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蘇師範大學:為鄉村基礎教育培育“大先生”

發布時間:2022-11-18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本報見習(xi) 記者 李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子麟 吳向裕

  “葛崇信,睢寧縣李集中學正高級教師。1974級英語專(zhuan) 業(ye) 校友”“陳進功,貴州威寧縣民族中學教師,正高級職稱。1993級曆史學專(zhuan) 業(ye) 校友”……70處印有這些教師大幅照片和教學事跡的道旗遍布校園,引來大量師生駐足觀看、拍照留念。

  日前,江蘇師範大學迎來70周年校慶。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是,這次校慶將目光聚焦在長期默默耕耘、紮根基層一線的普通教師身上。

  建校70年來,江蘇師範大學始終堅守師範教育本色,培養(yang) 和造就了一批紮根基層、甘於(yu) 奉獻、一專(zhuan) 多能、素質全麵的本土化教師,向社會(hui) 輸送了20餘(yu) 萬(wan) 名畢業(ye) 生,其中的師範畢業(ye) 生素以“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而廣受好評,有力推動了地方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明誌向,紮根基層

  基層是青年成長的沃土。許多江蘇師範大學的學生從(cong) 一開始就立誌投身中國教育發展事業(ye) ,不怕吃苦、敢於(yu) 奮鬥,牢牢紮根在基層熱土中,在教育一線鍛煉成長。

  “畢業(ye) 後能夠回到家鄉(xiang) ,做一名鄉(xiang) 村教師,為(wei) 家鄉(xiang) 培養(yang) 優(you) 秀學子是我的夢想。”朱子賢是江蘇師範大學培養(yang) 的第一批鄉(xiang) 村教師定向師範生,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沛縣魏廟中學任教。

  畢業(ye) 兩(liang) 年來,朱子賢發揮特長優(you) 勢,積極參與(yu) 教學研究和優(you) 質課程建設,多次獲得縣區教研類獎項。

  其實,江蘇師範大學對基礎教育的研究與(yu) 應用由來已久。1958年,學校從(cong) 無錫北遷徐州,我國著名教育家、現代鄉(xiang) 村教育實踐的探索者劉百川先生,便隨遷到蘇北繼續投身鄉(xiang) 村教育的研究與(yu) 實踐工作。他認為(wei) ,鄉(xiang) 村種種問題的解決(jue) 要特別注重發揮鄉(xiang) 村學校及鄉(xiang) 村教師的作用。

  作為(wei) 江蘇省鄉(xiang) 村定向生培養(yang) 協作委員會(hui) 的牽頭高校,2016年起,江蘇師範大學開始招收鄉(xiang) 村定向師範生。6年來,江蘇師範大學已連續為(wei) 地方培養(yang) 定向師範生2293人,培養(yang) 數量為(wei) 全省之最。

  強本領,爭(zheng) 當名師

  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新時代呼喚“大先生”,真正做到“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用模範行為(wei) 影響和帶動學生。

  圍繞“整體(ti) 感知桂花雨”“精讀品悟搖花樂(le) ”“精寫(xie) 收獲課堂樂(le) ”這3個(ge) 學習(xi) 任務群,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小學生饒有興(xing) 致地參與(yu) 教學活動,課堂興(xing) 趣盎然,師生其樂(le) 融融。這是江蘇省靖江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戎敏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學習(xi) 《桂花雨》一文的場景。“這一教學模式的創新,主要得益於(yu) ‘泰州教育生活雲(yun) ’。”戎敏說。

  為(wei) 了提升地方基礎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2018年,江蘇師範大學聯合泰州市教育局共同開發上線了“泰州教育生活雲(yun) ”,通過專(zhuan) 家引領、共學共研、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等融合形式,致力於(yu) 解決(jue) 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現如今已成為(wei) 立足泰州、麵向全國的教師教育品牌,惠及全國一線教師10萬(wan) 餘(yu) 人,培訓學員申報的項目共有16項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建機製,開創新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進入新時代以來,江蘇師範大學響應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號召,積極投入培養(yang) 卓越教師的探索與(yu) 實踐。率先製定國家卓越教師培養(yang) 標準,承擔中小學“國培計劃”,構建“三方協同”培養(yang) 機製,創新師範生教育實踐和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機製模式,示範引領教師教育創新發展。

  2016年起,江蘇師範大學還聯合淮海經濟區內(nei) 18所師範類高校成立全國首個(ge) “鄉(xiang) 村教師教育聯盟”,聯盟高校目前與(yu) 地方政府、鄉(xiang) 村中小學建立了長效合作機製,真正實現了鄉(xiang) 村教師培養(yang) 培訓和研究服務一體(ti) 化。

  “作為(wei) 一所師範院校,我們(men) 紮根蘇北大地,大力發展師範教育。我們(men) 希望以70周年校慶為(wei) 契機,在全體(ti) 師生中掀起感恩‘大先生’、當好‘大先生’、培育‘大先生’的熱潮。在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培養(yang) 和造就更多新時代的‘大先生’。”江蘇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方忠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