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和食德餘味長
【知味齋】
作者:盛慧
煙火升騰處,幸福綻放時。在所有的幸福中,舌尖上的幸福或許是最容易獲得,也是最直抵人心的。一頓美味的晚餐,就像一次美妙的旅行,會(hui) 讓一個(ge) 平平常常的日子閃閃發光,擁有節日般的歡愉。
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的時間久了,我發現,這裏的人個(ge) 個(ge) 都是美食家,隻要一遇到美食,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笑容可掬,好像這個(ge) 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憂愁,也沒有煩惱。“辛苦揾來自在食”是他們(men) 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努力工作就是為(wei) 了享受生活。他們(men) 總喜歡把做什麽(me) 行業(ye) ,叫“玩”什麽(me) 行業(ye) ,並不是不敬業(ye) ,而是能用一種從(cong) 容、平和、超脫的心態去工作。
大灣區的居民對美食的愛可謂深入骨髓,不僅(jin) 愛吃,生活中也常以美食作比喻。比如,把小朋友叫作“蝦仔”,把可愛的小朋友,叫作“酥蝦仔”,用“大頭蝦”比作很粗心的人,用“籮底橙”表示大齡的剩女,用“油炸蟹”形容橫行霸道的人,用“隔夜油炸鬼”形容萎靡不振的人,用“冬瓜豆腐”表示遭遇不測,稱有錢的人為(wei) “有米”,把發工資叫“出糧”,“炒魷魚”表示解雇,“賣大包”表示“大特價(jia) ”“大優(you) 惠”。如果一個(ge) 人上身穿得多,下身穿得少,他們(men) 就會(hui) 說:“上邊蒸鬆糕,下邊賣涼粉。”最有意思的是,這裏的孩子個(ge) 個(ge) 都要和“叉燒”死磕,因為(wei) 從(cong) 小到大,阿媽都會(hui) 說:“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粵菜館裏經常會(hui) 掛“飲和食德”四個(ge) 字,“飲和食德”本義(yi) 是使人感到自在,享受和樂(le) ,粵菜的廚師們(men) 卻賦予了它新的含義(yi) ,所謂“和”,是指食材的搭配要有中和之美,要有和合之妙,猶如相女配夫,配得好,金玉良緣,天作之合,配得不好,吵吵鬧鬧,永無寧日。所謂“德”,意思就更多了,要吃得健康,不要鋪張浪費,不偷工減料,不以次充好,等等。在所有的德中,廚師們(men) 最看重的就是食物的真味。烹飪的過程中,醬料雖必不可少,但切不可喧賓奪主,否則,就好像給食物穿了件厚皮襖,吃得盡是皮襖的味道了。
如果把味覺比作一個(ge) 樂(le) 園,大灣區人無疑是最挑剔的遊客之一,有人把他們(men) 的舌頭稱為(wei) “皇帝脷”,因為(wei) 從(cong) 小嚐過太多的美食,味覺特別靈敏,對食物格外挑剔。這些“奄尖”的老食客們(men) 真是一點都不好伺候,遇到再好吃的菜,也隻是語氣平淡說三個(ge) 字——“仲可以!”也就是勉強還行的意思。而對於(yu) 那些不夠爽滑的肉,他們(men) 絕不留一絲(si) 口德,撇撇嘴,一臉不屑地說:“哼!簡直像抹布一樣。”
“熟物之法,火候尤重。”大灣區人特別看重食物的鑊氣,他們(men) 認為(wei) ,一道炒菜,隻有鑊氣十足,才有如夢似幻的輕熟之美,才稱得上是有靈魂的炒菜。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曾提及鑊氣的重要性,他說:“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wei) 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
剛到廣東(dong) 不久,我對鑊氣之說就略有耳聞,以為(wei) 一道菜熱氣騰騰地端上來,就算鑊氣十足了,每次上酒樓吃飯,會(hui) 盡量選擇靠近廚房的位置,後來才發現自己太膚淺了,這不過是其中的要義(yi) 之一。
一道炒菜,除了“熱”之外,還講求“快”。粵菜中有一個(ge) 說法,叫“嫩而不生,僅(jin) 熟即可”,這要求廚師對每一種食材的品性了如指掌,炒製的過程要眼疾手快,一氣嗬成,絕不能拖泥帶水,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挽留食材的鮮味。
另一點是“幹”,幹不是沒有汁,而是有汁而不見汁,有芡而不見芡,引而不發,含而不露,如少女回眸一笑,盈盈眼波,脈脈含情,嬌羞無比,令人心醉。
最後一點是“香”,香味是食物無聲的吆喝,美好的食物應該像樹上剛剛成熟的水果那樣,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廚師們(men) 像指揮家一樣,嫻熟地指揮著火焰,讓食客們(men) 聞香垂涎,食欲大張。
講到鑊氣,最有代表性的菜式自然是“啫啫煲”了,上得桌來,煲內(nei) 仍在歡快地嗞嗞作響,如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麻雀。“嗞嗞”一詞在粵語發音為(wei) “啫啫”,故得此名。
啫啫煲一般分為(wei) 生嗜和熟嗜兩(liang) 種,相對而言,生嗜更受食客青睞,生料下煲,明火煮到八成熟,上菜的過程中,仍在繼續烹飪,揭開鍋蓋,一股香氣撲鼻的白煙升騰而起,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仙女一般翩翩起舞,令觀者無不怦然心動。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說:“如果說天下第一好菜在中國,吃在廣東(dong) ,順德又是省中最懂得享受的……”順德小炒王雖是一道家常小菜,名氣卻頗為(wei) 響亮,食材的選擇並沒有定勢,但一定要遵循香口、惹味、易熟的原則,主料為(wei) 韭菜苔,取其鮮嫩爽脆。鑊氣也是這道菜成敗的關(guan) 鍵所在,從(cong) 下鍋到上碟不過兩(liang) 三分鍾,急火猛攻之下,催生出食材的天然香味,調料中的魚露,如火傳(chuan) 薪,點燃了所有食材的鮮味。
這道菜葷素兼容,色彩斑斕,口感豐(feng) 富,脆、軟、嫩、韌不一而足。筷起筷落間,仿佛進入了味道的迷宮,韭菜苔的脆嫩,銀芽的清爽,炸香芋絲(si) 的香脆、魚糕條的鮮香、燒鴨絲(si) 的軟嫩、蝦米的鹹香,魷魚幹的勁道,這些口感獨特、味道迥異的食材,交織在一起,口腔裏仿佛響起了輕快優(you) 美的旋律。
《呂氏春秋》中有雲(yun) :“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誌不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鑊氣所追求的正是食材在舌尖綻放的最美瞬間。已故的粵菜大師黃瑞是一個(ge) 完美主義(yi) 者,他炒“香滑鱸魚球”的時間不是固定的,下鍋之前,他會(hui) 先問清客人用餐的房間,由此估算出上菜的時間,再決(jue) 定把菜炒至幾成熟,確保菜肴端到客人麵前時,口感、色澤、香味等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