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孩子提供更多溫暖有愛的電影——來自中國兒童電影百年創作與發展論壇的聲音

發布時間:2022-11-18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1922年,中國第一部兒(er) 童電影《頑童》問世,開啟了中國兒(er) 童電影的百年發展之路。100年來,中國兒(er) 童電影走過了從(cong) 短到長、從(cong) 黑白到彩色、從(cong) 無聲到有聲的不平凡曆程,見證和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據中國兒(er) 童少年電影學會(hui) 統計,中國兒(er) 童電影年產(chan) 量大概占國產(chan) 電影年產(chan) 量的10%。在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看來,相較於(yu) 龐大的兒(er) 童人口數量,目前兒(er) 童電影產(chan) 量算不上大,市場上的優(you) 質兒(er) 童電影仍然較少。另外,很多兒(er) 童電影拍攝了未必有機會(hui) 上映,上映了也可能隻是“影院一日遊”,同時,由於(yu) 市場回報率低,片方投拍兒(er) 童電影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如何多為(wei) 孩子們(men) 拍出優(you) 秀的影片?近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廈門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兒(er) 童電影工作委員會(hui) 承辦的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金雞電影論壇之“篳路藍縷 玉汝於(yu) 成——中國兒(er) 童電影百年創作與(yu) 發展論壇”在福建廈門舉(ju) 行。論壇上,兒(er) 童電影創作者、生產(chan) 者和研究者共同追溯和總結不同曆史時期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的藝術成就和創作經驗,探尋新時期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的創新發展與(yu) 振興(xing) 之路。

  兒(er) 童電影創作者心中要裝著一顆童心

  不管一個(ge) 人年齡有多大,總有那麽(me) 一部影片珍藏在他記憶深處,承載著關(guan) 於(yu) 童年的記憶及對這個(ge) 世界的初始印象。

  在中國兒(er) 童少年電影學會(hui) 會(hui) 長黃軍(jun) 看來,兒(er) 童電影給孩子們(men) 提供了一扇窗,讓他們(men) 可以透過銀幕眺望波瀾壯闊、變幻無窮的人生,那裏的一點一滴、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會(hui) 進入孩子的心間,幫助他們(men) 成長為(wei) 心智健全的人。“因此,兒(er) 童電影一定要把真善美的種子撒進孩子們(men) 的心間,讓其生根、開花、結果,這是兒(er) 童電影創作最崇高的目標。為(wei) 此,兒(er) 童電影創作一定要從(cong) 兒(er) 童的視角出發,反映兒(er) 童的生活,讓兒(er) 童成為(wei) 整個(ge) 故事的敘事主體(ti) 。”

  在剛剛閉幕的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兒(er) 童電影表現不俗。《再見土撥鼠》摘得最佳兒(er) 童片獎,《熊出沒·重返地球》摘得最佳美術片獎。其中,《熊出沒》係列已推出近10部,成為(wei) 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的一張名片。在《熊出沒》總導演丁亮看來,所有的創作都是思想的創新。沒有思想的創新,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當下和未來的兒(er) 童電影創作,要尊重兒(er) 童的心智和審美,創作者心中要時刻裝著一顆童心,那樣才能讓作品更好看,更吸引兒(er) 童。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副教授、導演方剛亮對此十分認同。他認為(wei) ,兒(er) 童電影創作更需要有一個(ge) 完整的、成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表達,同時需要有一個(ge) 兒(er) 童式的思維,創作者要放下身段,調動內(nei) 心真情去創作。此外,在具體(ti) 創作中,除了有滿腔熱血,創作者還應腳踏實地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準確把握孩子們(men) 的審美心理和作品的時代脈搏。

   將教育功能與(yu) 趣味性、審美性有機結合起來

  兒(er) 童電影要想贏得孩子們(men) 的認可首先要“好看”。究竟什麽(me) 是“好看”?一些孩子喜歡看有激烈打鬥場麵的武打片、動作片,如今眼花繚亂(luan) 的電影特效技術更為(wei) 製造強刺激的視覺效果提供了便利。“但兒(er) 童電影工作者還是應牢記創作初心,不能忘記兒(er) 童電影的教育功能,因此兒(er) 童電影不能為(wei) 了‘好看’而一味追求強刺激、重口味,而應提供更多溫暖有愛的內(nei) 容。”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副院長曹小卉說。

  中國兒(er) 童少年電影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侯克明也強調,優(you) 秀的兒(er) 童電影對孩子們(men) 來說是精神食糧,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丟(diu) 掉兒(er) 童電影的教育功能。不過,教育和說教是兩(liang) 碼事。一味進行說教的兒(er) 童電影,無法贏得孩子們(men) 的青睞,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影片的教育功能,而優(you) 秀的兒(er) 童電影,總能將教育功能與(yu) 趣味性、審美性有機結合起來。總之,兒(er) 童電影工作者要以藝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身份來要求自己,用作品為(wei) 孩子們(men) 培根鑄魂。

  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導演尹力是拍兒(er) 童片起家的,他的電影處女作《我的九月》曾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er) 童片獎等眾(zhong) 多獎項,至今仍被一些觀眾(zhong) 評價(jia) 為(wei) 國內(nei) 最好的兒(er) 童片之一。影片中的小演員都是非專(zhuan) 業(ye) 的,但作品拍得生動流暢,充滿濃鬱的時代感和濃烈的生活氣息,深受孩子們(men) 歡迎。談及創作經驗,尹力說,所有的創作人員都應放下藝術家的架子,麵對生活,擁抱生活,有感而發,拍片時要做到“厚厚地積累,輕輕地抖落”。

  著力解決(jue) 發行放映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近年來,在市場上取得高票房的兒(er) 童電影基本都是動畫電影,如《新大頭兒(er) 子和小頭爸爸》係列、《熊出沒》係列、《喜羊羊與(yu) 灰太狼》係列,取得票房佳績的真人兒(er) 童電影仍然稀缺。在曹小卉看來,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要努力探索真人片與(yu) 動畫片的多類型表達,不能“一條腿走路”。

  中國目前有兩(liang) 億(yi) 多兒(er) 童,在市場化環境下,兒(er) 童電影仍然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兒(er) 童電影工作委員會(hui) 會(hui) 長、國家電影智庫研究員鄭虎呼籲全社會(hui) 都來關(guan) 注和支持兒(er) 童電影的創作與(yu) 發行,共同構建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發展的社會(hui) 支持係統。具體(ti) 言之,應支持和發展兒(er) 童電影公益基金,充實和壯大兒(er) 童電影創作隊伍,加大兒(er) 童電影的扶持獎勵力度,構建起支持兒(er) 童電影發展的良好社會(hui) 生態。針對很多兒(er) 童電影“拍出來,卻放不了”的尷尬,他建議一方麵加大“兒(er) 童電影進校園”的力度;另一方麵可以適時組建兒(er) 童電影發行放映聯盟或兒(er) 童電影專(zhuan) 屬院線,著力解決(jue) 兒(er) 童電影發行放映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中國兒(er) 童電影已走過百年崢嶸曆程。鄭虎呼籲兒(er) 童電影工作者傳(chuan) 承和發揚中國兒(er) 童電影百年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作風,不忘初心,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兒(er) 童電影人,苦練內(nei) 功,奮發有為(wei) ,為(wei) 孩子們(men) 真情、真切、真實地創作,創作出更多撫慰內(nei) 心、伴隨成長、鼓勵成才、喜聞樂(le) 見、愉悅身心的優(you) 秀國產(chan) 兒(er) 童電影作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