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打撈出水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孫麗(li) 萍)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ti) 遷移技術”, 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ti) 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21日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ti) 打撈。
從(cong) 20日夜間到21日淩晨,萬(wan) 噸“大力”號與(yu) 我國自主研發的古船整體(ti) 打撈專(zhuan) 用工程船“奮力”輪攜手,在長江口二號古船所在長江口橫沙水域完成各項調試,啟動智慧打撈監控係統,對這艘清代沉船實施水下整體(ti) 打撈。
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遺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緊緊包裹在22根鋼鐵弧形梁構成的“考古沉箱”中,整體(ti) 重達8800餘(yu) 噸,在提升作用下以每小時約4米的速度逐漸浮出水麵。21日零時40分,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副局長周東(dong) 榮告訴記者,11月20日至25日,長江口海域有大風天氣,氣象、潮汐等條件複雜多變,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時間窗口”被一再壓縮。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一艘清代貿易商船,船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ge) 艙室。它是我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ti) 量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發現,印證了上海是一個(ge) 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為(wei) 東(dong) 亞(ya) 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曆史見證。”上海市文物局局長方世忠說。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打撈出水,是水下工程技術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的完美結合,為(wei) 國際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中國案例、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關(guan) 強說。
據悉,未來數天內(nei) ,根據氣象潮汐條件,“奮力”輪將“懷抱”長江口二號古船駛往位於(yu) 上海楊浦濱江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讓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黃浦江畔“安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