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河北雄安構建現代化教育體係:未來三年推進多樣化教育供給

發布時間:2022-11-24 09:25: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 近日,河北雄安新區發布構建現代化教育體(ti) 係三年行動計劃。圍繞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立足新區基礎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推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

  此次行動計劃立足於(yu) 滿足疏解人群和三縣群眾(zhong) 需求,根據三縣和各片區功能定位,打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教育,實現新區教育差異化、多樣化發展。著力打造學前教育課程提升工程、“雙減”提質工程、高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以及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工程。

  其中,要建立完善的教研工作體(ti) 係,落實課程審議製度,形成區域層麵課程實施指導手冊(ce) ;開展幼兒(er) 園課程遊戲化建設項目評選,形成雄安樣板和範例;健全幼小銜接機製,研製銜接課程;常態化開展辦園行為(wei) 督導。

  2022年組織開展課程遊戲化項目評審,選樹培育20個(ge) 優(you) 秀項目。每季度開展幼小銜接研討和現場推進會(hui) ,明確幼兒(er) 銜接階段性目標。2023至2024年,建立常態化課程研討機製,研製課程資源手冊(ce) 。全麵推行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建立健全聯合教研機製。2025年,形成本地區成熟的課程資源手冊(ce) ,建立完善的幼兒(er) 園質量評估體(ti) 係,全麵提升學前課程實施質量。打造紮實全麵的義(yi) 務教育。以課堂、作業(ye) 為(wei) 抓手,全麵提高新區義(yi) 務教育教學質量。實施“雙減”提質工程,有效減輕中小學生過重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明顯緩解教育焦慮。到2025年,打造20個(ge) “雙減”示範校。

  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形成雄安新區課堂教學特色,確保課堂教學優(you) 質高效;建立具有雄安特色的作業(ye) 規範體(ti) 係;100%小學開展工作日“5+2”課後服務、100%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習(xi) 服務;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大壓減,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全麵規範、監管有力。2022年,形成雄安新區課堂教學特色,建立具有雄安特色的作業(ye) 規範體(ti) 係。指導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良性發展,遴選優(you) 質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yu) 校內(nei) 課後服務。2023至2024年,進一步提高課後服務質量,科學設置作業(ye) 總量、時長和質量;常態化開展校外培訓監管。2025年,各縣、片區形成成熟的教學和作業(ye) 體(ti) 係,課後服務體(ti) 係更加完善。

  建立普通高中教科研體(ti) 係;完善普通高中課程體(ti) 係;建立專(zhuan) 兼職結合的學生發展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初中起始的學生跟蹤培養(yang) 台賬,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一個(ge) 學生的潛力。2022年形成《雄安新區普通高中教科研體(ti) 係》,2023年形成《雄安新區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jia) 體(ti) 係》,2024至2025年新增2所省級示範性高中、打造3所特色普通高中。打造產(chan) 教融合的職業(ye) 教育。強化中職教育基礎地位,優(you) 化中職學校布局,改善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提升中職教育吸引力,到2025年,三所職教中心分別增加3個(ge) “3+2”中高職銜接專(zhuan) 業(ye) ,培育1個(ge) 職教集團,評選建設3個(ge) 示範性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每年評選認定1個(ge) 產(chan) 教融合示範企業(ye) 。實施中等職業(ye) 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到2025年三縣職教中心辦學條件全部達到省級標準,辦學水平顯著提高,優(you) 化各片區職業(ye) 院校布局,謀劃建設雄安技師學院。加強與(yu) 京津冀地區高職院校合作,擴大三縣中職學校中高職貫通銜接培養(yang) 試點數量和規模,提高三縣中職學校五年製高職學生占比。

  修煉師德修養(yang) 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增強教育教學科研素養(yang) ,提升學校管理能力。2022年,製定雄安新區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計劃,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全覆蓋培訓,大力提升校長隊伍管理水平;2024年,開展項目課題實施情況質量評估,形成階段性成果。到2025年,培養(yang) 造就700名左右新區骨幹教師、300名左右新區名師、50名左右新區名校長和3~5名教育家型教師。設立60個(ge) 名師工作室和20個(ge) 名校長工作室,每三年為(wei) 一個(ge) 周期,每年分別給予資金補貼,出台《雄安新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管理辦法》,賦予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創新突破、資源共享的責任使命。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