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年輕人為何鍾情於新國貨
【光明時評】
作者:王丹
在剛結束不久的電商購物節中,國貨品牌成績亮眼。在某電商平台的第一輪售賣中,開售1個(ge) 小時就達成過億(yi) 元成交額的,有過半比例為(wei) 國貨品牌。在多個(ge) 電商平台和渠道的銷售額增速和排位競爭(zheng) 中,國貨品牌也都取得了不俗戰績。某平台熱賣商品榜前100中,國產(chan) 商品占比超九成。甚至在消費中出現“反向海淘”,即不少海外消費者通過國內(nei) 電商平台購買(mai) “中國貨”。不少網友感歎,“過去電商購物節都是外國大牌唱主角,現在國貨品牌已在追趕中實現逆襲”。
其實,國貨的崛起並不是什麽(me) 新話題。近年來,國貨的流行作為(wei) 一種消費趨勢甚至亞(ya) 文化日趨顯著。而在購物狂歡中與(yu) 一眾(zhong) 國際品牌短兵相接並占得上風,不過再次印證了這一點。一項關(guan) 於(yu) 國潮品牌消費洞察的報告顯示,從(cong) 2011至2021年十年間,國潮搜索熱度增長超5倍。
過去,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國貨多不夠洋氣,就算品質與(yu) 進口品牌相當,美譽度也多被矮化,作為(wei) “平替”存在。不過似乎也就是幾年光景,國貨立起了新的“人設”——一些老字號走出了屬於(yu) 自己的跨界節拍和創新步伐,不僅(jin) 爆款頻出,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施展出不小的影響力;而那些才誕生不久的新銳國貨品牌更是爆發力驚人,它們(men) 直接創造了新的品類,開辟了新的賽道並成功領跑。
人們(men) 選擇某一種甚至某一品類的國貨商品,當然可以解釋為(wei) 是對商品高品質、高性價(jia) 比投下的信任票。但當這種選擇趨勢出現在服裝、化妝品、食品、日用品甚至手機、汽車等更多高科技含量的領域中時,與(yu) 其說這種被信任的對象是某一具體(ti) 的品牌或品類,不如說是整個(ge) “中國製造”。
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更深更快融入全球分工體(ti) 係,中國製造得以不斷實現轉型升級,並由此鍛造出更為(wei) 強勁的供應鏈以及整體(ti) 更具競爭(zheng) 力的研發、設計和生產(chan) 能力。這種實打實的製造能力,很好滿足了人們(men) 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一些人過去固守的消費觀念。沒有強大製造能力的支撐,而空有“情懷濾鏡”,無法撐得起這一輪國貨崛起浪潮。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電商生態體(ti) 係日趨完善,新的一批網絡消費及社交分享平台快速崛起。這些新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不斷湧現的創新,疊加中國超大規模的互聯網用戶群體(ti) ,使得低成本的數字化營銷和產(chan) 品數字化轉型,成為(wei) 中國製造獨特的巨大優(you) 勢。借助這些銷售新渠道和營銷新打法,國貨品牌得以重新找到新消費人群並與(yu) 之實現更深刻的連接;對各類大數據的沉澱及利用,讓這些品牌能夠更深刻洞察消費新需求新場景,對快速迭代的消費需求作出更快更準的回應,並反向作用於(yu) 生產(chan) 和設計環節。由此引發的一係列改變,給了中國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hui) 。
相關(guan)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國潮消費由90後、00後貢獻。越來越多的年青一代鍾情於(yu) 新國貨,已成為(wei) 國貨消費中不可小覷的主力軍(jun) 。新一代年輕群體(ti) 出生並成長於(yu) 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的時代,由此帶來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讓他們(men) 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和平視的視角麵對那些進口大牌。他們(men) 追逐國貨,追崇國貨產(chan) 品中被重新現代化演繹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追求獨特的東(dong) 方審美品位,並在消費國貨的過程中實現個(ge) 性的彰顯、自我意識的表彰與(yu) 身份的認同。這也就不難解釋,為(wei) 何國潮的流行不僅(jin) 局限在有形的消費品中,而且在文化娛樂(le) 等領域實現全麵爆發。
這一輪國貨的快速崛起,帶給人們(men) 更多的驚喜和振奮,也讓之後的競爭(zheng) 更加激烈和殘酷。消費互聯網等紅利總有消退的時候,唯有長期保持穩定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以硬實力代言“中國製造”,國貨的春天方將永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