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龍泉 千峰翠色入瓷來

發布時間:2022-11-25 10:20:00來源: 人民日報

  浙江龍泉上垟鎮木岱口村,天剛剛亮,曾芹記古窯坊窯主曾世平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燒一回窯要準備小半年時間。”曾世平坐在窯爐旁,手中刀具變換,修坯一絲(si) 不苟。輪盤飛轉,順著刮刀,泥屑打著卷落在台麵上。不一會(hui) 兒(er) ,一件青瓷泥坯便完工了。窯爐旁,有碼放整齊的柴火,還有取自山上的泥土。

  地處浙西南大山之中的龍泉,風光秀麗(li) ,人傑地靈。連綿起伏的山巒上,遍布著燒製青瓷所需要的瓷土、紫金土等原料。泥土和石塊,經過窯工的巧手,與(yu) 窯火碰撞,化身晶瑩如玉的青瓷,奪得千峰翠色來。

  龍泉青瓷始於(yu) 魏晉,鼎盛於(yu) 宋元,以瓷質細膩、線條流暢、造型端莊、色澤純潔著稱於(yu) 世。龍泉,這座浙西南的小城,因美麗(li) 的釉彩,閃動千年。

  千載窯火

  一方水土,孕育精湛技藝

  閑暇時,曾世平偶爾會(hui) 到西街走一走,尋覓青瓷的舊時光,也為(wei) 作品尋找新靈感。

  老街地處龍泉西部,故稱“西街”,自唐代建縣時便已存在。老街建築多為(wei) 兩(liang) 層磚木結構,下為(wei) 店鋪,上為(wei) 臥房,倚欄觀景,宋代修築的沿街水渠碧波蕩漾。

  西街的興(xing) 盛與(yu) 青瓷淵源頗深。據記載,曆史上西街鋪麵八百間,青瓷一度是西街商鋪的主要商品,今日這裏依然分布著劍鋪、瓷號、中藥店、老棕鋪等各色商店。“甌江兩(liang) 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輸船舶來往如織”。翻閱《龍泉縣誌》,仿佛能看見當時的繁盛。西街一側(ce) 的龍泉溪,地處甌江上遊。古時,滿載青瓷珍品的貨船就從(cong) 街旁的古渡碼頭出發,運貨出海,成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外銷瓷的主力產(chan) 品之一。當地的《雲(yun) 水謠》傳(chuan) 唱至今:渠清莫疑水淺,瓷片班班似魚鱗。

  忙活了小半年之後,曾世平準備開窯燒製青瓷。

  將木柴備好,點燃窯火,一時煙霧蒸騰。依山而建的窯爐,遠望似一條長龍,因此古窯又稱“龍窯”,傳(chuan) 承著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方法。曾世平家中的古龍窯,窯火至今未斷,保持每年兩(liang) 燒。

  《曾氏族譜》記載:“清鹹豐(feng) 元年,曾姓太祖(字微士)於(yu) 木岱口村建窯燒瓷,曆數代,易數窯。”曾家龍窯32米長,共分22室,一次可燒1萬(wan) 餘(yu) 件。高嶺土經粉碎淘洗之後,練泥成型,再曆修坯、裝飾、素燒、上釉等多道工序,方可放入匣缽中裝窯。在龍窯內(nei) ,用木柴燒足一天一夜後再冷卻三天三夜,才能大功告成。

  燒窯時,曾世平一刻也不能鬆懈。他要和窯工們(men) 一起,晝夜守在龍窯兩(liang) 邊,觀察火焰的顏色,並通過每室兩(liang) 邊的投柴孔增補柴火,直到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那是燒出上好青釉色的溫度。

  得益於(yu) 龍泉得天獨厚的礦石和高嶺土,龍泉青瓷手感溫潤如玉。“原料之外,火候的把控更為(wei) 重要。”曾世平說,控溫稍有不慎,便會(hui) 變形和產(chan) 生色差。即便曾世平經驗老到,時時刻刻蹲守在窯前,最終的成品率依舊不過1/10。“土與(yu) 火的結合,人工很難掌控,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話雖如此,曾世平依然堅持傳(chuan) 承古法燒製技藝。

  千餘(yu) 年的燒製過程中,龍泉窯形成了以哥窯和弟窯為(wei) 代表的窯址。出現於(yu) 南宋的黑胎厚釉開片瓷器,產(chan) 自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白胎厚釉,釉色青碧柔和的則出自弟窯。其中,粉青和梅子青是傳(chuan) 統青瓷釉色之美的代表。

  “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2009年,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也是中國陶瓷界至今唯一入選的項目。

  千錘百煉

  藝術珍品,服務百姓生活

  在龍泉,青瓷是藝術品,也是日用品。千百年來,青瓷器皿的光彩,不僅(jin) 收藏在博物館裏,陳列在西街的店鋪中,也在裝點著普通人家的茶幾、餐桌、陽台。

  釉色是青瓷之魂。好的釉色配方需要數百次試驗才能成功。因此,古代匠人們(men) 的製釉配方往往師徒相傳(chuan) ,秘而不宣。

  “1957年,上垟鎮設立了國營龍泉瓷廠及青瓷研究所,使龍泉青瓷生產(chan) 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恢複到較高水平。”82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正聰回憶。多方努力下,近乎失傳(chuan) 的龍泉青瓷釉料配比方法得以基本恢複。

  午後,暖陽斜照。原有的瓷廠早已不在,曾經的辦公大樓、職工食堂、大煙囪卻依舊保留,舊址成為(wei) 青瓷特色旅遊小鎮的一部分。退而不休的毛正聰正在龍泉青瓷大師園工作室裏忙活。隻見他將素燒完成的坯體(ti) ,放入配好釉料的釉桶中,將坯體(ti) 浸入釉漿後取出,使釉漿均勻地附著於(yu) 坯體(ti) 表麵,而後又將釉漿注入坯體(ti) 內(nei) ,來回旋蕩,使釉漿滿布內(nei) 壁……經過蕩釉、浸釉、塗釉、噴釉等幾個(ge) 步驟後,施釉方才完成。厚釉青瓷則要施釉數層,施一層素燒一次,反複多次,才是正燒。

  “龍泉青瓷最經典的精髓是釉色,最高的境界是似玉非玉,你可以在這方麵探索。”多年前,一位故宮博物院專(zhuan) 家對他說的話,毛正聰始終記得。“想要重現輝煌,乃至有所突破,技術的革新必不可少。”毛正聰說,相比龍窯,液化氣窯有不斷創新的可能。20世紀90年代,毛正聰在景德鎮看到燒液化氣的梭式窯後深受啟發,改造出人工控製的新式窯爐,解決(jue) 了釉發色不純正和不穩定等難題。“古法燒製的青瓷代表了千年技藝的傳(chuan) 承,現代化的氣窯則讓影響因素更加可控,結合釉料配製工藝的突破,才有當代青瓷的中興(xing) 。”毛正聰說。

  從(cong) 紫銅色釉到高溫黑色釉再到虎斑色釉、赫色釉……有了現代科技助力,現代青瓷產(chan) 品設計和創意愈加豐(feng) 富。幾十公裏外,龍泉小梅鎮大窯古窯址。這座窯場曾經代表了青瓷燒製技藝的高峰,山坡上50餘(yu) 處窯址,遍布青瓷殘片。毛正聰對這裏十分熟悉,靠多年經驗以及對考古發掘瓷片的反複對比,他多次修改配方,在傳(chuan) 統龍泉青瓷釉料配製技藝研究上取得突破,最終找回歲月淘洗中的釉色,讓純正的梅子青、粉青、鐵胎哥窯青瓷重獲新生。

  毛正聰的兒(er) 子毛偉(wei) 傑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在父親(qin) 帶領下潛心鑽研青瓷技藝。夕陽下,父子倆(lia)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一旁的倉(cang) 庫內(nei) ,燒製好的青瓷小碗等日用瓷器已經打包完畢,將陸續發往全國各地,走上老百姓的茶幾餐桌……“青瓷既是藝術品,也要服務於(yu) 人們(men) 的生活。”毛偉(wei) 傑說。

  千變萬(wan) 化

  以青春樣貌,融入城市生長

  取窯磚、開窯門、取匣缽、開匣缽……隨著一聲雄渾的“開窯咯”,位於(yu) 龍泉寶溪鄉(xiang) 溪頭村的金品龍窯,完成了又一批青瓷的古法燒製。

  “開窯之前基本上都已經被預定了,不愁沒銷路。”現任窯主金朝軍(jun) 說,2017年以來,一場場以“不滅窯火”為(wei) 主題的傳(chuan) 統龍窯燒製技藝活動持續開展,人氣十足,讓古龍窯重煥活力。他和許多村民還辦起民宿,開展青瓷研學活動。依托良好生態,當地與(yu) 青瓷相關(guan) 的旅遊路線很受歡迎。

  “老街在城裏,不僅(jin) 可以賣青瓷,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傳(chuan) 統技藝。”夜色將近,金朝軍(jun) 的妻子陳金霞帶上家中新近燒製的青瓷,準備前往西街的鋪子。古街裏還有不少青瓷店,有的主打青瓷文創產(chan) 品,有的將青瓷文化和書(shu) 店、咖啡吧跨界結合,吸引眾(zhong) 多年輕人。

  “傳(chuan) 統也好,現代也罷,傳(chuan) 承好才能走向世界。”在家中的作品陳列室裏,金朝軍(jun) 有些激動地向記者展示著手機裏的幾張照片,那是不久前對外開放的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文潤閣。

  夜幕初垂,幾百公裏外,良渚遺址旁的文潤閣在燈光的映照下溫潤靈動。館閣入口處,青瓷屏扇門一字排開。以梅子青為(wei) 基準色的四色瓷板排布巧妙,深深淺淺,當各樘屏扇轉動方向合成整體(ti) ,遠遠望去,仿佛青綠之色在畫紙上暈開。

  《詩經》有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古人以“瓷”仿“玉”,出自龍泉窯的青瓷屏扇色澤如玉,最有溫潤的感覺。如今,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交融中,作為(wei) 文化名片的青瓷走出龍泉,迷人的青瓷翠色以更多樣的方式,更青春的麵貌,為(wei) 更多人所知。

  龍泉青瓷產(chan) 業(ye) 園的工作室裏,現代化的智慧窯爐,實現自動調節各個(ge) 燒製時段的溫度;研發的傳(chuan) 統龍泉青瓷瓷土標準化生產(chan) 應用,實現了青瓷原料規模化穩定生產(chan) ;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開啟了培養(yang) 青瓷高職人才之路……從(cong) 青瓷小鎮到青瓷文化創意基地,再到青瓷創客園、龍瓷國貿城,無論市民、遊客還是創業(ye) 者,都能感受到濃鬱的瓷元素和瓷文化。

  “龍泉不到30萬(wan) 人口中,約有1.6萬(wan) 人從(cong) 事青瓷行業(ye) ,各地慕名前來學習(xi) 青瓷燒製技藝的人絡繹不絕,許多人更選擇留在當地創業(ye) 。”當地文化學者王振春說,龍泉傳(chuan) 統的青瓷製造業(ye) 已經成為(wei) 集生產(chan) 製作、藝術品創作、技術研發、產(chan) 品銷售及文化推廣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產(chan) 業(ye) 。當地文旅部門還開發數字應用,搭建展陳線上平台,推動非遺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不久前在杭州舉(ju) 行的第五屆世界青瓷大會(hui) 上,龍泉青瓷之美驚豔眾(zhong) 人。

  眼下,金朝軍(jun) 的女兒(er) 金宏楊正在浙江機電學院陶瓷係學習(xi) ,畢業(ye) 後她準備回到家鄉(xiang) 寶溪,繼續學習(xi) 青瓷手藝,開創自己的事業(ye) 。

  歸途之中,記者點開了手機上的一則視頻。短短幾十秒,呈現了青瓷從(cong) 瓷土到藝術品的蛻變。“你們(men) 知道龍窯柴燒的青瓷有什麽(me) 不一樣嗎?”忙了一整天,晚上得了空,曾世平的女兒(er) 曾琳玥在直播間,向天南海北的網友講述龍泉青瓷的故事。

  一方水土的風情,煙雨江南的魅力,融於(yu) 瓷上。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青瓷,也將文化基因持續注入龍泉的未來。(本報記者 李中文 竇 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