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摑別人家孩子”?父母護犢子不可火上澆油
11月9日,一段“男子上門掌摑別人家孩子並推倒老人”的視頻,引起廣泛關(guan) 注。當天下午,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發布通報稱,因兒(er) 子在幼兒(er) 園與(yu) 同班男童爭(zheng) 搶玩具時被對方戳破頭皮,魯某某到對方家中討要說法,並用手擊打該男童麵部,致其仰麵倒地。該男童祖父先後持塑料椅、木椅與(yu) 魯某某發生肢體(ti) 衝(chong) 突,被魯某某推倒致腿部骨折。目前,魯某某因涉嫌故意傷(shang) 害被刑拘。
孩子在與(yu) 小夥(huo) 伴玩鬧中受傷(shang) ,家長帶孩子上門溝通、尋求解決(jue) 辦法,是人之常情,但動手打人,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衝(chong) 動是魔鬼。不少人或許還記得發生在2019年的“5·10上饒持刀傷(shang) 人案”——在得知女兒(er) 又被同桌男童“欺負”後,江西上饒一男子持刀進入校園,向這名9歲男童連刺十幾刀致其不治身亡,最終行凶男子被執行死刑。
不少家長對上述新聞有強烈共鳴,紛紛現身說法,為(wei) 處理孩子間的矛盾和糾紛支招。
孩子間打打鬧鬧,通常並無惡意,成長過程中在所難免。家長應盡量鼓勵孩子通過溝通、道歉來和解。如果涉及受傷(shang) 等情況,施加傷(shang) 害的孩子的家長應承擔相應責任,如主動配合對方去醫院治療、支付相關(guan) 醫藥費等,還可以請求學校和老師介入調和,最嚴(yan) 重的,也可以走司法調解和訴訟程序來解決(jue) 。
網上也有一種聲音,認為(wei) 要培養(yang) 孩子的不吃虧(kui) 性格,要告訴孩子在麵對同伴的言語和身體(ti) 攻擊時,第一時間就要“以牙還牙”。這種心態值得警惕。
視頻中孩子爸爸的打人行為(wei) ,折射出一些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按捺不住的戾氣。父母身上這種暴戾很可能會(hui) 潛移默化傳(chuan) 導給孩子,讓孩子的交往行為(wei) 更具攻擊性,甚至形成暴躁的脾氣性格,動輒用拳頭解決(jue) 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生活中每件事的反應和態度,就是最生動的家庭教育素材。父母多些正向的言傳(chuan) 和身教,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可能向善向好。
父母是孩子的堅強後盾。所謂後盾,不是關(guan) 鍵時刻幫孩子出口惡氣,而是能理性、平和地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為(wei) 孩子提供建議和指導,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育節奏,允許他們(men) 犯錯並能耐心地等待他們(men) 認識和改正錯誤。
一場“上門掌摑別人家孩子”的風波,在被輿論口誅筆伐之餘(yu) ,其實也為(wei) 很多家長上了一課。幫孩子應對成長路上的磕磕絆絆,首先需要家長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對孩子之間不出格的打打鬧鬧,家長應盡可能“壓事”,而不是“挑事”。要明白,除個(ge) 別情況外,很多孩子打打鬧鬧是他們(men) 在學習(xi) 如何跟同伴相處,往往前幾分鍾還打得不可開交,後幾分種又和好如初。如果出現較嚴(yan) 重後果,也得在法律框架內(nei) 解決(jue) 問題。家長直接上手打別人的孩子,無論如何不是父母拉架的正確姿勢,反而會(hui) 火上澆油,可能把自己送進派出所甚至監獄。(龔先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