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體“+”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隨著體(ti) 育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成為(wei) 新趨勢,體(ti) 育旅遊成為(wei) 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新的支撐點。作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的新動能,運動休閑同樣對鄉(xiang) 村經濟拉動作用巨大,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抓手。
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鄉(xiang) 村現代化的鄉(xiang) 村綜合開發中,引入運動休閑要素,一方麵可以盤活鄉(xiang) 村運動休閑資源、拓展鄉(xiang) 村消費空間、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另一方麵可以改善農(nong) 村麵貌、促進鄉(xiang) 風文明、推動鄉(xiang) 村綠色經濟發展。本版選取以文旅體(ti)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典型案例,挖掘其可借鑒的思路以饗讀者。
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上的張北實踐
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 張北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以“北鬥少年 跑向未來”為(wei) 主題的2022年奔跑吧·少年“北鬥杯”全國青少年體(ti) 育大賽河北張北站於(yu) 今年9月開賽,吸引了大批遊客來到張北遊玩。近年來,張北縣積極承接各類體(ti) 育賽事和活動,先後成功舉(ju) 辦亞(ya) 洲單板職業(ye) 聯賽分站賽、國際冬季鐵人三項賽、河北省大眾(zhong) 滑雪等級標準推廣賽、京津冀滑雪越野定向賽和京津冀戶外冰雪挑戰賽、壩上零度以下經濟論壇等國際、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冰雪運動賽事及活動,體(ti) 育賽事已成為(wei) 張北文旅的特色品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ti) 育文化旅遊的需求會(hui) 更加強烈,為(wei) 我們(men) 發展後奧運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張北縣副縣長張桂利表示,張北縣依托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規劃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優(you) 勢,全力打造集生態休閑度假、文化觀光、冰雪地熱、康體(ti) 養(yang) 老、鄉(xiang) 村風情於(yu) 一體(ti) 的全域旅遊格局,強化景區帶動、節慶拉動、農(nong) 旅互動,讓資源“動”起來、文化“活”起來、旅遊“熱”起來,走出一條全域旅遊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民致富之路。
張北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優(you) 越的區位優(you) 勢,搶抓後冬奧時代發展機遇,立足“首都兩(liang) 區”“河北一翼”定位,按照加快建設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的要求,全力加快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推出了以草原天路生態遊、美麗(li) 鄉(xiang) 村田園遊、原始中都文化遊為(wei) 三張名片的體(ti) 育文化遊,成為(wei) 廣大遊客夏季避暑遊玩的熱門選擇。據張桂利介紹,今年1月至7月,張家口張北縣累計接待遊客206.6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16.3億(yi) 元。
旅遊的發展少不了食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穿梭在張北縣德勝村的民宿區,30餘(yu) 棟民宿粉牆黛瓦,一戶一院落、一院一風景、一屋一設計,錯落有致。誰能想到5年前這裏還是一個(ge) 深度貧困村。艱苦奮鬥讓德勝村這個(ge) 曾經的貧困村不僅(jin) 實現了脫貧出列奔小康,還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火炬傳(chuan) 遞點,實現了羽化蝶變。
從(cong) 昔日閉塞雜亂(luan) 的村莊蛻變成為(wei) 今天白牆青瓦的美麗(li) 鄉(xiang) 村,2021年,德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萬(wan) 元,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農(nong) 民富、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的美好圖景在這裏成為(wei) 現實。據德勝村村支書(shu) 葉潤兵介紹,德勝村將特色產(chan) 業(ye) 與(yu) 旅遊業(ye) 相結合發展民宿旅遊業(ye) ,不同主題的民宿小院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遠方遊客。全村年接待遊客達5萬(wan) 多人次,直接收益60多萬(wan) 元。
近年來,張北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項事業(ye) 步入快車道,特別是依托豐(feng) 厚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you) 勢,生態旅遊業(ye) 迅猛發展,已成為(wei) 京津冀旅遊客戶群首選的草原旅遊目的地,年接待遊客近700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成功入選“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除推進體(ti) 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外,張北縣還大力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觀光農(nong) 業(ye) ,建成了全國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示範點、20萬(wan) 畝(mu) 的花田草海及百果采摘、七彩梯田等一批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區,遊客可在農(nong) 田路網間體(ti) 驗農(nong) 事活動、享受采摘樂(le) 趣、感受農(nong) 耕文化;將當地高品質的燕麥、亞(ya) 麻、牛羊肉和沙棘等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包裝成旅遊商品;開工新建中都草原花田草海生態農(nong) 業(ye) 公園、花蘭(lan) 井民俗文化度假區、天鹿大本營等6個(ge) 鄉(xiang) 村旅遊項目,以帶動周邊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及村民就業(ye) 。張桂利說:“張北縣堅持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隆起帶建設‘合二為(wei) 一’,搭建起市場化運作平台,打開了農(nong) 村閑置土地與(yu) 城市資本有效對接的大門。”
“太極+”激活溫縣鄉(xiang) 村旅遊
溫縣陳家溝太極全域劇場 溫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於(yu) 今年7月舉(ju) 行的“印象太極杯”第二屆武術錦標賽在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村舉(ju) 行,吸引了眾(zhong) 多武術愛好者,為(wei) 溫縣的鄉(xiang) 村旅遊再添一把火。與(yu) 以往的武術錦標賽不同,本次比賽場地是專(zhuan) 為(wei) 太極文化打造的體(ti) 育娛樂(le) 多功能場館——太極全域劇場,還巧妙穿插由張藝謀擔綱藝術顧問的樂(le) 章式體(ti) 驗藝術《印象太極》,讓觀眾(zhong) 感到震撼與(yu) 滿足。
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標誌著太極拳正式成為(wei) 全人類共同嗬護的文化瑰寶,這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高光時刻,同時也拉開了溫縣“太極+”高質量發展的大幕。
“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為(wei) 溫縣太極拳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溫縣縣委書(shu) 記楊磊說,“溫縣將進一步搶抓機遇,以高質量項目建設厚植發展新優(you) 勢,在建設以太極拳為(wei) 主要特色的中國武術文化傳(chuan) 播高端平台的同時,不斷延伸拉長產(chan) 業(ye) 基礎和產(chan) 業(ye) 鏈條,做好‘太極+’文章,著力打造‘太極文化之城’。”
陳家溝太極文化旅遊片區整體(ti) 提升,“印象·太極”演藝、河南太極拳學院等重點文旅項目快速推進,貫辰福田農(nong) 場、司馬小鎮、城市夜經濟及相關(guan) 配套設施有序建設……如今太極已成為(wei) 溫縣文旅的金字招牌。
“太極+”激活了溫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池活水。近年來,溫縣實施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村、精品旅遊民宿創建工程,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完善基礎設施、優(you) 化鄉(xiang) 村環境,形成業(ye) 態豐(feng) 富、產(chan) 品多樣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格局,催生一批特色旅遊民宿、研學基地等新型旅遊產(chan) 品。
“太極+旅遊”,將太極與(yu) 農(nong) 業(ye) 觀光、鄉(xiang) 村田園體(ti) 驗相融合,大力發展人文遊、體(ti) 驗遊、生態遊、景觀遊,構建起融多種元素為(wei)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鏈條;“太極拳+康養(yang) ”,推出以太極拳為(wei) 主題的保健、醫藥、醫養(yang) 、休閑等一係列特色養(yang) 生產(chan) 品,建設太極拳旅遊養(yang) 生基地等一批康養(yang) 項目,逐步構建綜合康養(yang) 服務體(ti) 係;“太極拳+培訓”,大力發展太極拳武館、武校、民宿等業(ye) 態,50餘(yu) 家太極拳館校和特色民宿,以及古民居、古街巷修繕改造讓陳家溝舊貌煥新顏,定期舉(ju) 辦各類活動,吸引世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到太極拳發源地拜師學拳;“太極拳+製造”,培育一批旅遊商品研發、生產(chan) 、銷售龍頭企業(ye) ,研製、開發富有太極拳文化特色的衍生產(chan) 品。據統計,陳家溝發展太極係列服裝加工廠30餘(yu) 家,太極器械係列製造及銷售10餘(yu) 家,提供就業(ye) 崗位1000餘(yu) 個(ge) ,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yi) 元,利稅2000萬(wan) 元。
“太極+”的文旅發展戰略讓陳家溝村每年接納遊客64萬(wan) 人次,為(wei) 溫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現巨大的引領作用。以太極拳為(wei) 媒介,依托特色鄉(xiang) 村資源,溫縣相繼打造了古賢子夏學堂等網紅打卡地,成功舉(ju) 辦碾饌美食文化節、山藥采挖體(ti) 驗節等節會(hui) 活動,子夏湖景區、小麥博物館、懷山堂四大懷藥創意園區被評為(wei) 國家3A級旅遊景區,建設院士文化南韓村、司馬文化安樂(le) 寨村、子夏文化古賢村、移民文化倉(cang) 頭村、紅色文化朱家莊村等一批鄉(xiang) 村旅遊特色村。
今年,河南還在全省範圍內(nei) 啟動“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工作,溫縣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市、縣(市、區)名單,讓以太極文化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踏上新的征程。溫縣副縣長王歡歡表示:“今年我們(men) 繼續推動建設太極文化生態保護區,力爭(zheng) 在全域範圍內(nei) 實現太極文化可視、可玩、可保護、可傳(chuan) 承。”
共和縣描繪“文旅體(ti) 融合”新圖景
2022“天佑德杯”第二十一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共和賽段 共和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今年7月,第二十一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如期與(yu) 青海共和縣“相擁”。穿過拉脊山隧道、跨過清清黃河,當參賽車隊一路騎行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時,美麗(li) 鄉(xiang) 村在人們(men) 眼中一覽無餘(yu) 。在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品牌帶動下,眾(zhong) 多的體(ti) 育運動愛好者慕名到共和縣龍羊峽鎮體(ti) 驗戶外運動休閑和原生態旅遊度假。
龍羊峽鎮上,一條條紅色的自行車車道與(yu) 馬路邊的自行車租賃站格外醒目。為(wei) 滿足遊客在旅遊度假期間對運動休閑的需求,龍羊峽鎮先後建成主題音樂(le) 文化廣場、網球館、全民健身中心、垂釣平台、自駕車營地、鎮區專(zhuan) 用自行車道、徒步道、足球場等休閑活動場所,體(ti) 育健身運動服務網絡初步形成。籃球、徒步、自行車、太極拳……“一月一小賽、一季一大賽”的文化體(ti) 育活動承辦理念在這裏深入人心。
“龍羊峽是整個(ge) 青海旅遊環線上重要的節點。未來,龍羊峽景區將投入約3.58億(yi) 元,整合紅色水利文化、民俗文化、體(ti) 育文化,推動文體(ti) 旅三方麵融合發展,朝著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目標不斷邁進。”共和縣文體(ti) 旅遊廣電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共和縣還將繼續承辦多項體(ti) 育旅遊活動,不斷擴大龍羊峽景區的知名度,讓村民依托小鎮的繁榮與(yu) 發展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以旅遊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龍羊峽鎮,是共和縣文體(ti) 旅融合發展的縮影。豐(feng) 富的資源實實在在帶動了當地百姓的生活轉變。借助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文化+旅遊+體(ti) 育”融合發展,共和縣積極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旅遊示範點,帶領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吃上了“旅遊飯”,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發展成效顯著。
自2014年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首次到達共和縣後,共和縣委、縣政府圍繞建設“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核心,先後打造了5A級旅遊景區青海湖景區、4A級旅遊景區龍羊峽景區、3A級旅遊景區千卜錄寺景區、2A級旅遊景區倒淌河景區等。縣域內(nei) 各類自然保護地和濕地成為(wei) 野生動物繁衍棲息的樂(le) 園,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共和盆地處處呈現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據統計,2021年共和縣鄉(xiang) 村旅遊接待遊客約36萬(wan) 人次,年收入達9468萬(wan) 元。
共和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李文林表示,近年來,共和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體(ti) 育旅遊和戶外運動產(chan) 業(ye)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除獲得國家體(ti) 育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榮譽稱號外,共和縣還被評為(wei) “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龍羊峽鎮被評為(wei) “全國體(ti) 育旅遊示範基地”,龍羊峽紅柳莊園營地被評為(wei) “4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江西溝鎮莫熱村被評為(wei) “省級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文體(ti) 旅融合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共和縣推動旅遊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我們(men) 堅持推動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據共和縣文體(ti) 旅遊廣電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共和縣共安排各類資金1.66億(yi) 元,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旅遊發展提檔升級、農(nong) 牧家樂(le) 賓館酒店提升改造、智慧旅遊平台建設、旅遊集散中心等項目,持續完善旅遊廁所、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全麵提升旅遊服務功能和遊客承載力。
此外,麵對露營經濟的火熱發展,共和縣將聚焦破解露營經濟發展瓶頸,進一步規範露營營地規劃、審批、管理流程,加強臨(lin) 時露營地的整治,加快建設群眾(zhong) 開辟的露營基地建設,打造標準化露營基地。進一步開發以燒烤、放風箏、露天電影、婚紗照拍攝等主題的露營經濟,帶動各村集體(ti) 經濟新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群眾(zhong) 開辟致富新路。李文林堅定表示:“我們(men) 將不斷探索文化體(ti) 育旅遊工作新方法、新機製、新舉(ju) 措,做好做足做活‘文化+旅遊+體(ti) 育’融合文章,為(wei) 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注入新動能。”(劉源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