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金曲當為時代留聲

發布時間:2022-11-30 09: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司思(中國音樂(le) 學院藝術管理係副教授、中國音樂(le) 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

  近年來,樂(le) 壇關(guan) 於(yu) 金曲的討論從(cong) 未停止,但對於(yu) 金曲的定義(yi) 並沒有形成一個(ge) 統一的標準。我們(men) 一旦談起金曲,總會(hui) 提到“經典”二字。很多樂(le) 迷習(xi) 慣把至今仍在傳(chuan) 唱的《晴天》《戀曲1990》這樣的經典老歌稱為(wei) 金曲。這些經典老歌,無不經受了歲月的洗禮,且持續散發著藝術魅力。由此可見,一首歌曲要成為(wei) 金曲,首先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騰訊音樂(le) 數據研究院日前發布的《金曲研究實驗》報告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除了歌曲品質外,金曲需要具備持久的流傳(chuan) 度,這是反映大眾(zhong) 接受度的關(guan) 鍵指標。

  什麽(me) 樣的歌曲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洗禮,成為(wei) 經久不衰的金曲?1920年,劉半農(nong) 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創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這一著名詩篇。趙元任先生根據詩詞內(nei) 容創作的同名歌曲,成為(wei) 一首跨世紀、跨時代的金曲。在這首歌曲中,有人聽到愛情,有人看到四季,但更多的,還是感受到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海外學子對祖國母親(qin) 的憂思和熱愛。

  所謂時間的洗禮,其實就是對一代人的情感及一個(ge) 時代烙印的記錄。被刻寫(xie) 進音符的時代性其實是金曲最為(wei) 珍貴的內(nei) 涵。由此可見,無論是高雅音樂(le) ,還是通俗歌曲,隻要能承載一代人的回憶,傳(chuan) 唱一個(ge) 時代的精神,同時兼具一定的藝術品質,就能成為(wei) 曆史的留聲機和人們(men) 傳(chuan) 唱的金曲。

  在藝術美學的視野下,音樂(le) 作品的價(jia) 值最終要通過受眾(zhong) 來實現。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和伊塞爾曾指出,一部藝術作品的價(jia) 值包含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來源於(yu) 作品本身,另一方麵則是受眾(zhong) 賦予的。每個(ge) 時代的受眾(zhong) ,受年齡、文化、職業(ye) 、環境、興(xing) 趣、愛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因生活在同一時代而存在某種一致的審美傾(qing) 向。因此,金曲是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基於(yu) 大眾(zhong) 審美和情感的一致性逐漸形成的。在受眾(zhong) 個(ge) 性與(yu) 共性的共同作用下,一個(ge) 時代的金曲既特色鮮明,又百花齊放。《金曲研究實驗》報告列出了一份近五年的金曲歌單,歌單中有近兩(liang) 年大火的《孤勇者》,也有《如願》《光的方向》等影視歌曲,還有《萬(wan) 疆》《九張機》等國風歌曲。從(cong) 中可以看出,當下流行的金曲無論風格還是形式,都沒有固定範式。

  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會(hui) 受到技術的影響。在技術快速發展的全媒體(ti) 時代,歌曲的製作、傳(chuan) 播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音樂(le) 作品被流水線般的生產(chan) 線快速製作出來,網絡歌曲大量湧現。未來,金曲何去何從(cong) ?新的時代環境下,金曲的走勢有兩(liang) 個(ge) 趨向。一方麵,技術的便利性降低了音樂(le) 的創作和發布門檻,因此金曲創演者不再隻是專(zhuan) 業(ye) 音樂(le) 人,音樂(le) 的創演能夠全民參與(yu) ,音樂(le) 的傳(chuan) 播渠道和載體(ti) 也由以往的廣播、電視、唱片,轉向以移動互聯網為(wei) 平台的各種App,傳(chuan) 播形式也將由過去單純的音頻轉向音視頻相結合。另一方麵,金曲創作也麵臨(lin) 著挑戰。隨著審美水平的提升和審美需求的多樣化,人民群眾(zhong) 對金曲的內(nei) 容、形式、品質等要求會(hui) 越來越高,廣大音樂(le) 工作者隻有守正創新,努力提升自身業(ye) 務水平,才能不斷創作出留得下、唱得響、傳(chuan) 得開的金曲。

  如何才能創作出呼應時代精神、滿足人民需求的金曲?從(cong) 近幾年的金曲創作來看,無論是《燈火裏的中國》《萬(wan) 疆》,還是《星辰大海》《看山看水看中國》,它們(men) 無不散發著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主線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主線的時代精神,體(ti) 現出當代時尚的審美趣味,實現了潮流與(yu) 傳(chuan) 統相交融。“紅日升在東(dong) 方,其大道滿霞光”“燈火裏的中國胸懷遼闊,燈火漫卷的萬(wan) 裏山河”“攜青春向你走來,跨越星辰大海,赤子心熱血澎湃,用青春譜寫(xie) 精彩”……一首首金曲,既是時代的圖像,又是時代的回響。當這些新時代的金曲響起,我們(men) 熱淚盈眶,我們(men) 充滿力量。心有所向,和歌而行。新時代的音樂(le) 工作者,應守正道、譜新曲,為(wei) 人民而歌、為(wei) 時代留聲,以更多的金曲凸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唱響偉(wei) 大新時代的美好華章。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