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寫出活潑的人民性的作品
【追光文學巨匠·紀念宗白華誕辰125周年】
作者:周紅莉(常熟理工學院中文係教授)
讀宗白華美學著作時,生命詩學和科學精神迎麵而來、沁人心脾。前者從(cong) “流雲(yun) ”小詩走向“體(ti) 驗”美學、“散步”哲學,詩文分屬不同文體(ti) 但精神漫遊者的底子較為(wei) 恒定,都是鐫刻在宗白華心中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蘊於(yu) “心源”隱微處的,是其祖籍地江蘇常熟、出生地安徽安慶的江南文化氣脈,特別是吳地詩學、桐城詩學的濡染潤化。後者形態較為(wei) 多樣,他參與(yu) 籌備的“少年中國學會(hui) ”首要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學術研究的中心是康德、叔本華、尼采、歌德,他提倡科學的思想方式、科學法則和科學的人生觀。這裏結合當下文學現場的寫(xie) 與(yu) 評,對宗白華思想中關(guan) 於(yu) 健全作家人格和“學者的態度和精神”的見解略作評述,捕捉搖曳其間的心靈價(jia) 值與(yu) 理性精神,希冀為(wei) 當下文學寫(xie) 作、文學評論敞開一條通往經典性的通道。
1.“養(yang) 成優(you) 美的情緒、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學識”
宗白華對文學充滿深情。他明確表示過:“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我開始寫(xie) 哲學文字,然而深厚的興(xing) 趣還是在文學。”在上海和田漢見麵時也說:“你是由文學漸漸的入於(yu) 哲學,我恐怕要從(cong) 哲學漸漸的結束在文學了。”但如何“寫(xie) 出健全的、活潑的、代表人性、人民性的”作品,是宗白華苦苦追尋的藝術理想與(yu) 美學目標。他認為(wei) :“人類最高的幸福在於(yu) 時時創造更高的新人格。”而養(yang) 成健全人格必需的途徑是哲理研究、自然中活動、社會(hui) 中活動。所謂哲理研究即是讀書(shu) ,有精深的學識,把別人的思想重複思想一遍,其流弊是漸漸把“自動研究”“自動思想”的能力消滅了。宗白華提倡讀書(shu) ,更提倡“向大自然的大書(shu) 中讀那一切真理的符號”,他把自然看作“始終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範式”,認為(wei) 藝術家對宇宙要有虔誠的“愛”與(yu) “敬”。社會(hui) 中活動主要與(yu) 時代、民族、人性相關(guan) 聯。宗白華說,文學是時代的背景,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會(hui) 活動留在紙上的影子。他提倡“用深刻的藝術手段,寫(xie) 世界人生的真相”。
如果以宗白華的理念觀照當下文學現場的青年寫(xie) 作與(yu) 自然文學,可以發現此中特別的價(jia) 值。青年宗白華在《致編輯部的信》中對青年寫(xie) 作有著深刻的思考。他說:“我們(men) 鼓吹青年,先要自己可以作青年的模範,具科學研究的眼光,抱真誠高潔的心胸,懷獨立不屈的意誌,然後做出鼓吹的文字,才可以感動人。”同時還從(cong) 青年本體(ti) 出發,談青年的人格涵養(yang) 。他在《新詩略談》中指出要想寫(xie) 出好詩真詩,創作者要有人格的涵養(yang) ,“養(yang) 成優(you) 美的情緒、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學識”。他認為(wei) 那些極少闡發學理的文章,隻能夠轟動一些淺學少年的誌趣,做酒餘(yu) 茶後的消遣品,於(yu) 青年的學識見解上毫無增益,並且還趾高氣揚地自命為(wei) 新思潮,實際上是個(ge) 人主義(yi) 的新思潮,是沒有任何價(jia) 值的。這兩(liang) 個(ge) 角度,或者說,從(cong) 提倡者的人格涵養(yang) 角度,從(cong) 青年作家的人格和學識角度,重新辨識青年寫(xie) 作的深與(yu) 淺、真與(yu) 偽(wei) ,也許能推動青年寫(xie) 作的經典化進程。
自然文學是當下時代的一個(ge) 前沿話題。自然與(yu) 不自然的尺度、作家敘述的立場、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都是尚待厘清的問題。宗白華的自然觀比較明確,他在《中國藝術的寫(xie) 實精神》中說:“藝術的根基在於(yu) 對萬(wan) 物的酷愛,不但愛它們(men) 的形象,且從(cong) 它們(men) 的形象中愛它們(men) 的靈魂。”他把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置放在和物的對話、對物的熱愛中,而非對物的工具論中。他說,“我們(men) 小己在空間時間中是自然的一部分,自不能說是自然的創造者”,是以莊嚴(yan) 敬愛自然為(wei) 基礎的。他不否認“人化的自然”,人類所接觸的山水環境本是人類加工的結果,喜愛山水就是喜愛人類自己的成就。
由宗白華的“自然觀”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自然文學可作“興(xing) ”體(ti) 的文學,即由客觀物象引起主觀情感的抒發,使物象成為(wei) 思想感情的象征,“用審美的筆觸描摹自然萬(wan) 物的表情與(yu) 風情,表達對自然生態世界的深情”;自然文學可以區分“傳(chuan) 統人類中心論”與(yu) “現代人類中心論”,後者包含著人類如何與(yu) 人工的自然共存共生問題,也包含著科學技術時代如何構建一個(ge) 新的生態體(ti) 係問題。現在的自然散文敘述,普遍以人與(yu) “外在自然”的關(guan) 係為(wei) 邏輯起點,對作為(wei) “內(nei) 在自然”即人類自身的身體(ti) 自然表達不多,對科技時代人工控製和改造身體(ti) 器官的關(guan) 注不夠。
宗白華在《看了羅丹雕刻以後》中說:“一個(ge) 人的麵目中,藏蘊著一個(ge) 人過去的生命史和一個(ge) 時代文化的潮流。”我們(men) 也可以說,一個(ge) 作家的作品裏,也蘊藏著一個(ge) 作家的生活素養(yang) 、學識修養(yang) 、人格品位、審美理想,這些都是活潑的生活表現與(yu) 精神的實化。
2.“學者的責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學者第一種的生命”
研究是一種價(jia) 值預設,也是一種精神判斷。宗白華對學術研究有著明確的主張。他強調學者責任,認為(wei) 中國的學者有兩(liang) 種極強烈的嗜好與(yu) 習(xi) 慣,就是溝通與(yu) 調和,他批評“隻有在書(shu) 本上尋找各家學說的相互關(guan) 係,替他溝通調和,從(cong) 中抽出些普遍真理來做成一個(ge) 學說的係統”的學風,提倡“隻要為(wei) 著真理去研究真理,不要為(wei) 著溝通調和而去研究東(dong) 西學說”。他坦言自己向來佩服古印度學者的態度,最敬仰的歐洲中古學者的精神。古印度學者的態度是“絕對的服從(cong) 真理,猛烈的犧牲成見”,歐洲中古時的學者“寧願犧牲生命,不願犧牲真理”。他說:“學者的責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學者第一種的生命。小己的成見與(yu) 外界的勢力,都是真理的大敵。抵抗這種大敵的器械,莫過於(yu) 古印度學者服從(cong) 真理,犧牲成見的態度;歐洲中古學者擁護真理,犧牲生命的精神。”他把這種態度、這種精神,看成是中國新學者應該具備的態度和精神。
學術研究不僅(jin) 是民族的文化更是放眼世界的文化,要有進化的精神也要有“繼承性研究”。宗白華說:“學術上本隻有真妄問題,無所謂新舊問題。我們(men) 隻知崇拜真理,崇拜進化,不崇拜世俗所謂‘新’,古代發明的真理,我們(men) 仍須尊重,現在風行的謬說,我們(men) 當然排斥,學者的心中,隻知有真妄,不知有新舊……”他還提倡科學的思想方法、崇實的精神,不作無據之談。他在《對於(yu) 現在學哲學者的希望》中指出,中國人的思想,素來喜歡抽象的、普遍的、概括的觀念,最愛聽見“聞一而知十”的論調。這種趨重玄想、離開事實、專(zhuan) 重理論、遺棄科學的方式正是“中國研究哲學者前途的危機”。他提出科學是哲學的基礎,不得離開科學空談哲理。
如果用宗白華這些學術精神與(yu) 價(jia) 值判斷來觀照當下文學研究,有兩(liang) 點啟示尤為(wei) 重要。一是批判精神。文學研究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思想話語”,而非單一的知識話語。所謂批判精神,是指研究者要摒棄那些假借“中和為(wei) 美”實際為(wei) 和稀泥的批評方式,要摒棄以“酷評”遮蔽尖銳立場、原則主見的文學批評。這種批評,強調真理精神,不認得個(ge) 人的利害,隻認得真理,並對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負完全責任。二是學理價(jia) 值。文學評論是理論研究範疇,要少一些直覺主義(yi) 的空想、少一些籠統主義(yi) 的武斷、少一些隨便的自以為(wei) 是的發揮,多一些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精神。宗白華講“藝術家在社會(hui) 上的地位”時毫不客氣地指出:“學院主義(yi) 往往是沒有真生命、真氣魄的,往往是形式主義(yi) 。真正的藝術生活是要與(yu) 大自然的造化默契,又要與(yu) 造化爭(zheng) 強的生活。……現實生活的體(ti) 驗才是藝術靈感的源泉。”而讀書(shu) 與(yu) 自動的研究(從(cong) 社會(hui) 、人生與(yu) 自然的直接觀察中考察宇宙現象),主觀方麵強調經驗和學識技能,客觀方麵可以收集創作者的傳(chuan) 記、論文、著作、談話、口述史、日記等,這些都是打破學院主義(yi) 、構建學理價(jia) 值的科學方法。
當下的文學現場不免有些喧嘩。返身看看宗白華的“心靈的價(jia) 值”,看看他關(guan) 於(yu) 自我的充分表現,乃求人格的盡量發揮,以促進人類人格上進化的宏大願景,這對於(yu) 砥礪當下作家、評論家的創作品格是有啟示價(jia) 值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