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讀懂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劉已粲
運河泱泱,澤潤千裏。步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江蘇單元,隻見展廳中心,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比例縮小模型惟妙惟肖、精巧絕倫(lun) 。駐足細看,博物館整體(ti) 風格敦厚靈秀,主館外觀呈船形,仿佛一艘大船直接從(cong) 江蘇揚州溯運河而來,吸引不少觀眾(zhong) 在此流連。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總建築麵積約7.9萬(wan) 平方米,展廳麵積約2萬(wan) 平方米,全麵展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是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主題成就展現場,講解員娓娓道來。
千裏之外的揚州三灣,古老運河水在博物館邊上緩緩流淌。從(cong) 選址、專(zhuan) 家評審到開工奠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三下揚州,她介紹:“我們(men) 充分利用地形,將博物館布置在揚州三灣生態文化公園一灣以北,以唐風與(yu) 現代風格並行,既與(yu) 揚州城市文化特色相協調,又反映現代揚州的時代風貌。”
三灣曾是隋唐古運河的險要地段,古人采用讓運河彎曲而行的方法,創造出安全航道,史稱“三灣抵一壩”。經過實地勘察,張錦秋院士團隊巧妙地設計出大運塔,與(yu) 古運河三灣上下遊的文峰塔和天中塔交相輝映,形成絕妙的“三塔映三灣”盛景。大運塔通過今月橋與(yu) 主館相連,其半圓形的承托結構倒映在水麵上,恰是正圓。由此,形成了館、塔、園、河、橋渾然一體(ti) 的美麗(li) 圖景。
2021年6月16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式開館。“我們(men) 將其定位為(wei) 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曆史文化的大運河專(zhuan) 題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不同主題的展覽中,參觀者可以通過上萬(wan) 件文物了解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dong) 運河的前世今生,還可以通過高科技數字化技術,身臨(lin) 其境感受運河上的水利工程、漕運鹽利、商業(ye) 貿易、飲食風物以及沿線自然生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經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據統計,開館當天,預約量達5000多人次;一年多來,超220萬(wan) 人次走進這裏。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古運河蜿蜒流淌,親(qin) 水步道環繞。學生寫(xie) 生、市民健身、兒(er) 童玩樂(le) ——博物館四麵成景,環境優(you) 美。
50歲的揚州本地文史學者朱善文,在過去的30多年裏,用鏡頭記錄博物館的建設始末,用廣角鏡頭構築大運河的變遷。“眼看著一座座工廠退出運河沿線,運河原點城市揚州的生態更美,空氣更新鮮,百姓更幸福。”朱善文說,現在他的相機裏,有了越來越多的笑臉。
11月17日,2022揚州運河文化非遺大師精品展在揚州開展,大運河文化在有著2500年曆史的古城揚州落地生根開花。古運河與(yu) 博物館同生共長,成為(wei)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醒目的標識,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