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大學生占比呈上升趨勢
《社會(hui) 藍皮書(shu) :2023年中國社會(hui) 形勢分析與(yu) 預測》發布——
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e) 大學生占比呈上升趨勢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光明日報通訊員 魯山青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與(yu) 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了《社會(hui) 藍皮書(shu) :2023年中國社會(hui) 形勢分析與(yu) 預測》(以下簡稱“藍皮書(shu) ”)。藍皮書(shu) 指出,大學生就業(ye) 地域偏好明顯,想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的大學生仍占大多數,不過這一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想去三、四線城市以及小縣城、基層鄉(xiang) 鎮和農(nong) 村工作的大學生占比雖然相對較少,但呈上升趨勢。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wan) 人,比2022屆增加82萬(wan) 人。
高校畢業(ye) 生傾(qing) 向三、四線城市為(wei) 什麽(me) 會(hui) 呈上升趨勢?對於(yu) 超千萬(wan) 的畢業(ye) 生群體(ti) 來說,這是否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新信號?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一、二線城市仍是首選
家住河南鄭州的劉燕在大學所學專(zhuan) 業(ye) 屬於(yu) 師範類,正在準備參加當地的教師招聘。她說:“肯定還是想優(you) 先考一、二線城市。如果沒考上,考離家近的三、四線城市也能接受。”
“畢業(ye) 生剛走出大學校門,盡管不能全麵理解城市等級和職業(ye) 生涯的關(guan) 係,但總能判斷出在各類城市就業(ye) 的長短期收益差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hui) 政策室副主任魏國學表示,進入一線城市會(hui) 麵臨(lin) 激烈競爭(zheng) ,薪資水平和生活舒適度方麵可能並不友好,但可以預期更高的發展上限和更廣闊的職業(ye) 空間,在跳槽或者失業(ye) 時的回旋餘(yu) 地更大。畢業(ye) 生到三、四線城市求職的競爭(zheng) 壓力相對較小,但也存在勞動力市場規模小、製約長期發展空間的局限性。
“畢業(ye) 生在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做出選擇,本質上都是在權衡職業(ye) 生涯的長短期利弊,並非一線城市吸引力不再。”魏國學坦言。
雖然,在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意願增強,但藍皮書(shu) 顯示,2021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4.1%,想去二線省會(hui) 城市或經濟較為(wei) 發達的非省會(hui) 城市的占比39.27%,合計超過70%。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傾(qing) 向於(yu) “傳(chuan) 統”大城市。
魏國學分析,一線城市資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從(cong) 未停止增長,職場吸引力也在持續增強,加劇了已然激烈的競爭(zheng) 。因此,當畢業(ye) 生覺得長遠的預期收益難以抵消短期競爭(zheng) 帶來的損失時,到三、四線城市的意願就會(hui) 增強。
以家鄉(xiang) 為(wei) 參照對比城市間就業(ye) 優(you) 劣
家住濟南的趙禾馬上大學畢業(ye) ,在找工作的這段日子裏,他以家庭所在城市為(wei) 最低標準進行擇業(ye) 。“除非是公務員外派,不然去別的三、四線城市不如在老家工作。”
不願離開家鄉(xiang) ,是不是代表著這屆畢業(ye) 生更加“佛係”?
“對畢業(ye) 生而言,沒有比老家城市更熟悉的參照係。”魏國學坦言,畢業(ye) 生離開故土到陌生的城市工作,除了要適應當地環境,還需重構社會(hui) 網絡,在短期可能得獨自承擔困難及風險,這些事項看起來很微妙,但對個(ge) 體(ti) 而言意味著成本,如果就業(ye) 城市的收益低於(yu) 家鄉(xiang) 城市,遠走他鄉(xiang) 工作肯定是個(ge) 虧(kui) 本的決(jue) 策,理性的畢業(ye) 生會(hui) 盡力避免。
魏國學說:“對比城市間就業(ye) 優(you) 劣的難度非常大,主觀性很強,部分結論甚至是道聽途說,以家鄉(xiang) 為(wei) 參照進行比較是一種理性行為(wei) 。”
選擇就業(ye) 城市並非一錘定音
近期,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陸續公布了2022年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
在這些報告中,高校2022年畢業(ye) 去向落實率均在83%以上,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基本盤”穩定,並且呈現出紮根西部的趨勢。其中,西安交通大學到中西部就業(ye) 的大學生人數占比為(wei) 59.52%,上海交通大學赴中西部就業(ye) 的學生比例也創曆史新高。
和高校就業(ye) 質量報告一致,藍皮書(shu) 也顯示出近三年的大學畢業(ye) 生傾(qing) 向到三、四線城市就業(ye) 的趨勢。2018年,大學生中想去三、四線城市工作的比例為(wei) 7.29%,到2021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1.77%。
“有幾個(ge) 關(guan) 鍵因素對畢業(ye) 生影響較大,帶動畢業(ye) 生將目光投向三、四線城市。”魏國學分析,城市邊際發展能力和就業(ye) 競爭(zheng) 強度此消彼長,一線城市逐步趨於(yu) 成熟定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釋放高質量就業(ye) 崗位的速度同步趨緩,勞動力市場對畢業(ye) 生學曆等門檻要求提高,求職競爭(zheng) 日益激烈,三、四線城市雖然整體(ti) 發展水平不高,但發展速度較快,利好就業(ye) 並舒緩競爭(zheng) 。
“數字經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距離和區位對職業(ye) 生涯的影響。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創造了大量分散在三、四線城市的新就業(ye) 崗位,畢業(ye) 生薪資、機遇、發展空間與(yu) 一線城市的差別並不明顯。”魏國學提醒,到何類城市就業(ye) 並非一錘定音,而是多次博弈。00後等新生代畢業(ye) 生擇業(ye) 觀更靈活,工作轉換頻率更快,無論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不可能快速鎖定職業(ye) 生涯,願意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e) ,也能重返一線城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