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楊永林
12月1日,在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宮裏鎮華星石刻工藝廠,26歲的楊勇磊正手執鋼銼和鑿子,沿著石頭上的紋理精心打磨,在一刀一鏨細致雕刻下,一個(ge) 栩栩如生的小石獅完成。父親(qin) 楊小斌作為(wei) 富平石刻的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看著兒(er) 子的作品日益精進,心中暗自欣慰。
“我們(men) 鎮大部分人的好日子,都憑著這門石刻手藝,不用外出務工,年收入都有十來萬(wan) 元。”楊小斌說。“在宮裏鎮,有6000多人從(cong) 事石刻行業(ye) ,主要產(chan) 品有石獅、華表等五大係列140餘(yu) 種,年產(chan) 值約4.2億(yi) 元。”富平縣宮裏鎮副鎮長曹誌華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xiang) 從(cong) 事石刻行業(ye) ,就在家門口掙錢。
行走在秦東(dong) 大地,像這樣靠文化引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例不勝枚舉(ju) 。近年來,渭南從(cong) 價(jia) 值引領、活動支撐、實踐創新等方麵入手,依托豐(feng) 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化振興(xing) 有力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育”文明
在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村支書(shu) 薛安全站在小坡村老崖頭向東(dong) 望著萬(wan) 畝(mu) 棗棚,“我們(men) 村裏家家年收入都在15萬(wan) 元以上,日子跟這冬棗一樣,甜得很”。
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產(chan) 業(ye) 活了,人居環境、文明風氣都漸漸好起來。”薛安全說,幾年前,村裏聚集搓麻將成風,村民常常發生矛盾,甚至打架鬥毆。近年來,村黨(dang) 支部帶領村民發展冬棗產(chan) 業(ye) ,在此基礎上還建起了冬棗小鎮,宣傳(chuan) 推廣冬棗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客商,帶動周邊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上了致富路。
群眾(zhong) “錢袋子”鼓起來了,就越來越注重精神追求,小坡村也建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天早晚定時播報新聞,村民們(men) 說起黨(dang) 的最新政策,人人都能談上幾句。另外,村裏還建起了文化活動室,農(nong) 閑時間麻將聲少了,來活動室裏練書(shu) 法的人多了,在培育鄉(xiang) 風文明上,村民都爭(zheng) 著競選“好媳婦”“好公婆”。
目前,渭南全市正全力打造“一縣一業(ye) ”品牌,各地也全力挖掘特色產(chan) 業(ye) 品牌文化,大荔冬棗、白水蘋果、富平柿餅等,不僅(jin) 是村民致富增收的經濟抓手,還是各縣精心推廣的產(chan) 業(ye) 文化招牌。隨著大荔冬棗小鎮、富平中國柿博物館、潼關(guan) 醬菜博物館等一批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博物館的建成,大批外地客商被吸引前來采購渭南農(nong) 產(chan) 品。渭南市300億(yi) 元的特色果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富了口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博物館的文化加持更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動力十足。
非遺賦能“優(you) ”活力
在渭南市蒲城縣的鄉(xiang) 間院落裏,手織土布技術世代流傳(chuan) ,可謂傳(chuan) 家之寶。如今,這熟悉的聲音又回來了,在蒲城縣玉女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老土布正煥發新活力,從(cong) 一簇棉花開始,直到織成布料,大大小小總共需要72道複雜工序。隨著經緯線不斷交織,以22種基本色線變換出的1000多種絢麗(li) 圖案,可謂巧奪天工。現在商品種類也已達到上百種,在全國設立營銷窗口60多個(ge) ,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wan) 元,輻射帶動農(nong) 戶860多戶,1000多位農(nong) 村留守婦女和老人依靠織布技藝找到了發揮特長的新天地,也讓土織布手藝得到了傳(chuan) 承和發展。
“臨(lin) 渭草編”這個(ge)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也成了臨(lin) 渭區橋南鎮致富的“香餑餑”。走進位於(yu) 臨(lin) 渭區橋南鎮的巧娘草編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加工車間,孫娥花和十幾名巧娘正在趕製一批隔熱墊。“在這裏工作離家很近,空閑時能回去照顧孫子,非常方便。”孫娥花邊縫墊子邊說,“每年能收入2萬(wan) 多元哩!”
為(wei) 幫助當地留守婦女居家靈活創業(ye) ,巧娘草編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采取“產(ch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以免費訂單式培訓,培訓一人帶動一戶的方式,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的留守婦女、貧困戶、殘疾人參與(yu) 草編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合作社負責人陳春苗已先後在12個(ge) 村舉(ju) 辦了非遺草編技能培訓班,累計培訓數千人,一舉(ju) 解決(jue) 了2000餘(yu) 人的就業(ye) 問題。從(cong) 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民間技藝到帶動一方百姓增收的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臨(lin) 渭草編”的傳(chuan) 承創新實現了文化發展和經濟增長“雙豐(feng) 收”。
法潤鄉(xiang) 村“增”內(nei) 核
孟冬時節,走進全國文明村合陽縣新池鎮北順村,村道幹淨整潔,房前屋後文明語、文明畫隨處可見。村民李國勝的房屋圍牆上,一條條村規民約映入眼簾:敬黨(dang) 愛國,積極向上;以村為(wei) 榮,熱愛家鄉(xiang) ……
“村規民約簡單好記、通俗易懂,被村裏的文藝宣傳(chuan) 隊編成歌舞,時常傳(chuan) 唱。”北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懷國說,過去缺乏載體(ti) ,生活生產(chan) 需要大家共同參與(yu) 維護、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難以落實,如今納入村規民約中,促進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形成有序和諧的文明鄉(xiang) 風。
法治文化推動鄉(xiang) 村治理的實踐,在渭南各地俯拾皆是。澄城縣細化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大荔縣建立鄉(xiang) 村法治文化主題公園,華陰市探索“優(you) 秀黨(dang) 員+新鄉(xiang) 賢+退休幹部”調解模式,華州區用活駐村民警、法律顧問專(zhuan) 業(ye) 隊伍,都讓普法學法用法在鄉(xiang) 村蔚然成風。
渭南全市還積極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選派490餘(yu) 名執業(ye) 律師擔任2064個(ge) 村(社區)法律顧問,實現了全市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全覆蓋。截至目前,渭南已建成129家鎮級公共法律服務站,覆蓋率達100%;建成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室1281家,覆蓋率達84%,一年來為(wei) 村(社區)提供法律意見740餘(yu) 條,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法律谘詢數量1700餘(yu) 條,使政策更加貼民心入人心。
文化惠民“享”品質
近日,渭南市秦腔票友協會(hui) 群英秦腔劇團“送戲下鄉(xiang) 秦腔惠民演出”活動在辛市文化活動中心廣場舉(ju) 辦。文化廣場裏,演員為(wei) 群眾(zhong) 送上了《三娘教子》《福壽圖》《清風亭》《忠保國》等秦腔傳(chuan) 統經典劇目,受現場氛圍感染,許多村民情不自禁地與(yu) 演員共舞互動,廣場裏一片歡聲笑語。此次戲曲文藝演出持續5天,讓村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
“我剛和咱的藝術家們(men) 唱了兩(liang) 段。”村民田栓興(xing) 致勃勃地說,“藝術家們(men) 不僅(jin) 給我們(men) 送來了文化大餐,還給我們(men) 講了很多惠農(nong) 政策,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後能多開展一些。”
除了每年1500多場次的“戲曲進鄉(xiang) 村”文化惠民戲曲演出,近年來,“鄉(xiang) 村春晚”也逐漸成為(wei) 渭南農(nong) 村地區村民們(men) 迎新春的重頭戲,其節目不僅(jin) 有常見的歌舞、秦腔、小品、快板等,還有秧歌、社火、鑼鼓、燈謎、雜耍、大合唱、講村史等,演員即群眾(zhong) 、群眾(zhong) 即演員,踩準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小康的時代鼓點,豐(feng) 富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農(nong) 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也推動著鄉(xiang) 風民風好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
“在推進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渭南始終立足文化惠民、文化樂(le) 民、文化為(wei) 民、文化育民,不斷創新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活動內(nei) 容和形式,持續鞏固提升‘一元劇場’‘四進零距’‘青春之夢’‘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動品牌,並通過‘文化下鄉(xiang) ’‘流動服務’‘公益電影放映’等方式,讓群眾(zhong) 全方位、多觸角參與(yu) 和體(ti) 驗公共文化服務,有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xiang) 、區域和不同人群之間均衡發展。”渭南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田瑞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