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如何走出“倦怠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複,在線學習(xi) 、居家學習(xi) 等新學習(xi) 場景麵臨(lin) 新挑戰: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師生倦怠比例上升的現象,同時,師生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近期,線上中芬教育論壇之2022年師生倦怠研討會(hui) 舉(ju) 行,與(yu) 會(hui) 者探討師生倦怠成為(wei) 全球趨勢的緣由,尋找有效預防、緩解的措施和方法,展望“師生健康幹預”的未來圖景。記者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就此展開探討。
倦怠是一種心理亞(ya) 健康狀態,應避免掉入“倦怠陷阱”
記者:在心理學家看來,“倦怠是一種心理綜合征,是對工作或學習(xi) 中長期壓力源的反應。”據一篇文章介紹,2021年,芬蘭(lan) 兩(liang) 位教授對全芬蘭(lan) 4567位中小學教師做了問卷調查,發現芬蘭(lan) 教師職業(ye) 倦怠正在逐漸上升。您認為(wei) 為(wei) 何會(hui) 出現這種現象?
桑娜-裏德(芬蘭(lan) 赫爾辛基大學客座研究員):事實上,根據我們(men) 的研究,芬蘭(lan) 學生的學業(ye) 倦怠同一時間也在逐漸上升。針對芬蘭(lan) 師生倦怠逐年上升的情況,我對其原因有過一個(ge) 總結:在教育經費被削減的同時,伴隨著出現了幾個(ge) 新現象,一個(ge) 是城市化程度繼續提高,另一個(ge) 是外來移民的湧入。這些新現象意味著教育內(nei) 部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在提高。作為(wei) 老師,要麵對越來越複雜的班級情況。作為(wei) 學生,也要同時適應這些新的複雜局麵和學校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同一時間又沒有更多教育資源投入,學生與(yu) 教師的壓力源會(hui) 變得越來越多,出現倦怠的比例也就越來越高。
因此,要加大教育資源和經費的投入,以確保有足夠數量的教師,教師的待遇和收入要足夠體(ti) 麵。同時,要對城市規模擴大後的複雜局麵有所準備。當城市變得越來越大,學校與(yu) 學生的差異性就會(hui) 愈發突出,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學校或班級的平等性,將是一個(ge) 重要挑戰。
卡塔林娜-薩爾梅娜阿諾(芬蘭(lan) 赫爾辛基大學科學院教授、院士):我們(men) 最近提出了一個(ge) 總結性框架來解釋倦怠產(chan) 生的原因。倦怠的產(chan) 生,主要是由於(yu) 外部環境的要求超過了我們(men) 心理及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這些外部要求既包括任務數量和任務難度,也包括社會(hui) 人際要求,例如壓抑的工作(學習(xi) )氛圍。而心理及環境資源則包括個(ge) 人的社會(hui) 情感技能、家人或同伴支持、製度性技術性的資源條件等。根據我們(men) 的框架,事實上,較高的外部要求並不必然導致倦怠的產(chan) 生,倦怠與(yu) 否,取決(jue) 於(yu) 要求和資源的配比。假如我們(men) 在高外部要求的情況下,依然有足夠多的資源和技能去應對,我們(men) 也不一定會(hui) 產(chan) 生倦怠,不過,要做到這樣難度不小。
記者:這種情形,出現在教師、學生身上,一般有什麽(me) 樣的表現?
林丹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倦怠是長期壓力情況下導致的心理問題。倦怠的某些表現有周期性特點,例如疲勞感,但倦怠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亞(ya) 健康狀態。倦怠出現在老師身上,主要表現為(wei) 高的工作疲倦感、高的工作無意義(yi) 感、高的工作不勝任感,同時還會(hui) 伴隨高的離職意向,有時甚至會(hui) 將自己的倦怠歸咎於(yu) 學生不努力或質量不高,導致自己教學困難。當倦怠反映在學生身上時,則表現為(wei) 高的學習(xi) 疲勞感、高的學習(xi) 無價(jia) 值感、高的學業(ye) 能力不足感,同樣的,也會(hui) 伴隨高的輟學意向。
當倦怠出現後,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是掉入“倦怠陷阱”中。例如,當老師出現倦怠時,會(hui) 產(chan) 生工作力不從(cong) 心的情況,導致自己管理的班級氛圍出現問題,進而增加學生之間的衝(chong) 突,或引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行為(wei) 。而這樣的結果,需要老師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反過來增加了教師的疲勞感,最終加深了倦怠程度。一旦掉入這樣的“倦怠陷阱”,情況便會(hui) 越來越糟。
有效降低教師倦怠是一項急迫任務
記者:疫情之下,在線學習(xi) 、居家學習(xi) 等新的學習(xi) 場景帶來了許多新挑戰。據您觀察,師生倦怠情況近年來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卡塔林娜-薩爾梅娜阿諾:自從(cong)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men) 課題組對芬蘭(lan) 學生倦怠做了一係列研究。我們(men) 發現疫情期間學生整體(ti) 倦怠的比率上升到20%,尤其是女學生,整體(ti) 倦怠比率上升到35%。作為(wei) 對照,疫情前我們(men) 發現學生全身心投入學業(ye) 的比例大概是20%,而在疫情時期,這一比例驟降至4.7%。
洪建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疫情暴發前,我們(men) 對中芬大學生的倦怠做過比較研究。我們(men)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采集了3000餘(yu) 名芬蘭(lan) 大學生和2300餘(yu) 名中國大學生的倦怠數據,發現:就大學生而言,芬蘭(lan) 學生比中國學生報告了更多的情緒疲勞,但中國學生的學習(xi) 無意義(yi) 感更高。這可能是因為(wei) 芬蘭(lan) 大學生比中國大學生的課業(ye) 任務重,而中國大學生在經曆了學業(ye) 繁重的高中階段後,大學反而在感覺上相對輕鬆。
疫情暴發後,倦怠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多項關(guan) 於(yu) 中國師生倦怠的調查發現,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倦怠的比例有所上升,教師倦怠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們(men) 尤其要關(guan) 注教師群體(ti) 的倦怠,找到有效方式降低教師倦怠成為(wei) 一項急迫任務。
壓力是倦怠來源,可通過幹預的方式改變
記者:有哪些有效措施,可以預防和緩解師生倦怠?倦怠幹預或師生健康幹預的未來方向是什麽(me) ?
甘怡群(北京大學教授):我們(men) 設想了一個(ge) 三級防護體(ti) 係,第一級是采用數字化的簡易幹預方式來幫助大多數群體(ti) ,第二級是采用熱線電話方式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第三級則是通過與(yu) 心理谘詢師溝通交流,全麵深入地解決(jue) 問題。從(cong) 目前對倦怠的幹預方案來看,大部分都是注重對個(ge) 體(ti) 進行培訓和幹預,還有一小部分關(guan) 注改造個(ge) 人所處的環境。
我們(men) 課題組設計過一些針對個(ge) 體(ti) 的簡易幹預方案,事實證明很有幫助。其中一個(ge) 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並配上一段抒發情感的文字。盡管看起來簡單,效果卻非常不錯,參與(yu) 者增強了自我控製感,並提升了意義(yi) 感,而自我控製感和意義(yi) 感的缺失是倦怠的典型特征。
白薇-娜芭萊納(芬蘭(lan) 於(yu) 韋斯屈萊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我們(men) 設計了一個(ge) 叫做“青年指南針”的幹預方案,能夠有效降低壓力和倦怠。其核心辦法是幫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並訓練他們(men) 的情緒管理技能,同時增強他們(men) 與(yu) 他人的聯結關(guan) 係。這些辦法顯著提升了青少年的抗壓能力,降低了其倦怠的可能性。
林丹華:最近,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給了我們(men) 關(guan) 於(yu) 倦怠及心理健康幹預的新啟示。這項研究重點關(guan) 注了“成長性思維”與(yu) “積極壓力思維”的作用,通過對這兩(liang) 種思維進行短期幹預,隻需要短短30分鍾,便能夠重塑青少年對智力和壓力的認知,對他們(men) 的身心健康產(chan) 生顯著的幫助。壓力是倦怠的來源,但壓力並非必然有害,這其實是一種認知信念,是可以通過幹預改變的。幫助青少年看到壓力的益處,並且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在壓力下獲得成長,青少年便能更好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減輕倦怠或焦慮情緒。
洪建中:我們(men)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建立了一個(ge) 線上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平台通過電話、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zhong) 號等方式,為(wei) 湖北、全國乃至海外華人提供公益性心理谘詢服務,極大便利了尋求幫助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目前,我們(men) 準備將此平台與(yu) 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進行整合,今後持續為(wei) 學生和教師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服務。我想,利用數字化手段解決(jue) 倦怠問題,會(hui) 是必然趨勢。(記者 靳曉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