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鄉村裏有了“文藝範”
文苑花巷、青年作家公寓、文學特色民俗館……漫步在江西省弋陽縣龜峰腳下的江廖肖國際文學村,濃鬱的文學氣息撲麵而來。依托文學村概念,創新文旅融合模式,小村莊變身“田園文化綜合體(ti) ”,吸引了大批“粉絲(si) ”。
近年來,江西各地在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注重挖掘鄉(xiang) 村文化內(nei) 涵,不斷擦“亮”書(shu) 香古色,以文藝賦能鄉(xiang) 村旅遊,湧現出一批像江廖肖國際文學村一樣“文藝範”十足的鄉(xiang) 村,讓鄉(xiang) 村旅遊成為(wei) 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文藝”融入鄉(xiang) 村建設
走進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鎮江口村,一幅夢裏水鄉(xiang) 的水墨圖在眼前漸漸舒展開來,萍水河迤邐流淌,廊橋詩意橫臥,棧道迂回延伸……“0799藝術區”的白色屋群成了萍鄉(xiang) 文化藝術新地標,更把江口村塑造成了“網紅村”“文藝村”。
江西的一些地方在鄉(xiang) 村建設中融入“文藝範”,讓鄉(xiang) 村像文藝作品中描述的場景那樣讓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廢棄的糧庫被改造成民俗文化館,破舊的民房被修葺一新成為(wei) 家風家訓館……宜黃縣二都鎮白槎村通過挖掘民俗文化,搖身變成民俗氣息濃厚的秀美鄉(xiang) 村。“曾經髒亂(luan) 差,現在美如畫,村子生態底色中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氣息。”白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熊小紅說。
武寧縣九嶺山腳下的南屏村安逸又寧靜,青磚民居依山而建,窗外樹影浮動,屋內(nei) 彌漫著書(shu) 香茶韻。武寧縣生態環境優(you) 越,18個(ge) 鄉(xiang) 鎮中國家級生態鄉(xiang) 鎮就占16個(ge) 。近些年,武寧縣在大力建設“花園鄉(xiang) 村”的過程中,不斷把生態與(yu) 文化疊加,讓綠色與(yu) 古色相融,極大地豐(feng) 富了鄉(xiang) 村旅遊的內(nei) 涵。
進賢縣文港鎮是晏殊故裏,被譽為(wei) “中國筆都”。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文港鎮堅持打好“文化牌”,啟動一係列古建築保護維修工程,在斷瓦頹垣中將冷藏其中的毛筆文化曆史漸漸激活,打造出中國毛筆文化第一村周坊村、毛筆博物館等景點,不斷吸引遊客慕名觀古探幽。
窯下村是位於(yu) 蘆溪縣西南部的小山村,這裏分布的古窯址多達300餘(yu) 處。依托“千年古窯”特色稟賦,窯下村打造了窯文化研學中心,新建了古窯文化展示館、體(ti) 驗館,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景觀小品。“如今的窯下村盡顯古韻,趕到這兒(er) 的遊客都會(hui) 慢下腳步。”窯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廖小群說。
“文藝”留住鄉(xiang) 愁記憶
位於(yu) 南昌市灣裏管理局的雨田水巷民宿由兩(liang) 棟本地民房改建而成,包括九間風格迥異的客房以及咖啡館、瑜伽房、茶室、餐廳,設計采用了大量的麻石、紅瓦、土磚等充滿當地風情的材料,把濃濃的鄉(xiang) 愁印刻在民宿的每一個(ge) 角落。“旅遊不隻是觀光,更是休閑和體(ti) 驗。做民宿要有文化和創意,才能留住遊客的腳步。”雨田水巷民宿負責人陳亮說。
南昌梅嶺、景德鎮三寶村、新餘(yu) 凱光新天地……現在,江西一些鄉(xiang) 村充分利用城區近郊的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和客源市場,以古村古鎮、民俗風情等傳(chuan) 統文化或紅色文化為(wei) 依托,構建特色文化、深度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模式,滿足城市居民觀光、休閑、度假、追憶鄉(xiang) 愁的需求。
鉛山縣在建設秀美鄉(xiang) 村過程中,堅持守護鄉(xiang) 村之韻。在英將鄉(xiang) 東(dong) 山土牆部落秀美鄉(xiang) 村點,35棟20世紀60年代的黃土牆老屋被修繕改造成民宿,讓遊客走進“土牆部落”,就能激活一個(ge) 時代的記憶。
同樣把“鄉(xiang) 土風”和“文藝範”相結合的,還有豐(feng) 城市湖塘鄉(xiang) 。近年來,湖塘鄉(xiang) 為(wei) 了保護轄區古建築,累計投資2000多萬(wan) 元,用於(yu) 改善民生基礎設施,並將古村落保護與(yu) 特色產(chan) 業(ye) 相結合,發展具有古村落特色的鄉(xiang) 村旅遊。走進湖塘鄉(xiang) 坑裏村,一幢幢百年老宅、古戲台,喚起了許多遊客的兒(er) 時記憶。
東(dong) 山糯米酒是廬山市父老鄉(xiang) 親(qin) 忘不掉的“味覺記憶”。為(wei) 了讓醇厚酒味留續下來,溫泉鎮打造了東(dong) 山糯米酒文化村,修建文化街、品酒庭院、竹林步道等,將田園文化與(yu) 酒文化相結合。如今,深巷酒香越飄越遠。
“文藝”紮根鄉(xiang) 村土壤
在“中國儺(nuo) 文化第一村”撫州南豐(feng) 縣石郵村的儺(nuo) 神廟前,一場精彩的南豐(feng) 跳儺(nuo) 正在上演,吸引不少遊客和村民駐足觀看。石郵村駐村幹部曾淑敏介紹,為(wei) 了讓更多後人了解並繼承儺(nuo) 文化遺產(chan) ,村裏將一處古建築改建成“儺(nuo) 學堂”,開設“儺(nuo) 文化大講堂”。如今,“儺(nuo) 學堂”已成為(wei) 研學網紅“打卡地”。
安福縣洋門鄉(xiang) 嘉溪村是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至今保留明清以來的廬陵建築風格民居、祠堂等建築近百幢。近年來,當地在依托“中國傳(chuan) 統古村落”金字招牌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過程中,打造燒塔祈福、舞龍舞獅、南鄉(xiang) 請茶、南鄉(xiang) 婚俗表演等民俗文化體(ti) 驗,讓當地的“非遺”項目“活”起來。
每逢節假日,萍鄉(xiang) 市安源鎮“映山紅”藝術團、星火藝術團的成員們(men) 都會(hui) 緊鑼密鼓地排練節目。為(wei) 拉動鄉(xiang) 村旅遊,安源區著力打造文化鄉(xiang) 村,組織建設了鄉(xiang) 村文藝隊伍。這些“文藝輕騎兵”已累計為(wei) 群眾(zhong) 和遊客送上了200餘(yu) 場次視聽盛宴。“我們(men)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藝術團負責人李學雲(yun) 說,希望通過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節目,增強百姓文化獲得感,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
一個(ge) 個(ge) “文藝範”的鄉(xiang) 村不斷湧現,一粒粒文藝的種子不斷“生根發芽”。因地製宜、立足特色、深挖文化,近年來江西各地培育的一批鄉(xiang) 村文化IP,正在贛鄱大地激發更多發展活力。
(本報記者黃書(shu) 波,參與(yu) 采寫(xie) :王飛、譚恒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