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王善樸、楊華瑞:台上黃金搭檔,台下伉儷情深

發布時間:2022-11-23 09: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人物誌】

  作者:謝雲(yun) 開

   這對年過九旬的梨園伉儷(li) ,是豫劇現代戲的開拓者和見證人。他們(men) 在豫劇《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中塑造的“栓保”和“銀環媽”、“小二黑”和“二黑娘”等經典形象成為(wei) 幾代人的寶貴記憶。如今,這對藝壇常青樹不忘從(cong) 藝初心,依然在發揮餘(yu) 熱。

   近日,河南省清豐(feng) 縣舉(ju) 行王善樸藝術館開館典禮,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楊華瑞出席典禮,這對年過九旬的梨園伉儷(li) 所到之處受到廣大戲迷的熱情歡迎。

   “人活七十古來稀,老漢我今年94.1。耳聾眼花尋常事,但心腦功能還不迷。老栓保,爬爬山,閑暇無事我唱兩(liang) 句……”

   笑稱自己94.1歲的王善樸,開口就是渾厚的河南鄉(xiang) 音,91歲的楊華瑞如此評價(jia) 他:“他是典型的人如其名,一輩子善良樸實。”

   “我不太會(hui) 講,給你唱一段吧?”采訪二位老人時,王善樸不時地以唱代講,雖是清唱,但唱腔悠揚,饒有韻味。王善樸視力和聽力不太好,楊華瑞就在一旁擔任“翻譯”,二人一唱一和,默契十足。看得出,豫劇早已融化在兩(liang) 位老人的生命裏、生活裏。

   90多年前,王善樸、楊華瑞分別於(yu) 1929年、1932年,相繼出生在豫北的清豐(feng) 縣和豫南的固始縣。一北一南的兩(liang) 人走上藝術之路有所不同。王善樸從(cong) 小家貧,8歲就被迫到火柴廠當童工,吃飯上頓不接下頓。為(wei) 了吃飽飯,10歲的王善樸背著父母,加入了清豐(feng) 縣抗戰第二劇團,開始專(zhuan) 攻文武小生,由此走上戲曲之路。初登舞台,王善樸就技驚四座。1947年,他參加革命,進入冀魯豫邊區四分區新青年社。同年,在縣城念高一的楊華瑞,遇到了千裏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jun) 部隊。她聽到女兵們(men) 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下就被她們(men) 的風采折服了。所以,當部隊文工團領導問誰會(hui) 唱歌時,16歲的楊華瑞站了出來。那段日子,每天下午放學,她就用鐵卷的喇叭,跟著女戰士們(men) 在街上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之後,她隨部隊進入鄉(xiang) 村工作,並在1949年加入潢川地區文工團。

   1952年,河南省歌劇團(河南省豫劇三團前身)成立。隨後,王善樸與(yu) 楊華瑞,分別從(cong) 相隔數百裏的豫北和豫南調入這裏,成為(wei) 一個(ge) 單位的同事。談起七十年前的相識,兩(liang) 位老人不約而同回憶起“一件大衣”的故事。

   當年二人在豫劇《小二黑結婚》裏分別飾演小二黑和二黑娘。按照導演楊蘭(lan) 春的要求,他們(men) 通過生活中的互相照顧培養(yang) “母子情”。一次排練中,楊華瑞見王善樸穿得單薄,凍得瑟瑟發抖,便脫下大衣讓他披上。這件大衣最終成了他們(men) 的“定情物”。1956年,河南豫劇院成立,王善樸任三團副團長、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是在這一年,二人喜結連理。

   作為(wei) 豫劇現代戲的開拓者和見證人,王善樸、楊華瑞直言,豫劇現代戲一路走來不容易,“真是在風雨中澆灌出來的”。豫劇現代戲發展之初,麵對的阻力不小。王善樸、楊華瑞和同事們(men) 選擇走向田間地頭,無償(chang) 地給農(nong) 民唱,逐漸為(wei) 現代戲打下了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

   王善樸被譽為(wei) “豫劇現代戲第一小生”,在音樂(le) 工作者的協助下,他開創的“善調”影響廣泛。“解放軍(jun) 拿著槍打仗,農(nong) 民掄鋤頭種地,如何更好地表現這些形象?”王善樸甘做“豫劇男聲唱腔的試驗田”,改掉之前的“小嗓子”,用真嗓子唱。豫劇男女聲同腔同調的傳(chuan) 統由來已久,所以王善樸的試驗頗為(wei) 冒險。但是隨著豫劇現代戲《朝陽溝》的風靡全國,他的藝術創新得到了廣泛認可,“栓保”和“銀環媽”兩(liang) 個(ge) 經典角色載入豫劇史冊(ce) 。1958年,王善樸、楊華瑞和同事們(men) 進京參加全國現代戲會(hui) 演,1963年,還受到毛主席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他們(men) 至今感念於(yu) 心。

   王善樸、楊華瑞成功塑造多個(ge) 經典角色背後,是他們(men) 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體(ti) 驗。生活中性格溫和的楊華瑞,為(wei) 啥能演好“一蹦三尺高”的銀環媽?她說:“為(wei) 了演好戲,我仔細觀察劇院門口擺攤老太和賣茶葉蛋的小姑娘吵架,終於(yu) 學會(hui) 了如何跳起來。”為(wei) 了紮根生活,夫妻倆(lia) 常年到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河南林縣,與(yu) 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當王善樸唱起栓保的經典台詞“我堅決(jue) 在農(nong) 村幹它一百年”時,那滿腔熱血直擊人心。

   台上黃金搭檔,台下伉儷(li) 情深。王善樸、楊華瑞這對梨園伉儷(li) 台上台下的故事早已傳(chuan) 為(wei) 佳話。1979年,王善樸因腦血栓入院搶救,偏癱臥床。當時兒(er) 女都在外地,楊華瑞風雨無阻陪王善樸做康複訓練。王善樸動情地說:“沒有楊華瑞,‘老栓保’就站不起來,她是閃光的綠葉,更是善樸的恩人。”

   那時,病中的王善樸仍然積極參加演出,即便身體(ti) 一側(ce) 不聽使喚,但王善樸的心一刻也不曾離開過舞台。子女們(men) 最初不理解,他解釋道,舞台就是戰場,真倒在舞台上,那是死得其所。正如王善樸所言,沒有楊華瑞,“老栓保”就站不起來。楊華瑞不僅(jin) 是他最堅定的支持者,也一直在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重新站起來,讓栓保重回舞台。後來,在楊蘭(lan) 春等人的鼓勵和支持下,王善樸成功複出,《朝陽溝內(nei) 傳(chuan) 》連演106場,大受歡迎,他的藝術生命得以煥發第二春。談及這段往事,王善樸一遍遍念叨著楊蘭(lan) 春等人的恩情。

   “演好戲,做好人”,直到今天,兩(liang) 位老藝術家依然在踐行這句話。無論走到哪,他們(men) 都滿懷感恩之情。

   采訪快結束時,王善樸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深情朗誦了自己不久前寫(xie) 作的《浪淘沙——賀豫劇三團七十華誕》。今年正是他和楊華瑞相識、致力於(yu) 豫劇現代戲的第七十個(ge) 年頭。“俺倆(lia) 可以說七十年沒離開過豫劇一天。”他們(men) 驕傲地說。

   對於(yu) 豫劇現代戲的未來,二位老人充滿期待:“要守正更要創新,要打好豫劇現代戲這麵紅旗,相信年輕人一定能繼承紅色基因,演好咱們(men) 的現代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