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在大姐姐的鼓勵下,我們(men) 不挑食了,不剩菜剩飯的同學也越來越多。”11月15日午餐時間,吉林省長春市東(dong) 盛小學二年一班學生盛婉馨高興(xing) 地亮出自己吃得幹幹淨淨的餐盒。
盛婉馨所說的“大姐姐”是來自“結對子”班級——五年一班的學生林昕蔚和馮(feng) 茜唯。“這些天都是我們(men) 倆(lia) 看著弟弟妹妹們(men) 吃飯。看到他們(men) 節約糧食,我們(men) 也跟著高興(xing) 。”林昕蔚說。
2020年9月,東(dong) 盛小學在升旗儀(yi) 式上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積極參與(yu) 到“光盤行動”中來。
“倡議一發出就得到了學生們(men) 的積極響應,學生們(men) 鄭重地在承諾書(shu) 和條幅上簽名,還精心地設計了1000餘(yu) 份手抄報。”東(dong) 盛小學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王楠楠說,學校還選派高年級學生陪同低年級學生就餐,讓孩子鼓勵孩子一起節約。
“光盤行動”開始時,還在讀三年級的馮(feng) 茜唯一筆一畫地在手抄報上寫(xie) 下“吃光盤裏的飯菜,你會(hui) 看見美德”。她說:“那個(ge) 時候,我也像很多低年級的弟弟妹妹一樣,不願意吃蔬菜,隻喜歡用菜湯泡著米飯吃,把蔬菜都浪費了。加入‘光盤行動’後,我主動吃起了蔬菜,不僅(jin) 做到‘光盤’,而且能營養(yang) 均衡。”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東(dong) 盛小學舉(ju) 辦緬懷悼念活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袁隆平的感人事跡和科研精神,教育學生不浪費一粒糧食。
“回家後,我和爸爸又上網閱讀了袁爺爺的相關(guan) 新聞。我們(men) 還商量好,以後買(mai) 菜時,吃多少買(mai) 多少;做飯時,吃多少做多少。”五年一班學生周奕名說,不僅(jin) 在家裏吃飯盡量“光盤”,去飯店時,全家人也會(hui) 主動做到適量點菜、剩餘(yu) 打包。
“光盤行動”開展以來,東(dong) 盛小學陪同孩子就餐的老師們(men) 堅持為(wei) 吃光午飯的學生拍照留念,發布到班級的“光盤之星”光榮榜上。四年六班班主任老師孟憲鳳說:“學生們(men) 從(cong) 懵懂到理解,再到自覺,逐漸養(yang) 成了文明就餐、勤儉(jian) 節約的美德。每次拍照時,我都能從(cong) 眼神和笑容裏看到他們(men) 發自內(nei) 心的自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東(dong) 盛小學副校長劉麗(li) 麗(li) 說,經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學生們(men) 通過“光盤行動”,逐漸樹立起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理念。這理念不僅(jin) 表現在節約糧食上,還表現在節水節電等方方麵麵。在學校每個(ge) 樓層設置的開放式圖書(shu) 角中,許多圖書(shu) 都是學生捐獻的。在一些對口支援活動中,學生們(men) 也主動用節省下來的零用錢奉獻愛心。(記者 任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