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醫療APP隱私協議暗藏陷阱,健康隱私信息如何不被惡意竊取

發布時間:2022-11-23 09:37:00來源: 工人日報

  相較於(yu) 其他類型的手機應用,醫療健康類APP涉及的信息更為(wei) 隱私,如身體(ti) 數據、健康狀況、生理情況等,因此需要更加嚴(yan) 格的管理。專(zhuan) 業(ye) 人士建議,應當進一步明確不同類型APP需要提供的信息範圍,開通便捷的個(ge) 人舉(ju) 報渠道,保護個(ge) 人隱私。

  近日,某購物APP自行刪除用戶手機視頻引發熱議,再次將APP權限及用戶隱私保護問題推上風口浪尖。移動互聯時代,個(ge) 人信息被智能手機應用過度違規采集問題屢次被曝光,此前,多款醫療健康類APP就因過度收集個(ge) 人信息被監管通報。

  在使用醫療健康類APP求醫問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相冊(ce) 、位置、身份證號、通訊錄等私密信息,為(wei) 何在各類應用後台一覽無遺,有的數據甚至成了可以買(mai) 賣的第三方產(chan) 品?如何堵住個(ge) 人信息泄露漏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線上谘詢脫發植發商家卻相繼來電

  95後的王先生就曾因個(ge) 人信息泄露問題苦惱過。去年年底,他因脫發問題下載了一款醫療健康手機應用,按照流程,他填寫(xie) 了手機號、姓名,並且上傳(chuan) 了麵部信息以及脫發照片,讓醫生做初步線上診斷。

  醫生給出診斷結果後,提供了治療方案,但王先生考慮價(jia) 格較高並未接受,並停止谘詢和卸載了該應用。但之後一周,他先後接到了四五個(ge) 電話,均是不同醫美機構詢問其有無植發意願,甚至還有貸款公司問其是否需要借貸,此時的他感覺個(ge) 人信息被泄露。

  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隨機下載了一款高評分微整形醫美APP,安裝後進入界麵第一步是注冊(ce) 填寫(xie) 手機號碼、所在地等信息,甚至需要選擇“魔鏡”功能進行麵部識別,才能進入谘詢界麵。

  某互聯網軟件開發公司技術工程師高雯雯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手機應用收集個(ge) 人信息的目的,一是為(wei) 了驗證APP各方麵合理性,例如,一個(ge) 新頁麵放在首頁,運營人員會(hui) 根據收集的行為(wei) 信息獲得反饋,進而調整優(you) 化功能;二是為(wei) 了用數據構建用戶畫像,進行個(ge) 性化推薦,此外還可能將信息提供給所需服務的第三方。

  “現在市場上相當一部分手機應用屬於(yu) 過度收集個(ge) 人信息。”高雯雯說,製作一款簡單APP的成本非常低,任何一家公司花幾萬(wan) 元用固有模塊拚裝修改一下就能開發。但是,如果APP不正規,可能會(hui) 有第三方接口和插件,數據會(hui) 直接泄露給第三方。由於(yu) 開發成本較低,數據還可能被破庫和內(nei) 部人員販賣。

  與(yu) 關(guan) 聯服務公司共享用戶信息

  今年4月,好醫生APP(版本6.1.3)因涉嫌隱私不合規問題,被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報。去年8月,禾連健康APP(版本9.2.4)因收集與(yu) 提供服務無關(guan) 的個(ge) 人信息,且存在未經同意向他人提供個(ge) 人信息等問題被通報。再早之前,工信部就曾通報批評過廣東(dong) 壹號大藥坊連鎖有限公司旗下的1藥網APP私自收集個(ge) 人信息並共享給第三方等問題。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共有超4000個(ge) 醫療相關(guan) APP。高雯雯說,有的APP獲取的隱私信息範圍大到驚人,遠超出國家規定範圍。

  記者在所下載APP個(ge) 人信息使用隱私協議中看到,基本信息、麵部特征、個(ge) 人財產(chan) 信息、上網記錄、常用設備記錄均會(hui) 被收集。在如何共享、轉讓、公開披露您的個(ge) 人信息一節中,協議還要求除了在明確同意、法律規定、自行同意的情況下,還會(hui) 與(yu) 關(guan) 聯的服務公司共享,其中的服務提供方有小額貸款公司、保險業(ye) 務公司。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楊保全在《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下載安裝醫療APP的一個(ge) 原因是出於(yu) 便捷目的,即去醫院之前的自我診斷、用藥問詢、導診掛號等。因此,醫療健康類APP相較於(yu) 其他類型,收集的信息更為(wei) 隱私,諸如人的身體(ti) 數據、健康狀況以及生理情況等,這些數據也需要更加嚴(yan) 格的管理。

  進一步明確需要提供的信息範圍

  民法典、網絡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都對個(ge) 人信息保護做了原則上的規定,但實際上APP違法收集個(ge) 人信息的問題仍然屢禁不止。楊保全認為(wei) ,這一方麵與(yu) 應用商店對APP的合規評估不足、相關(guan) 部門執法力度不夠有關(guan) ,另一方麵是由於(yu) 個(ge) 人麵對隱私侵害往往不會(hui) 選擇訴訟途徑。

  “大部分用戶可能沒意識到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有的即使意識到了,但考慮到個(ge) 人力量弱小,訴訟時間金錢成本難以承擔,因此隻能默認。”楊保全分析說。

  去年5月,在違規收集數據的界定上,國家網信辦等多部門聯合製定了《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ge) 人信息範圍規定》,明確了各類APP收集信息的範圍,包括問診掛號類、女性健康類等,有的無須提供個(ge) 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務。

  楊保全建議,有關(guan) 部門應當繼續完善對不同類型APP、不同服務需要提供信息的範圍界定,比如可將醫療類APP更細致地劃分為(wei) 保健類、問診類、掛號類等,確保在實踐中個(ge) 人信息保護有法規可依,同時還應開通更加方便的個(ge) 人舉(ju) 報渠道,確保及時受理、及時處理。相關(guan) 部門也可以獎勵投訴舉(ju) 報的個(ge) 人消費者,形成積極的社會(hui) 監督力量。(記者喬(qiao) 然)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