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裏的中國時間
今天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華民族創造和傳(chuan) 承的時間體(ti) 係及其實踐,蘊含著豐(feng) 富的生態文化資源,是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智慧彰顯,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中國人的自然時間
浪漫詩意的生態畫卷
二十四節氣鋪陳著中國人數千年來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彰顯著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文化基因。取法自然,是中國人製定和命名時間的重要標準與(yu) 鮮明特色。從(cong) 立春到大寒,二十四節氣不是簡單的數字羅列,而是以季節、降水、氣溫、物候等變化來呈現四時歲月流動的自然之美。例如,從(cong) 雨水到穀雨,表征的是從(cong) 早春“細雨霏霏”到暮春“雨如穀粒”的降水變化。僅(jin) 從(cong) 名稱上來看,二十四節氣就洋溢著自然的浪漫與(yu) 神韻。
與(yu) 二十四節氣“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將一個(ge) 節氣又細分為(wei) 三候,以植物的萌動、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鳴叫、繁育、遷徙,以及冰雪消融、電閃雷鳴等典型物候現象來標識時間流轉的軌跡。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寥寥數語便將立秋之景刻畫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態變化走向的重要指標,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共同構建起的時間認知體(ti) 係,反映了中國人與(yu) 自然的親(qin) 密關(guan) 係。
自然物是中國節氣文化時間的標誌物。二十四節氣的時令節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悉翦彩為(wei) 燕以戴之”,說的是立春日將彩燕作為(wei) 發飾,佩於(yu) 發間的習(xi) 俗,取燕來春到之意。這種朝向自然的節物文化表達,詮釋著中國人讓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中國人的文化時間
敬重自然的生態理念
人類與(yu) 自然有著與(yu) 生俱來、不可分割的內(nei) 在聯係。二十四節氣蘊含著親(qin) 近自然、走進自然的文化精神,彰顯著自然空間及其事物對人類生活、思想的塑造功能。清明在傳(chuan) 統上又被稱作“踏青節”,放風箏等多項傳(chuan) 統戶外活動,使人們(men) 通過與(yu) 自然的“交流”陶冶心境、強健體(ti) 魄。諸如此類的節氣習(xi) 俗,有利於(yu) 提升人們(men) 對於(yu) 自然重要性的認知、加強人類與(yu) 自然的情感聯結。
鬥轉星移、時節更替,塑造著自然的景致,也影響著人們(men) 的生活。中國先民對自然時間流轉秉持著“順乎自然”的精神,逐漸形成了迎接四時、尊崇自然的文化傳(chuan) 統。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節、廣西壯族地區的霜降節等,都呈現著中國人熱愛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萬(wan) 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華文明仰望蒼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表達,充分彰顯著中華民族感仰自然的文化傳(chuan) 統。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是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本節律。作為(wei) 極度仰賴自然的行業(y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鐵律”是尊重自然、不誤農(nong) 時,而二十四節氣在其中無疑承擔著時間指南的重要功能。農(nong) 諺有雲(yun)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節氣不饒人,錯過節氣無處尋”,農(nong) 民根據二十四節氣組織農(nong) 事活動,種植培育出了品類豐(feng) 富的農(nong) 作物,至今仍是中國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這種遵節氣安排生產(chan) 的勞作實踐傳(chuan) 承久遠、影響廣泛,奠定了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生態、尊重自然規律的文化根基。
中國人的社會(hui) 時間
傳(chuan) 承發展的生態實踐
將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生產(chan) 生活的時間標尺,按季生產(chan) 、順時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的一種重要方式。按季生產(chan) ,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熱、水等資源的生產(chan) 模式,也就意味著能夠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汙染。而順時而食,在節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現便是“嚐新”“嚐鮮”,即產(chan) 即食,不僅(jin) 食材新鮮營養(yang) ,還能避免食物存貯等造成的資源浪費。
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yi) 。圍繞各時令節點,中國人創造了豐(feng) 富多彩的衛生保健習(xi) 俗。驚蟄時節,氣溫迅速回升,春雷乍響,百蟲紛紛“驚而出走”,因此民間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習(xi) 俗;穀雨除蠍、禁蠍,入梅日將器具置於(yu) 高閣、以防黴壞,入伏日“洗百病”等習(xi) 俗,也都呈現著人們(men) 跟著節氣過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節氣文化反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自然資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區都流傳(chuan) 著“清明前後,挖坑種樹”的農(nong) 諺,鼓勵人們(men) 植樹造林,守護綠水青山。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生物多樣性的豐(feng) 富程度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二十四節氣包含著許多有關(guan) 愛護野生動植物的文化傳(chuan) 統,對於(yu) 促進人類與(yu) 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積極意義(yi) 。在雲(yun) 南鶴慶,當地會(hui) 在清明節和冬至日舉(ju) 行“祭鳥節”,是日人們(men) 會(hui) 喂食鳥兒(er) ,繞山踏歌,讚頌鳥兒(er) 給人類帶來的諸多益處。這類節氣習(xi) 俗還有很多,有助於(yu) 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努力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曆久彌新,不僅(jin) 在激發全民自覺參與(yu) 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上發揮著作用,更昭示著其作為(wei) 人類共同財富的深遠意義(yi) 。(張建軍(j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