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糧”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季雅寧
“這是真的水稻嗎?”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黑龍江單元,一簇簇金燦燦的水稻吸引了一群小學生好奇的目光。
“是的,這是從(cong) 黑龍江省綏化市空運過來的,大家可以摸一摸、聞一聞。”講解員指著水稻上方的種子牆說,“這些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的種子都是黑龍江省自主繁育的,背後凝結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千裏之外,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生物技術育種團隊帶頭人潘國君正在實驗室內(nei) 精心挑選即將參加區域實驗的水稻新品種樣本。
“我出身農(nong) 民家庭,小時候常想,如果家家戶戶都能吃飽大米飯,該多好!”為(wei) 此,潘國君立誌學農(nong) ,進入農(nong) 科院水稻所工作後,他發現,那時主導黑龍江的水稻幾乎都是外國品種,“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裝著國外芯片的種子怎麽(me) 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黑龍江是寒地稻作區,生態條件特殊。種植水稻,不僅(jin) 受年平均氣溫和有效積溫低、年際降水量和氣溫差異大等氣候限製,還存在秋季溫度低、水稻灌漿慢、幹物質積累少等現實阻礙。為(wei) 解決(jue) 寒地早粳稻品種難高產(chan) 、難穩產(chan) 問題,潘國君帶領科研團隊紮根黑土地、深耕20年,培育出近百個(ge)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質高產(chan) 早粳稻品種。此次展覽中種子牆上的“龍粳31”,已連續10年成為(wei) 我國的主導品種和黑龍江省主栽品種。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相關(guan) 表述,讓潘國君為(wei) 之振奮:“種子要牢牢攥在自己手裏,用中國種子種出中國糧,才能更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xiang) ,但長期以來對進口大豆依存度高。作為(wei) 育種人,我心裏很不好受。”在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黑河分院副院長鹿文成研究員看來,種子選育就像養(yang) 育孩子一樣,是個(ge) 漫長的過程,而育成一個(ge) 好品種,更是難上加難。
實驗室裏精準鑒定,試驗田上表型測試。從(cong) 選育親(qin) 本雜交得到低世代,再進行南繁加代,多次循環往複得到高世代,再從(cong) 中篩選性狀優(you) 良的品種,進行試驗田表型鑒定……曆時12年,鹿文成所在團隊終於(yu) 選育出了高產(chan) 穩產(chan) 、抗病性強、適用性廣的早熟大豆品種“黑河43”。“黑河43”自2007年審定推廣,2016年成為(wei) 我國種植麵積最大的大豆品種,至今累計種植麵積已突破1億(yi) 畝(mu) 。“今年趕上了好年景,大麵積平均畝(mu) 產(chan) 220公斤左右,豐(feng) 產(chan) 性非常好!”鹿文成麵露喜色。
打好種業(ye) 翻身仗,最重要的是品種的突破。這些年來,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集中科研力量開展高產(chan) 攻關(guan) 、高產(chan) 試驗、品種改良,加快破解種源“卡點”,建院以來共育成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等農(nong) 作物新品種1777個(ge) 。“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奮鬥。”黑龍江省農(nong) 科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劉娣表示,“目前,我們(men) 正麵向全球招聘農(nong) 業(ye) 高端人才,打造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高地,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的‘龍江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