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探尋蘇州古城保護的秘密——讀報告文學《家在古城》

發布時間:2022-11-23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

  《家在古城》(刊於(yu) 《中國作家》紀實版2022年第9期,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是小說家範小青的第一部長篇報告文學。由小說而非虛構寫(xie) 作,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轉型。《家在古城》是一部關(guan) 於(yu) 蘇州古城保護治理的紀實之作,告訴讀者古城保護的蘇州經驗與(yu) 蘇州智慧。

  城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產(chan) 物,也是民族社群多樣性文化發生的容器。而古城則是物質與(yu) 精神種種曆史記憶的“存儲(chu) 器”,也是解釋曆史百科的“活字典”,更是現代人鄉(xiang) 愁的原點、精神的憩園。但人類常常是充滿矛盾和糾結。一方麵,創造與(yu) 發展是人類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麵,人類隻有知道了“從(cong) 哪裏來”,才能更清楚將“向何處去”,這就需要守望維護好自己的曆史之“根”。這樣,平衡好城市發展與(yu) 保護的關(guan) 係就成為(wei) 共同的課題。正是在這裏,蘇州的個(ge) 案,中國的範例就具有了世界的價(jia) 值。這種價(jia) 值的另外一種表述是資格。它需要滿足兩(liang) 個(ge) 要素:一是古城足夠“古”,而且“古”得豐(feng) 厚;二是古城發展又能與(yu) 時俱進,體(ti) 現出現代化行進的速度與(yu) 高度。真正的現代化不是曆史與(yu) 現實的斷裂,而是它們(men) 的有機接續。這些要素對蘇州而言不僅(jin) 是兼而有之,而且是兼而“優(you) ”之。2500年連綿不絕的曆史,14.2平方公裏的古城區域,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國保省保文物、中國曆史文化名街等各類曆史遺存星羅棋布。同時,蘇州經濟持續發展,總量在同類城市中遙遙領先。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相得益彰,成就獨具蘇州特質的“雙麵繡”。書(shu) 寫(xie) 對象的這種價(jia) 值指數,奠定了報告文學《家在古城》的價(jia) 值基礎。可以說,這樣的寫(xie) 作既關(guan) 乎“國之大者”,也提出了聯通世界的議題。

  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寫(xie) 作蘇州古城保護與(yu) 治理這樣一個(ge) 大的題材,是一項難度係數大的累活。“我這一次的任務,跟我以前寫(xie) 東(dong) 西不一樣。我要全部真實的東(dong) 西,要采訪好多人,不能編的,接下了這個(ge) 幾乎超出我能力之外的重重的任務,就是因為(wei) 我喜歡。”作者知道報告文學的非虛構特性,規定了它是一種行走的文學,於(yu) 是夏頂烈日冬迎寒風,走街串巷,與(yu) 人敘談,接通古城的氣場。但更為(wei) 重要的是喜歡。“我就是在古城長大的,幾十年來一直和古城同呼吸共命運,我就是‘家在古城’的一分子。”“每一條巷,都像是我的童年,像是我的親(qin) 人;每一座橋,都能讓我心動,都能讓我歡喜;每一座宅,都是我最留戀、最親(qin) 近的,像是我自己的家。”因為(wei) 有著這種生命共同體(ti) 式的“喜歡”,所以作者的寫(xie) 作更用心用情,也更投入用功。

  在《家在古城》中,作者不隻是采訪者、見證者、敘事者,而且也是一個(ge) “自我”,“我”的存在部分地成為(wei) 作品敘事的內(nei) 容。這樣就使《家在古城》的敘事凸顯出某種由內(nei) 而外的“內(nei) 部寫(xie) 作”特質。整部作品由《家在古城》《前世今生》和《姑蘇圖卷》三部分組成,開篇就敘寫(xie) 作者回到同德裏,“這就是它,我的同德裏的家,就是一直留在記憶深處的它,今天仍然是那個(ge) 樣子,仍然是我童年記憶中的同德裏”。而同德裏就是電視劇《都挺好》的取景地。作品從(cong) 這裏切入長篇的敘事,它開啟的是作者的記憶之門,也是我們(men) 進入古城和古城保護的曆史之門。這樣的結構設置,開篇就能牽引讀者的興(xing) 味,而且由兒(er) 時鄰居小朋友和現在的街坊在此居住的故事,真切地反映出曆史宅院保護改造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和政府的作為(wei) 及其成效。《五卅路冊(ce) 頁》這一章打開的則是遙望的曆史通道。“隨父母從(cong) 鬆江遷往蘇州居住,我們(men) 最早的一個(ge) 落腳點”,就在五卅路。“五卅路一帶,就是蘇州古城最早的位置——子城。”這樣與(yu) “我”有關(guan) 的多種敘說,不僅(jin) 使“家”與(yu) “古城”有了更為(wei) 緊密的內(nei) 在關(guan) 聯,而且也讓作者獲得了更多從(cong) 寫(xie) 作對象內(nei) 部展開敘事的便利與(yu) 可能。

  《家在古城》是一部具有濃鬱而鮮明的蘇州文化個(ge) 性的紀實作品。它的文化個(ge) 性體(ti) 現在古城整體(ti) 性的文化氛圍中,體(ti) 現在作者重點敘寫(xie) 的保護項目中,也體(ti) 現在古城保護“群英譜”的敘事中。《家在古城》屬於(yu) 事件類、工程類寫(xie) 作,但作品以人物作為(wei) 敘事重心。各式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和個(ge) 性。

  近年來,有更多的小說家轉向報告文學、非虛構寫(xie) 作,使此類作品呈現出新的樣貌,帶來新的閱讀體(ti) 驗。《家在古城》也彰顯出小說家寫(xie) 作的特征。小說與(yu) 報告文學都是敘事寫(xie) 作方式,除了虛構,小說敘事藝術盡可進入報告文學文體(ti) 。“小說小說,小處說說”。作為(wei) 一部敘寫(xie) 重大主題的報告文學,《家在古城》有對決(jue) 策者頂層設計重要材料的取用,有以新聞插播方式對重要信息的嵌入等,顯示出古城保護事業(ye) 的曆史脈絡和當下場景,但更多則是“馬桶革命”、小巷路麵處理、古橋古井等“小處”的細說。其實“小處”可見大要。“馬桶革命”見證了蘇州古城保護攻堅克難的決(jue) 心和恒心,而水泥路、瀝青路、彈石路、異形混凝土鋪地青磚等變化,則表征了古城人打理古城的細心和精心。

  範小青家在古城,她是蘇州的女兒(er) ,作品流溢著抒情的色調,但她在寫(xie) 作中也直麵蘇州古城保護中依然存在的難題。作品不全是人與(yu) 事的再現,也有不少的思考:“今天,我們(men) 所保護所修複的,都是我們(men) 的先輩留給我們(men) 的,而身處今天這個(ge) 時代的我們(men) ,適逢時代變革發展,除了保護好古跡,今天的我們(men) ,又能給我們(men) 的後人留些什麽(me) 呢?留些什麽(me) 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時代特征還有文化含量精神價(jia) 值的東(dong) 西呢?”這樣的問題很值得我們(men) 思考和回答。《家在古城》重點書(shu) 寫(xie) 蘇州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秉持“保護、更新、民生”的理念,整體(ti) 性地推進古城保護偉(wei) 大實踐和卓越成就,富有說服力地回答了這樣的時代之問。《家在古城》展示出一幅美好的新姑蘇繁華圖,抒寫(xie) 的是一首古城奮勇向未來的行進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