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遭破壞,波蘭挨導彈:“黑手”在歐洲若隱若現
【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赫爾辛基11月23日電(記者張智勇)俄烏(wu) 衝(chong) 突已持續了近九個(ge) 月,對歐洲來說已不再是“短痛”了。現在,令歐洲人越來越心慌和疑慮的是近來接連發生的“無主”突發事件:先是“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同時異常泄漏,後是波蘭(lan) 東(dong) 部突遭導彈襲擊。一樁樁可能誘發俄烏(wu) 衝(chong) 突擴大化的意外,背後仿佛有雙“黑手”在歐洲若隱若現。
11月18日,瑞典檢察院發表聲明,確認“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是一起嚴(yan) 重的“蓄意破壞”。牽頭調查的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在通報中表示,在波羅的海爆炸現場進行調查時獲取了大量物證,已經開展的技術分析顯示,現場的幾個(ge) 物品上都有爆炸物的痕跡,可以確認該事件是一起嚴(yan) 重的蓄意破壞。馬茨·永奎斯特還強調,目前暫不會(hui) 提供進一步信息,以便調查人員能夠在不受外界幹擾的環境下繼續工作。
調查,為(wei) 何隻能獨立進行?
到目前為(wei) 止,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等多方都向波羅的海地區派出過針對“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的調查船,工作人員通過對管道底部進行拍照、檢查和研究來調查事件發生的原因。
丹麥方麵10月中旬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管道損壞是由劇烈爆炸造成的。瑞典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11月18日表示,對“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的初步調查“非常複雜且全麵”,技術分析仍在繼續,以期“得出更加可靠的結論”,初步調查工作的目標是通過分析發現嫌疑人。看來,瑞典對該事件的調查工作已取得進展並將繼續進行。
10月底,俄羅斯國防部曾表示,有英國專(zhuan) 家參與(yu) 了對“北溪”天然氣管道和俄黑海艦隊的襲擊。英國國防部隨即否認了俄方說法。俄總統新聞秘書(shu) 佩斯科夫隨後表示,瑞典方麵的信息已支持“北溪”管道泄漏是遭“蓄意破壞”或“恐怖襲擊”所致,再次證實俄方掌握的情況。佩斯科夫認為(wei) ,繼續調查和找到“幕後黑手”至關(guan) 重要。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e) 股份公司也獲準參與(yu) 現場調查,公布的有關(guan) 調查情況與(yu) 瑞典的調查結果相近。
很多人不禁會(hui) 問,對於(yu) 如此重大而且涉及多方的事件,為(wei) 何不能組建聯合調查組?德國媒體(ti) 此前透露,德國、瑞典和丹麥原本有計劃成立聯合調查組,但後來瑞典和丹麥先後拒絕了。瑞典方麵的理由是,聯合調查將會(hui) 給瑞典強加一些“不必要的義(yi) 務”,由於(yu) 這起調查涉及與(yu) 國家安全相關(guan) 的敏感信息,因此調查結果的敏感度太高,無法與(yu) 其他國家分享。丹麥也給出了類似的理由。俄羅斯方麵也曾向瑞典和丹麥提議,讓俄羅斯以及俄天然氣工業(ye) 股份公司參與(yu) 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的聯合調查,但兩(liang) 國均以國家安全為(wei) 由拒絕。
在當時調查完全未啟動的情況下,瑞典和丹麥就擔心調查結果有不宜與(yu) 各方分享的敏感信息,並因此放棄明顯能提高調查質量和速度的聯合調查模式,兩(liang) 國態度的變化令人不解甚至生疑:兩(liang) 國準備向德國、歐盟和世人隱瞞什麽(me) 不便分享、見不得人的“敏感信息”?這種“敏感信息”是與(yu) 俄羅斯有關(guan) ,還是與(yu) 其他國家有關(guan) ?
誰搞定了“北溪”?
“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誰?目前各國進行的調查距離找到“黑手”還有多遠?近日,榮獲丹麥調查新聞協會(hui) 最佳調查新聞格雷弗獎的記者彼得·恩斯特維·拉斯穆森給出了他的答案。
11月15日,拉斯穆森在獨立在線媒體(ti) OLFI刊發題為(wei) 《許多跡象表明,美國人是破壞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的幕後黑手》的長文,明確指出,美國破壞“北溪”管道的行動並不令人驚訝,這是美國長期以來最明確、最有計劃和最公開的“秘密行動”;而俄羅斯通過偷偷炸毀“北溪”來傳(chuan) 遞其有能力攻擊歐洲關(guan) 鍵基礎設施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隻有一個(ge) 國家對徹底終結德國大量采購俄羅斯天然氣有明顯的興(xing) 趣,那就是美國。事實上,多年以來,美國一直在敲打德國,警告德國不要繼續與(yu) 俄羅斯進行油氣貿易。
拉斯穆森認為(wei) ,美國早就公開了它對“北溪”管道的行動計劃。今年2月上旬,德國總理訪問美國時,美國總統拜登在回答一名德國記者提問時表示,如果俄羅斯的坦克和軍(jun) 隊跨過與(yu) 烏(wu) 克蘭(lan) 的邊界線,那麽(me) “北溪”2號管道將不複存在,我們(men) 將終結它。當時拜登還明確重複說:“我向你保證,我們(men) 能夠做到。”事實上,特朗普在總統任期內(nei) 也一直批評德國與(yu) 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拜登在2月份的聲明不過是多年來美國對德國發出越來越強烈警告的高潮。然而,德國似乎並沒有認真對待美國的威脅。
拉斯穆森指出,在9月26日“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爆炸前的幾周至幾個(ge) 月時間裏,有美國及北約成員國大量船隻在波羅的海海域活動,具備在博恩霍爾姆附近進行爆炸所需要的一切必要能力。這些船隻的活動主要以北約框架下的演習(xi) 為(wei) 主,其中,美國戰列艦基爾薩奇號等船隻於(yu) 9月21日駛過爆炸點所在的博恩霍爾姆東(dong) 北部。
拉斯穆森認為(wei) ,通過炸毀“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美國人終止了德國直接從(cong) 俄羅斯購買(mai) 天然氣的能力,切斷了從(cong) 歐洲流向俄羅斯的資金流。同時,美國也對德國暗示:作為(wei) 老大哥,我這次是認真的。拉斯穆森認為(wei) ,歐洲國家必須增加國防預算,以便有能力保護自己。
另一位丹麥記者延斯·阿斯比約恩·博根撰文指出,“北溪”管道泄漏事件伊始,很多人馬上就叫喊是俄羅斯人幹的,但波蘭(lan) 前防長、現議員拉德克·西科爾斯基卻發推文稱,責任在美國。西科爾斯基對俄羅斯一貫持批評立場和態度,從(cong) 來就不親(qin) 俄。
上述北歐人士的看法與(yu) 一些美國人相仿,如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美前國防部高級顧問麥格雷戈等美國人均認為(wei) ,管道泄漏事故“最有可能的肇事者就是美國和英國”。正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實名爆料的消息稱,“北溪”管道發生泄漏後,時任英國首相特拉斯很快向美國國務卿發送了一條頗為(wei) 耐人尋味的短信,內(nei) 容是“搞定了”。
又是誰炸了波蘭(lan) ?
戰火中,沒有什麽(me) 是意外的。11月15日夜間,波蘭(lan) 東(dong) 部鄰近烏(wu) 克蘭(lan) 邊境的地區突遭導彈襲擊,造成2人死亡。如同“北溪”管道泄漏事件一樣,俄羅斯第一時間成為(wei) 一些人的指責對象。部分當地媒體(ti) 和官員聲稱,可能是俄羅斯的導彈墜入了波蘭(lan) 領土;烏(wu) 克蘭(lan) 方麵更是第一時間稱,責任在俄羅斯。在俄國防部發表聲明予以否認後,烏(wu) 克蘭(lan) 外長又指責這是俄羅斯的“陰謀論”,聲稱導彈不是由烏(wu) 克蘭(lan) 防空係統發射的,部分波蘭(lan) 媒體(ti) 也指責俄羅斯的反應是一種蓄意挑釁。
如果導彈真的如烏(wu) 克蘭(lan) 堅稱來自俄方,則意味著俄羅斯可能會(hui) 因此觸發北約啟動共同防衛機製第5條,引燃俄羅斯與(yu) 北約的直接戰爭(zheng) ,其規模完全不是俄烏(wu) 衝(chong) 突可以比擬的,全球性戰爭(zheng) 的可能性將大為(wei) 增加。好在波蘭(lan) 方麵宣布初步調查結果認為(wei) ,導彈極有可能是烏(wu) 克蘭(lan) 防空部隊發射的。美國和北約也立即發表聲明認同波蘭(lan) 政府的調查結果,為(wei) 事件降溫。
分析人士認為(wei) ,此事的關(guan) 鍵還在於(yu) 烏(wu) 克蘭(lan) 的導彈是有意還是無意“落入”波蘭(lan) ,烏(wu) 克蘭(lan) 堅稱導彈來自俄羅斯的說法用意何在。的確,在波蘭(lan) 及北約共同調查並迅速得出結論的情況下,澤連斯基總統仍堅稱“我毫不懷疑,那不是我們(men) 的導彈”,這就讓人無語了。
不過11月18日,波蘭(lan) 多名議員已要求烏(wu) 克蘭(lan) 政府向導彈爆炸事件的遇難者家屬道歉和賠償(chang) 。議員布勞恩稱,烏(wu) 克蘭(lan) 總統才是“最主要挑釁者”,波蘭(lan) 政府應重新考慮在俄烏(wu) 衝(chong) 突上“放棄中立是否明智”的問題。法國國民議會(hui) 議員、前總統候選人尼古拉杜邦·艾格南於(yu) 19日公開呼籲,法國應停止支持烏(wu) 克蘭(lan) 總統,稱澤連斯基在波蘭(lan) 導彈事件上的言論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hui) 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日前指出,波蘭(lan) 導彈事件再次表明,西方對俄羅斯發動的混合型戰爭(zheng) 正在提高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概率。俄方還認為(wei) ,波蘭(lan) 因導彈襲擊產(chan) 生的反俄情緒不可接受。
在仍看不見結束曙光的俄烏(wu) 衝(chong) 突進程裏,這些發生在歐洲的突發事件暴露出戰爭(zheng) 擴大化的風險是現實存在的。為(wei) 了避免這樣的意外引燃更大規模的戰爭(zheng) ,歐洲必須警惕那雙擅長隱於(yu) 深暗處翻雲(yun) 覆雨的“黑手”,並讓其現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