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守正創新,堅持“做有用的科研”

發布時間:2022-11-24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自立自強·大家談】

  作者:吳宜燦(中國科學院院士)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作為(wei) 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真切感受到我國的科研工作正迎來新的春天,大家無不熱切擁抱這種變化。

  近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最近發布的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科學技術投入較之前一年增長了6.7%。但與(yu) 此同時,仍然存在科研轉化率低和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2020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的數據中,有效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僅(jin) 為(wei) 34.7%,其中企業(ye) 為(wei) 44.9%,科研院所為(wei) 11.3%,高校為(wei) 3.8%。為(wei) 了讓科學研究更好地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讓科研成果更加“有用”,黨(dang) 和政府已經采取一係列措施加以解決(jue) ,相信後續還會(hui) 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那麽(me) 科技成果轉化難點在哪裏呢?過去的科研實踐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為(wei) 科學技術的供給方,被稱作創新鏈;高科技企業(ye) 、金融資本等作為(wei) 科學技術的需求方,被稱作產(chan) 業(ye) 鏈。長久以來,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是相對孤立的,兩(liang) 個(ge) 鏈條之間通過專(zhuan) 利轉讓、許可、作價(jia) 投資等形勢實現聯動。但是專(zhuan) 利屬於(yu) 無形資產(chan) ,評估和交易過程中無疑存在多方博弈,確定準確價(jia) 值難度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專(zhuan) 利是依附於(yu) 發明者的,人才是第一資源,若不能實現人才資源的高效有序流動,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聯動就難以實現。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堅持雙輪驅動。在科技創新方麵,以筆者所從(cong) 事的核能領域為(wei) 例,要重視下一代核係統的研發和應用,才能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高水平自立自強和變道引領。此外,製度創新同等重要。黨(dang) 中央國務院已經關(guan) 注到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脫鉤問題,出台了係列舉(ju) 措來加強指導科技成果轉化,包括新出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新修訂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專(zhuan) 利法等,以及在科技成果評價(jia) 導向方麵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指導意見等,同時在引導資金和創投基金方麵推出科創板等。

  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僅(jin) 僅(jin) 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舉(ju) 措並未根本改變科研成果轉化難的現狀。那除去“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還缺少什麽(me) 呢?諾斯提出製度變遷理論,並以該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製度變遷理論認為(wei) 在“自上而下”的強製性製度變遷陷入鎖定狀態時,需要“自下而上”誘致性製度變遷才能獲得突破,也就是說要從(cong) 科研工作者自發突破試點做起。我們(men) 知道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高效有序流動是雙鏈聯動的核心,人才激勵是實現雙鏈聯動的關(guan) 鍵。

  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提出“國家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以市場為(wei) 導向,企業(ye) 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緊密合作的技術創新體(ti) 係”。應該支持願意從(cong) 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向作為(wei) 科技創新主體(ti) 的企業(ye) 流動,通過人才流動才能真正實現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雙鏈聯動和驅動。

  國內(nei) 許多單位在前期的科研組織模式和實踐中,已嚐試建立一些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企業(ye) 、金融資本等多元融合的科技創新模式,以此實現科學統籌和協同攻關(guan)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jue) 了雙鏈聯動和雙鏈驅動問題,進一步推動了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入融合。這類科技創新模式主要有兩(liang) 方麵內(nei) 涵: 一是形成人才與(yu) 技術共同體(ti) ,通過創新第一要素“人才”在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間的高效有序流動,來解決(jue) 雙鏈孤立問題,實現雙鏈聯動,包括始終堅持需求導向,強調市場驅動,堅持“做有用的科研”,破除對於(yu) 人才的“四唯”評價(jia) 模式。二是形成利益與(yu) 文化共同體(ti) ,共同解決(jue) 原生動力和激勵問題,從(cong) 而實現雙鏈驅動,包括堅持文化理念趨同和榮譽利益共享,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作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將堅決(jue)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創新科研模式,堅持做有用的科研,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貢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