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要被“零添加”輕易忽悠

發布時間:2022-11-18 09:5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天,“零添加”已經成為(wei) 食品業(ye) 的一個(ge) 重要招牌。不少企業(ye) 頻頻打出“零添加”的旗號,如某品牌的果汁強調不加水、不加糖、不加添加劑,另一款山楂果汁標注“不添加防腐劑、不添加色素”。不少顧客也真信這一套,零添加的產(chan) 品往往賣得多賣得快。

  “零添加”是一個(ge) 什麽(me) 概念呢?消費者認為(wei) ,就是食品中沒有一點添加劑。然而,無論從(cong) 事實還是科學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嚴(yan) 謹,經不起推敲,而且並非事實。因為(wei) ,現代社會(hui) 的食品都要經過生產(chan) 、收獲、轉運、儲(chu) 存和加工等複雜流程,能進到人們(men) 的餐桌並吃到嘴裏,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劑。

  一些人以為(wei) ,無論是食品還是其他產(chan) 品,純天然的才是最好。其實,衡量食物的營養(yang) 、安全和美味並非隻有純天然一個(ge) 標準。食品生產(chan) 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讓食品營養(yang) 充分發揮價(jia) 值。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人類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劑就是鹽,也就是把肉類用鹽醃起來,以避免腐壞。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廠商把並非食品添加劑的物質添加到食品中,才讓食品添加劑聲名狼藉。

  零添加既不科學,也是在耍噱頭,甚至是為(wei) 了安撫消費者的促銷手段。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食品法規委員會(hui) 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yi) 是:食品添加劑是有意識地一般以少量添加於(yu) 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觀、風味和組織結構或貯存性質的非營養(yang) 物質。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的定義(yi) 是: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和味以及為(wei) 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從(cong) 食品生產(chan) 和加工的過程來看,今天世界上幾乎沒有食物不含添加劑。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萬(wan) 種,中國隻批準了2000多種,不到十分之一。這些食品添加劑有很多種類,如防腐劑、增稠劑、甜味劑、膨鬆劑、增香劑等,有些是為(wei) 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腸和臘肉會(hui) 使用一點亞(ya) 硝酸鹽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製肉毒杆菌生長繁殖。肉毒杆菌可以產(chan) 生劇毒的肉毒素,毒性強於(yu) 砒霜。顯然,在肉類加工中使用一點亞(ya) 硝酸鹽是合理的,否則就有可能因肉質腐爛產(chan) 生肉毒素而危害人。

  2020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了食品標識不得標注的內(nei) 容,包括“對於(yu) 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對《預包裝食品營養(yang) 標簽通則》進行第二輪征求意見,規範“零添加”標注同樣被提及。但是,目前食品企業(ye) 標注“零添加”並不算違規,因而很多企業(ye) 為(wei) 迎合消費者心理而標注“零添加”。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廠家已經是在糊弄消費者了,把有些並不需要使用添加劑的食品說成是零添加,如醃漬食品(高鹽)、蜂蜜(高糖)、方便麵餅(幹燥)等。這些食品微生物本來就很難進入,所謂“不含防腐劑”就是一種營銷手段。

  消費者需要真正關(guan) 心的是,食品添加劑是否為(wei) 食品和衛生主管部門認可。判定一種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不要被“零添加”輕易忽悠。(張田勘)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