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留住鄉愁】拾蘑菇

發布時間:2022-12-27 10: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留住鄉(xiang) 愁】

  作者:王延軍(jun)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教育局督學、張掖市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

  祁連山春晚秋早。六月中旬,天才慢慢熱起來;九月初,天又漸漸轉涼。在這短暫的幾個(ge) 月裏,緩過氣來的花花草草,抓緊時機擁擠、蓬勃地生長。野蘑菇也加入其中,給山裏人帶來屬於(yu) 這個(ge) 時節的驚喜。

  祁連山的野蘑菇並非年年都能盡情俯拾,這要看老天爺的臉色——雨水和氣溫,如若遇到大旱或氣溫過低的年份,數量自然就會(hui) 少上許多。

  夏日,一場酣暢淋漓的雨濕透山坡草地,遠處的祁連山蔥蘢清秀,生意盎然。天一放晴,人們(men) 便不約而同地來了上山拾蘑菇的興(xing) 致,提籃拿袋奔向山野。

  拾蘑菇的最佳時間是早晨。晨曦微露,山坡林澗,牛羊靜臥。蘑菇菌孢子在濕潤的泥土中潛滋暗長,有的急不可耐,嶄露頭角;有的欲出未出,把鬆軟的泥土頂開一道縫隙;還有的如雛雞破殼,剛冒出頭來,還沾著些許泥土、草末和鬆針……此刻,人們(men) 顧不得霧濕衣衫、露濕鞋襪,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穿行在林間溝坡,放亮眼睛東(dong) 看西瞅。

  蘑菇好吃卻難采摘,拾蘑菇要有上山爬坡的好體(ti) 力。鞭蘑菇是野蘑菇中的上品,堪稱人間美味,多藏在海拔三千米上下夏牧場那密密匝匝的鞭麻叢(cong) 中。鞭蘑菇高一拃左右,頭小莖粗,根莖有大拇指般粗細,大多一簇簇紮堆生長,撿拾的人要眼亮心細,不可心急。

  最神奇的當屬散落在草原上的蘑菇圈。每逢暑假,正值蘑菇最盛時,幾人相約去拾蘑菇。徜徉於(yu) 風景如畫的夏日塔拉(裕固族語,意為(wei) “金色草原”),站在山坡上環顧四周,若足夠幸運的話,就能發現一個(ge) 個(ge) 形狀像不規則“句號”的蘑菇圈——這裏的牧草區域,顏色往往是黑油油的,與(yu) 周圍明顯不同,如同用火柴點燃一張紙的中心,火焰向四周蔓延那樣。於(yu) 是,大家興(xing) 奮地奔過去,顧不得聊天,隻恨沒有三頭六臂,一個(ge) 勁兒(er) 地忙活,很快就能拾滿一蛇皮口袋。

  山裏人熟悉這裏的每一座山頭溝坡和每一個(ge) 草灘山灣,知道哪裏蘑菇多,哪裏最易收獲。每每頂著晨光出門,踏著暮色歸家,路上碰見熟人:“拾了多少?”“不少嘞!”此時,背著一大口袋蘑菇走在山路上也不覺得累——與(yu) 收獲的喜悅與(yu) 滿足相比,這點辛苦又算得了什麽(me) ?

  對於(yu)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人來說,拾蘑菇不僅(jin) 是一種生活樂(le) 趣,更是人與(yu) 人、人與(yu) 這片土地的情感交流。“走,拾蘑菇去!”三五好友相約,開上車,帶著家人,拿好吃喝,至於(yu) 能否拾到,倒顯得不那麽(me) 重要了。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鳥雀的歌唱,欣賞著迎風搖曳的斑斕野花……孩子們(men) 在草灘上追逐嬉戲,大人們(men) 則置具野炊,炒一盤剛剛拾來的野蘑菇,煮一鍋蘑菇揪麵片,大家圍坐一圈慢慢品嚐,享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那種幸福感是那樣樸素而真實。

  在縣城唯一的山珍市場內(nei) ,專(zhuan) 營蘑菇的個(ge) 體(ti) 戶不急不躁地守著攤位,麵前是一堆堆清早收購來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各色蘑菇……專(zhuan) 程趕來的當地食客或偶爾路過的外地遊客,看著如此新鮮的蘑菇,都會(hui) 買(mai) 上個(ge) 十斤八斤,回去後用保鮮袋分裝在冰箱裏隨吃隨拿,或者曬成幹蘑菇吃得長久些。個(ge) 頭大的切成薄片,晾曬在水泥地上;個(ge) 頭小的用線串成串兒(er) ,掛在太陽下暴曬,幾天就好——若遇到陰天,也可以掛在爐火上熏烤。幹蘑菇把山野裏的芳香氣息集於(yu) 一身,可謂一種脫俗的山珍野味,無論用來招待客人,還是捎帶給遠方的親(qin) 友,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野蘑菇是草原的恩惠,是拾蘑菇者對生活的念想,它一頭連著草原,一頭連著人心。世代生活在祁連山裏的人,就這樣世代珍愛、守護、傳(chuan) 承著這片美麗(li) 而富饒的草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