪!”

  黑龍江嫩江、湖北潛江、廣西玉林……在研究所實驗室外的走廊上,一包包采集自天南海北的土壤樣本一字排開,它們(men) 就是艾超口中的寶貝。

  這十來年,艾超的工作都在圍著土壤轉——“肥料是農(nong) 作物的‘糧食’,土壤養(yang) 分的豐(feng) 缺對糧食生長發育、產(chan) 量及質量有著巨大影響,如何科學地培肥地力,就是我和團隊在做的事。”

  1985年,艾超出生於(yu) 湖南省華容縣的一戶農(nong) 家,親(qin) 眼見證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手插秧、擔糞肥到機械化、廣施肥的巨大轉變,也深深感受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對先進科技的迫切需求。

  2009年本科畢業(ye) 後,艾超考入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選擇了植物營養(yang) 學專(zhuan) 業(ye) 進行深造。在導師周衛院士的指導下,他把科研方向鎖定在“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條件下土壤養(yang) 分轉化的微生物學機理”,也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糞肥、秸稈等有機養(yang) 分資源,將其轉化為(wei) 可供莊稼使用的肥料。

  從(cong) 此,艾超一頭紮進實驗室,誓要找出讓這一捧捧最不起眼的泥土更為(wei) 肥沃、更為(wei) 健康的方法。

  現在,艾超還記得,他帶領課題組成員研發秸稈同位素標記技術的日日夜夜。在秸稈分解微生物學機理研究中,要用到被高豐(feng) 度同位素標記的秸稈樣本。此前這種樣本主要從(cong) 國外購買(mai) ,且價(jia) 格十分昂貴,這無疑增加了大規模試驗的成本,怎麽(me) 辦?

  自己造!艾超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密閉環境植物生長試驗,成功設計出一種循環係統,能夠低成本製備穩定同位素碳(13C)和氮(15N)豐(feng) 度大於(yu) 95%的秸稈材料,不僅(jin) 省了錢,更為(wei) 後續大規模秸稈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

  2017年,在中國科協青年托舉(ju) 人才工程項目的支持下,艾超利用高豐(feng) 度穩定同位素秸稈樣品,開展了“我國不同土壤類型秸稈分解的微生物學過程與(yu) 調控機理”相關(guan) 研究。他帶著學生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采集土樣、實地走訪、分析樣品、對比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艾超團隊發現,有機和無機肥配合施用不僅(jin) 能讓糧食增產(chan) ,還能夠增加土壤的肥力,並得出了有機肥可替代的合適比例,精準指導農(nong) 戶合理施肥。相關(guan) 技術成果——“主要糧食作物養(yang) 分資源高效利用關(guan) 鍵技術”,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別看解決(jue) 的都是“土”問題,艾超常告訴學生,現代農(nong) 業(ye) 早已不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簡單勞作,如今的研究已與(yu) 生物信息學、分子生態學、微生物多組學等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這一領域國際競爭(zheng) 激烈,技術迭代極快,必須不斷學習(xi) ,才能始終站在前沿。

  如今,艾超又把探索的目光鎖定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微生物身上,希望能發現更多微生物促進作物生長發育的奧秘。“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就是我們(men)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主戰場。”艾超說。

  總策劃:王慧敏

  總監製:趙建國

  統籌:畢玉才 楊穀 胡其峰

  監製:張寧 廖慧 方莉

  記者:楊舒 劉夢

  編導:李方舟 董大正

  調音/製作:董大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