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為媒 涵養江城文化自信
本報駐安徽實習(xi) 記者 孔令暉 通訊員 王永霞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從(cong) 1989年開始,位於(yu) 長江之畔的安徽省馬鞍山市,連續舉(ju) 辦34屆李白詩歌節,詩潤江城,賡續文脈,讓傳(chuan) 統文化曆久彌新,涵養(yang) 出一座城的文化自信。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dong) 流至此回。兩(liang) 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首《望天門山》傳(chuan) 世,讓馬鞍山與(yu) 李白結下不解之緣。
長江是馬鞍山人的母親(qin) 河,是這座城市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而詩歌是長江文化符號中的一顆明珠。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曆經33年的積累,通過舉(ju) 辦詩歌文藝表演、詩歌吟誦會(hui) 、詩歌論壇、詩書(shu) 畫展覽以及群眾(zhong) 詩歌誦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大批國內(nei) 外享有盛譽的詩人、詩評家、朗誦家以及廣大詩歌愛好者積極參與(yu) 。“如今,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已成為(wei) 詩歌的盛會(hui) 、人民的節日。”馬鞍山市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作為(wei) 本屆詩歌節的活動,第八屆“李白杯”全國詩歌大賽很早啟動,該活動以“強國複興(xing) 有我”為(wei) 主題,共收到全國各地詩歌愛好者作品4180篇。
近日,馬鞍山市第二屆“經典誦讀”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決(jue) 賽在馬鞍山大劇院精彩上演。作為(wei) 第34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係列活動之一,此次“經典誦讀”群眾(zhong) 文化活動自今年4月中旬啟動以來,經廣泛宣傳(chuan) 發動,吸引了1000多名詩歌朗誦愛好者和中小學生踴躍參與(yu) 。
自2001年起,馬鞍山市便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青少年古詩文吟誦活動,成立各類群眾(zhong) 性詩社百餘(yu) 個(ge) ,市民愛好、學習(xi) 和創作詩歌的文化氛圍濃鬱。據統計,目前,該市有2000多人堅持詩歌創作,來自社會(hui) 的各個(ge) 階層,活躍在城鄉(xiang) 的各個(ge) 角落。
連續舉(ju) 辦了33年的詩歌節,不僅(jin) 讓傳(chuan) 統文化在馬鞍山得到傳(chuan) 承與(yu) 發揚,還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出去。
詩歌為(wei) 媒,33年來馬鞍山市成功舉(ju) 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及一係列學術活動,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架起馬鞍山與(yu) 國際交流的橋梁。第30屆詩歌節上,來自日本吟道學院的內(nei) 山晃司吟誦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後感慨,李白詩歌節最大的意義(yi) 在於(yu) ,將兩(liang) 個(ge) 不同文化的國家緊緊聯係在一起。
11月19日,長三角一體(ti) 化融合發展創新成果主題攝影展在馬鞍山藝穀美術館開幕。上百幅作品重點展示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發展、轉型創新、科學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合作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拓展長三角地區文化領域合作空間。
馬鞍山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馬鞍山在文旅產(chan) 業(ye) 上加快與(yu) 長三角城市的互融互通,以詩歌為(wei) 引,用詩歌賦能,促進長三角地區文藝交流,為(wei) 長江文化添彩。
今年8月,來自江蘇、安徽的考古專(zhuan) 家學者齊聚馬鞍山,共赴“馬鞍山市翠螺山古代城址考古發現與(yu) 保護利用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論證會(hui) 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誌高介紹,經過近半年拉網式調查,他帶領的師生團隊在馬鞍山采石風景區內(nei) 找到了采石城遺址。采石磯古稱牛渚,既是重要的軍(jun) 事要塞,也是詩意流淌的地方。“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yun)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jun) 。”李白曾在這裏對月懷古。
這樣的互動還有很多。2021年,運漕古鎮作為(wei) 安徽省代表應邀參加第二屆長三角一體(ti) 化古鎮發展大會(hui) ,並以“鮑義(yi) 興(xing) 非遺傳(chuan) 承技藝與(yu) 老字號品牌複興(xing) ”案例,分享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成果,獲長三角古鎮文化遺產(chan) 利用優(you) 秀案例。第33屆李白詩歌節期間,作為(wei) 係列活動之一的“詩歌的樣子”書(shu) 畫創作大展,麵向長三角地區青少年和兒(er) 童,以線上線下互動方式在擴大落地區域、增加外部流量上發力,使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成為(wei) 長三角文旅一體(ti) 化發展的標杆項目。馬鞍山市還在安徽省率先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以激發文旅消費潛力為(wei) 突破口,加快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進程,為(wei) 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提供製度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