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藝創新、家國凝聚、科技賦能 春晚40年:追光逐夢繪新篇

發布時間:2023-02-01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劉俊(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學報《現代傳(chuan) 播》編輯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3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hui) 已落下帷幕。這台熱氣騰騰、暖意融融的晚會(hui) 躍然大小屏端,從(cong) 四顆門齒的吉祥物兔圓圓,到演播大廳頂棚花型結構,創作者從(cong) 自然萬(wan) 物和曆史文化中汲取藝術審美元素,傳(chuan) 遞中華民族永葆信心、奮進拚搏的精神力量。從(cong) 形態上,大量科技元素的應用給觀眾(zhong) 帶來視聽震撼;從(cong) 內(nei) 容上,不同類型、風格的歌舞、語言類節目目不暇接,帶來豐(feng) 富的觀賞體(ti) 驗。2023年春晚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還不止於(yu) 此,從(cong) 1983年中央電視台第一次直播春節聯歡晚會(hui) 至今,總台春晚走過了40年的曆程。40年裏,總台春晚持續引領中國電視文藝的潮流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年度中國社會(hui) 文化的風向標,更以一年一度的儀(yi) 式感為(wei) 標識,成為(wei) 中國人的新年俗,極大拓展了數千年來中國人過年的文化體(ti) 驗。

  內(nei) 容形態始終走在創新路上

  1983年的除夕夜,中國電視觀眾(zhong) 第一次在熒屏上看到了以“圓桌聯歡+文藝表演+電視直播”為(wei) 形態和內(nei) 容的電視文藝作品。在那個(ge) 電視內(nei) 容匱乏的年代,每年央視春晚的熱鬧喜悅氣氛、知名演員會(hui) 聚、舞美視聽璀璨,以及同時同刻觀看直播的新鮮感,成為(wei) 觀眾(zhong) 一年都在等待的激動時刻。當時電視機尚未普及,春晚的“現象級”程度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電視的銷量。而電視機在中國家庭的普及,又直接推動電視這一媒介樣態的吸引力和影響度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快速躍升至高點。

  40年來,春晚在形態和內(nei) 容上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例如,早在第一、二屆春晚上,就出現了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演員的身影,中國最早的電視晚會(hui) 小品,以及主持人與(yu) 現場觀眾(zhong) 的互動遊戲環節。不僅(jin) 如此,從(cong) 第一屆起,春晚就注重與(yu) 場外觀眾(zhong) 的互動。1983年的春晚設置了4部熱線電話,供觀眾(zhong) 點播春晚現場演員的節目時撥打。

  進入20世紀90年代,春晚更是加速創新。超大空間的央視一號演播廳的使用、在全國多地設立分會(hui) 場等舉(ju) 措,擴大了春晚在空間上的吐納,為(wei) 表演場景帶來更多可能性。新世紀以來,LED屏幕、舞台機械裝置、VR、XR等視聽科技手段的引入,讓觀眾(zhong) 感受到視聽效果的不斷突破。同時,春晚上還有很多新創作或重新編曲的歌曲溫暖了生活,在相聲、小品、情景喜劇、音樂(le) 脫口秀等形式中不斷迭代的語言類節目讓觀眾(zhong) 笑聲不斷,這些“名場麵”都在一代又一代觀眾(zhong) 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總台春晚不隻注重內(nei) 在更新,更向外影響甚至引領著中國電視文藝的創新。在春晚影響下,觀眾(zhong) 對電視文藝產(chan) 生了強烈的觀看訴求。電視人則受到春晚節目形式的啟發,推出《綜藝大觀》等綜藝節目,在其後十數年間滋潤著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進入新世紀前後,電視創作理念日益更新迭代,遊戲、益智、選秀類節目不斷湧現,但春晚和《綜藝大觀》的“綜合表演拚圖”內(nei) 容形態仍對新生的電視綜藝甚至網絡綜藝形態產(chan) 生深遠影響。更不用說,在40年間央視、地方台、網絡平台和民間的各類主題性、節日性晚會(hui) ,多是在一定程度上效仿總台春晚的基本結構和形態。

  可以說,在總台春晚對中國電視業(ye) 的示範、對中國電視人的曆練、對中國電視觀眾(zhong) 的培育之下,包括電視文藝、網絡文藝在內(nei) 的中國文藝事業(ye) 得以不斷總結、創新、精進。

  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標記歲月”的機會(hui)

  除了在文藝領域的影響力之外,總台春晚在40年間還成為(wei) 中國人家國情懷和文化凝聚所係。一般而言,民俗、習(xi) 俗、風俗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沉澱,以及各種社會(hui) 文化條件的積累催化,而總台春晚經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快速成為(wei) 能留存於(yu) 中國人社會(hui) 生活史、精神生活史的新民俗實屬不易,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可見當代傳(chuan) 媒對社會(hui) 文化生活的深刻影響。

  每到除夕夜,天南海北的中國人都會(hui) 同時“隔空”觀看同樣的春晚節目內(nei) 容,與(yu) 親(qin) 朋好友在社交網絡熱烈探討,從(cong) 而形成了一種“想象的共同體(ti) ”。大家雖未謀麵,但都會(hui) 被同樣的旋律觸動、因同樣的話語爆笑、被同樣的情緒擊中。這是屬於(yu) 中國人的觀看“共同體(ti) ”,所有對家與(yu) 家人的思念,都能通過春晚的節目和眼前的親(qin) 朋得到釋放;所有對國家和社會(hui) 發展的感懷,也能借助春晚這個(ge) 一年中難得的“停頓時刻”,去品味、去回望、去憧憬。於(yu) 是,除夕與(yu) 春晚給中國人提供了一個(ge) 難得的“標記歲月”的機會(hui) ,標記個(ge) 人發展、標記家庭收獲、標記社會(hui) 更新、標記國家前行。

  與(yu) 家國情懷相關(guan) 聯的,還有春晚為(wei) 文化凝聚提供了一個(ge) 年度載體(ti) ,這有賴於(yu) 總台春晚在全球華人中的影響力。無論是暫時在外留學、工作的中國人,還是長期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qiao) ,春晚讓他們(men) 與(yu) 家鄉(xiang) 的親(qin) 人觀看同樣的內(nei) 容,體(ti) 會(hui) 中華兒(er) 女才能理解的文化氣息、精神釋放與(yu) 情感撩撥。正是因為(wei) 有諸如春晚這樣文化凝聚、文化體(ti) 驗的恰當載體(ti) ,中華文化的當代連續性傳(chuan) 承才有了具體(ti) 的依托。

  科技創新推動視聽迭代

  文藝形態的創新,以及春晚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春晚本身製作品質的始終在線。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高科技的助力。在40年裏,春晚每每成為(wei) 最新視聽科技應用的跑馬場,給觀眾(zhong) 帶來新奇極致的視聽體(ti) 驗。

  自1983年以來,春晚的現場舞美效果與(yu) 電視呈現效果不斷發展變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春晚創作者不斷將彼時最新的聲光電設備引入春晚現場,2000年之後大麵積的背景屏幕、地麵屏幕逐漸應用於(yu) 直播現場,2010年之後舞台的複雜機械造型裝置的使用逐漸成熟,而2020年前後虛擬現實、擴展現實的迭代再一次全麵提升了春晚的視聽效果。

  擴展現實技術的使用進一步打破現實與(yu) 虛擬的邊界,實現現實與(yu) 虛擬的深入融合。於(yu) 是,伴隨著歌手的演唱、舞者的身姿,觀眾(zhong) 在電視屏幕上能夠看到縈繞和嵌入在舞台上璀璨的星辰大海、耀眼的麥浪翻滾、神秘的遠地風情、真切的遠古幻境、熱烈的萬(wan) 人共舞。用肉眼已經分辨不出哪些是春晚舞台實景、哪些是虛擬的內(nei) 容。可以說,融合了虛擬現實、擴展現實、3D、4K、5G等最新科技,春晚讓虛擬再造影像與(yu) 現場實體(ti) 舞台交替呈現、無縫對接,春晚的藝術想象力及其實現度,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就科技與(yu) 藝術的融合而言,近年來總台春晚還與(yu) 中秋晚會(hui) 、跨年歌會(hui) 、各類主題性晚會(hui) 聯動,在各類晚會(hui) 創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鍛煉隊伍,形成了一係列高視聽品質的矩陣式作品。

  除了虛擬現實、擴展現實技術外,近年來春晚舞美還呈現了由LED屏幕打造的720度穹頂空間,在演播廳內(nei) 的牆麵和頂部打造出一種帶有高度包裹感的視覺奇觀。比如2023年春晚舞美設計體(ti) 現“滿庭芳”的理念,通過花型結構演化重構而成的演播廳頂部藝術裝置和其他多個(ge) 方位的設計,共同營造祈願圓“滿”的中華大家“庭”盡展“芳”華的主題氣象。近十年,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應觀眾(zhong) 和用戶在各類移動智能終端“小屏互動式觀看”的需要,總台春晚還不斷強化多屏傳(chuan) 播、跨屏傳(chuan) 播的理念,為(wei) 觀眾(zhong) 即時提供形態多樣的可供小屏觀看的內(nei) 容。近兩(liang) 年豎屏直播形式,更給用戶帶來新穎的美學體(ti) 驗。這些外化形式與(yu) 晚會(hui) 節目內(nei) 在的創意邏輯相得益彰,共同鑄就總台春晚既現代又古典的美學意蘊。

  春晚40年,既是回憶的終點,也是前行的起點。在春晚未來的發展中,除了繼續強化已有的特色、理念和水準之外,麵對網絡時代觀眾(zhong) 的多元化需求,還應繼續在眾(zhong) 口難調的困境中尋求觀眾(zhong) 喜好的“最大公約數”,保持歌舞類節目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加大語言類節目的創新力度,借力視聽科技的最新發展,不斷提升藝術品質並釋放社會(hui) 文化影響力。特別是在科技的引入方麵,繼續加強科技與(yu) 藝術的融合,最終使科技幻化、交融到藝術之中。通過回望總台春晚40年發展我們(men) 還發現,春晚的影響力從(cong) 來都不隻限於(yu) 電視藝術、傳(chuan) 媒藝術的領域內(nei) 部,而是常常“破圈”,成為(wei) 中國人社會(hui) 精神文化生活的話題、認識、觀念的重要來源。這又要求春晚創作者不斷夯實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文化意識,讓春晚繼續擔當凝聚主流價(jia) 值觀的重要使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