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技術讓世界杯更“好看”了嗎

發布時間:2022-12-15 10:1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卡塔爾世界杯上,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首次亮相,特製攝像機、球內(nei) 傳(chuan) 感器和人工智能係統齊上陣,以輔助裁判更快、更準確地做出越位判罰。這是繼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引入視頻助理裁判技術(VAR)後,國際足聯對裁判輔助技術的又一次提升。

  今年7月,國際足聯宣布了使用SAOT技術的決(jue) 定。世界杯開賽後,明顯增多的越位判定次數的確讓球迷直觀感受到了新技術對比賽的影響。小組賽C組首輪比賽中,阿根廷隊1:2不敵沙特阿拉伯隊。阿根廷隊全場比賽總計被吹罰了10次越位,其中3次導致進球無效,刷新了2018年VAR引入世界杯後單場比賽中越位判罰次數的新高。

  通過架設在球場頂棚下方的12台特製攝像機,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能夠對每一名場上球員身上29處與(yu) 判定越位相關(guan) 的身體(ti) 點位進行追蹤,以每秒50次的頻率發送數據,從(cong) 而實現對人和球的實時精準定位。卡塔爾世界杯指定用球“Al Rihla”(阿拉伯語意為(wei) “旅途”)則內(nei) 置傳(chuan) 感器,以每秒500次的頻率發送數據,從(cong) 而精準定位傳(chuan) 球點。特製攝像機和球內(nei) 傳(chuan) 感器收集的數據信息由人工智能係統進行分析後就能對越位情況做出判斷。

  此外,在賽場的使用中,SAOT在識別到犯規行為(wei) 後,會(hui) 先向VAR團隊發出警報,團隊判斷形成犯規後,再申請介入主裁判罰。因此技術雖有提醒作用,但裁判擁有是否參考技術的決(jue) 定權。

  SAOT、VAR等基於(yu) 科技的判斷體(ti) 係提高了判罰的精確度,縮小了爭(zheng) 議動作的空間。但逐漸超出人體(ti) 感知限度的標準,也引發了不少質疑之聲。

  在小組賽第三輪日本隊對戰西班牙隊的比賽中,日本球員田中碧打入一枚反超球,但隊友三笘薰在底線橫傳(chuan) 時,足球幾乎出了底線。最終VAR裁判介入判罰球未出界、日本隊進球有效。然而,視頻助理裁判看到的關(guan) 鍵內(nei) 容,沒有實時顯示在球場大屏和電視轉播上。直到比賽結束18個(ge) 小時以後,國際足聯才通過社交媒體(ti) ,公布了門線攝像機的錄像,終結了人們(men) 的討論。

  小組賽第三輪烏(wu) 拉圭隊與(yu) 加納隊的比賽中,烏(wu) 拉圭隊努涅斯在禁區內(nei) 倒地,主裁判沒有判罰點球。在視頻助理裁判提示下,主裁判觀看了VAR回放,但依然維持決(jue) 定,沒有判罰點球。補時階段,烏(wu) 拉圭隊卡瓦尼再次在對方禁區倒地,主裁判依然拒絕判罰點球,並拒絕觀看VAR回放。這兩(liang) 個(ge) 可能的點球引發了烏(wu) 拉圭隊球員的怒火,卡瓦尼甚至在回更衣室的路上一拳打倒了VAR設備。

  麵對VAR提供的證據,主裁判仍然有最終的決(jue) 定權。這種主觀性為(wei) 裁判執法留下了空間,也引發了執法標準不一的質疑。對觀眾(zhong) 和球迷來說,難免會(hui) 有不同場次標準不一的直觀感受。

  科技的引入固然為(wei) 賽場提供了更細致的依據,但人始終是賽場上的主體(ti) ,如何實現人與(yu) 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科技的助力下實現執法標準的統一,確保比賽的公平公正,這仍將是足球賽場上的一個(ge) 大課題。

  張淙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