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音樂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熱點觀察】
作者:崔錦蘭(lan)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le) 學院副教授)
九州風土、人文風貌,詩詞詠禮、高歌頌情……近日,由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出品的兼具國風、國潮、國韻特色的詠歌匯《千年一聲唱》啟動全國首演。這台音樂(le) 會(hui) 粹選時下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中國風曲目,以時代語匯重新解讀“風雅頌”。音樂(le) 會(hui) 將中國傳(chuan) 統文人墨客筆下的詩詞歌賦,融合在古曲新聲的旋律中,宛若在舞台上展開一幅縱覽古今的畫卷,帶領觀眾(zhong) 窺見千百年筆墨滄桑,盡顯國風格調。
近年來,國風音樂(le) 漸成流行之勢。從(cong) 各大綜藝到各類舞台,再到影視劇配樂(le) 、遊戲音樂(le) 等,中國風已經在音樂(le) 領域掀起一股潮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隨著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積極主動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融合起來,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國風音樂(le) 也將在新的起點上獲得新的發展,相關(guan) 問題理應引起重視。
國風音樂(le) 的風是種什麽(me) “風”
提起中國風,人們(men) 會(hui) 不由得想起《滄海一聲笑》《男兒(er) 當自強》,也自然會(hui) 對《東(dong) 風破》《青花瓷》《雙截棍》《龍拳》《霍元甲》《發如雪》等音樂(le) 作品津津樂(le) 道。那麽(me) ,在音樂(le) 領域,中國風是種什麽(me) “風”呢?
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的討論並不少見,既有從(cong) 中國元素入手泛泛而談的,也有從(cong) 旋律、歌詞、節奏、編曲、演唱等方麵出發專(zhuan) 業(ye) 解讀的。總之,國風音樂(le) 並沒有一個(ge) 確切的定義(yi) 。這也為(wei) 國風音樂(le) 的探索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此過程中,我們(men) 看到了傳(chuan) 統詩詞歌賦的現代演繹,聽到了古曲發新聲,感受到了五聲音階、民族樂(le) 器的別樣魅力。一批優(you) 秀國風音樂(le) 作品也受到了廣大樂(le) 迷的追捧。
但是,隨著國風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跟風創作,打著“國風”旗號濫竽充數的情況也有所顯現。比如在某些綜藝節目中,一首歌中隨意穿插兩(liang) 句詩詞、戲腔或在樂(le) 隊中加一件民族樂(le) 器,就號稱中國風,最終卻因使用不當貽笑大方,的確值得反思。我們(men) 不必苛求國風音樂(le) 完全複原古風、古曲,但是國風音樂(le) 的創作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規範。在筆者看來,一是從(cong) 古典詩詞、經典古曲中尋求美學養(yang) 料,無論是原貌呈現還是古詞新唱、古曲新聲,必須在理解其文化內(nei) 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演繹,做到詞為(wei) 心聲,言之有物,通過作品體(ti) 現專(zhuan) 業(ye) 性;二是並非帶有中國元素的音樂(le) 就叫國風音樂(le) ,這種元素不僅(jin) 要有代表性,而且應當用得恰到好處,比如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古琴、箜篌、琵琶、馬頭琴等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樂(le) 器,漢樂(le) 府、唐詩、宋詞、元曲等詩詞元素,昆曲、京劇、越劇、川劇、黃梅戲等戲曲元素,民族唱法、原生態唱法、格薩爾王式說唱等,要通過中國風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風音樂(le) 是包容性的,它從(cong)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豐(feng) 厚營養(yang) ,也是專(zhuan) 業(ye) 性的,它遵循音樂(le) 創作基本規律,以融合體(ti) 現音樂(le) 美感;國風音樂(le) 是傳(chuan) 統的,它離不開古風、古韻的養(yang) 分,也是現代的,它一直在尋求創新,探索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各領域對國風音樂(le) 或音樂(le) 中國風的探索,在多元化中體(ti) 現出了高水準,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又回味無窮。比如歌手烏(wu) 蘭(lan) 圖雅創作的《昭君》《玉兒(er) 飛》《巾幗傳(chuan) 奇》“巾幗英雄組歌”,以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為(wei) 基礎,以百姓熟知、民間傳(chuan) 誦不衰的巾幗傳(chuan) 奇故事為(wei) 內(nei) 容,以流行音樂(le) 為(wei) 載體(ti) ,再現名留千古的巾幗英雄的颯爽英姿,成功喚起了人們(men) 對巾幗英雄的崇敬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再如文化音樂(le) 節目《經典詠流傳(chuan) 》連續舉(ju) 辦五季以來,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chuan) 統詩詞經典與(yu) 現代流行音樂(le) 相融合,在注重節目時代化表達的同時,又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內(nei) 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jia) 值、解讀思想觀念,為(wei) 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不少原創國風音樂(le) 作品出圈,被觀眾(zhong) 收藏。
國風音樂(le) 為(wei) 文化瑰寶添“新聲”
今年9月,《萬(wan) 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le) 會(hui) 在京演出,主創團隊把中國傳(chuan) 統二十四節氣化為(wei) 音符,奉獻了一場清新雋永、浪漫詩意的美學盛宴。現場既有古典高雅的管弦樂(le) 團,時尚、絢麗(li) 的電聲樂(le) 隊,更有中國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大鼓、嗩呐等全新融入;作曲家還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很多特殊的物理樂(le) 器,用水盆、雨棍模擬淅淅瀝瀝的春雨聲,用風鈴、鳥哨營造雨後的清涼幻境。隨著四季流轉,不同風格的十九段音樂(le) ,配合著一段段古典詩詞,成就了一台既有融合又有創新的國風音樂(le) 盛宴。
無獨有偶,前不久,交響音詩《千裏江山》在滬世界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陸續在多地音樂(le) 廳,用音符帶領現場和線上觀眾(zhong) 在崇山峻嶺、煙波浩渺間遨遊,用音樂(le) 詮釋千年文化瑰寶《千裏江山圖》穿越時空的魅力。交響音詩《千裏江山》分六個(ge) 樂(le) 章,其中每個(ge) 樂(le) 章的標題和副標題都來自中國古典文學名句,通過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麵對山水風景時的感受和哲思將中國哲學放進音符裏,從(cong) 不同側(ce) 麵表現中國風采,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麵貌。由此,飽含中華民族意蘊的國樂(le) 之聲,與(yu) 成熟的交響樂(le) 創作技法結合,輔以中國經典詩詞文本,營造出東(dong) 方美學意境,帶給廣大觀眾(zhong) 別樣的美的享受。
音樂(le) 藝術不僅(jin) 是個(ge) 人修養(yang) 的良師益友,也是一個(ge) 國家精神風貌的象征;音樂(le) 藝術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和傳(chuan) 播手段,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國風音樂(le) 上體(ti) 現得尤為(wei) 明顯。不斷湧現的國風音樂(le) 作品,體(ti) 現出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國風音樂(le) 傳(chuan) 播力,則表現出當代社會(hui) 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蓬勃生機。
當下,國風音樂(le) 無疑是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兼顧傳(chuan) 統與(yu) 新聲仍是考驗。
一方麵,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國風音樂(le) 最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孕育國風音樂(le) 的肥沃土壤。曆史長河中多彩絢麗(li) 的宮廷音樂(le) 、意境深遠的文人音樂(le) 、博大精深的民間音樂(le) ,以及經過大浪淘沙、千錘百煉而留存至今的經典民歌、曲藝、器樂(le) 等,也都賦予新生代國風音樂(le) 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滋養(yang) 。隨著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發掘與(yu) 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廣大音樂(le) 人將會(hui) 獲得更多更新的資源與(yu) 養(yang) 分,也會(hui) 擁有更大的創作與(yu) 發揮空間。因此,廣大音樂(le) 人要善於(yu) 從(cong)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滋養(yang) ,通過音樂(le) 創作轉化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從(cong) 二十四節氣中尋找創作靈感,圍繞三星堆文物寫(xie) 詞編曲等,都取得了良好反響。
另一方麵,國風音樂(le) 還要在關(guan) 注時代變化、堅持為(wei) 人民創作中,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音樂(le) 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它的性質決(jue) 定著它以反映時代精神為(wei) 使命,音樂(le) 作品內(nei) 容、形式要與(yu) 時代精神相契合,也要在創作中再現社會(hui) 現實和情感體(ti) 驗。此外,人民需要音樂(le) ,音樂(le) 也需要人民。國風音樂(le) 同樣要為(wei) 人民抒懷、為(wei) 人民抒情、為(wei) 人民抒寫(xie) ,比如在作品中融入耳熟能詳的民歌旋律、融合部分流行曲風或結合舞台呈現的豐(feng) 富性等,如此方能創作出人民喜聞樂(le) 見的國風音樂(le) 作品,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化為(wei) 音符走進人們(men) 心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